
摘 要:地質公園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旨在保護和增強地質歷史上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地區的價值。建立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有三個:保護地質遺跡及其環境;促進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開展;合理開發地質遺跡資源,促進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地質公園的自然環境指標的應用,從而的得出舒適度、優美性、安全性3個指標的綜合評價。通過對這3個指標的評價,突出不足,從而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地質公園;模糊綜合評價法;景觀
模糊數學從誕生至今,已經30多年了。早在1978年,國際上第一本以模糊數學為主題的學術期刊《Fuzzy Sets and Systems》在荷蘭創刊了。模糊數學自1976年傳入我國后,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模糊數學研究的四大中心(美國、西歐、日本中國)之一。模糊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幾乎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及部門。農業、林業、氣象、環境、地質勘探、醫學、軍事、經濟管理等方面都有模糊數學的廣泛而又成功的應用。
一、四姑娘山國家地質公園
(一)區位介紹
四姑娘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邛崍山脈中段,屬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間的過渡地帶,于2005年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行政上隸屬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日隆鎮。公園地處青藏高原南緣的高山峽谷地帶,受高空西風環流、印度洋西南季風和青藏高原季風共同作用,屬青藏高寒氣候區。氣候垂直帶譜明顯,海拔每增高100m,平均氣溫下降0.7448℃。區內年均氣溫為5.9℃。降水隨地形、地勢、海拔、季節變化,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勻。
(二)問卷調查
舒適度、優美性、安全性這3個指標通過對景區游客問卷調查獲得。筆者于2016年6月在四姑娘山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四姑娘山和分別發放問卷450份,在成都發放問卷300份。然后再根據(2-1)計算公式計算出其評價指標得分:
其中,R為指標得分(j)為第j個子指標的第i個評價等級的分數;(j)為第j個子指標的第i個評價等級所占百分比;n為評價等級的個數;m為子指標的個數;計算出四姑娘山優美性、安全性這兩個指標的得分,算出的結果見表2-1。
二、模型的建立
(一)模糊綜合評價法
1.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合為U={u1,u2,…un}共n個因素,即U={舒適度、優美性、安全性}共3個因素構成;再對因素集U作劃分,得到第2級因素集:={ui1,ui2,…uij }(j=1,2,…,n)有:
而評價集合為V={v1,v2,…vm}共m個等級,如V={非常好,還可以,一般,不好}共4個等級。
2.計算隸屬度
進行單因素模糊評判,確定單因素評判模糊矩陣根據圖表,可以得出自然環境評價指標對環境產生影響的“舒適度”模糊矩陣R1,“優美性”模糊關系矩陣R2,“安全性”模糊關系矩陣R3。
由圖表得出地質公園自然環境評價指標的“舒適度”、“優美性”、“安全性”各評價要素的權重系數矩陣為:
A1=(0.32,0.38,0.27,0.13)
A2=(0.76,0.24)
A3=(0.47,0.53)
利用模糊層次綜合評價的計算模型Bi=Ai*Ri就可以計算出各個評價指標的模糊評價向量,“舒適度”的一級評價模糊評價為
B1= A1*R1=(0.32,0.38,0.27,0.13)*
=(0.23429,0.68762,0.1168,0.07182)
從模糊評價向量中可以看出,屬于“還可以”等級=的隸屬度最大,其值為0.68762。按照隸屬度最大原則,舒適度應屬于“還可以”的等級。
同理,優美性應屬于“非常好”的等級。安全性應屬于“還可以”的等級。
(二)綜合評價
該評價體系的評語等級V={非常好,還可以,一般,不好}共4個等級,相對應的分向量C={90,70,50,20},則最后綜合評分:W=B*CT
則得到,W1=0.23429×90+0.68762×70+0.1168×50+0.07182×20=76.5
W2=0.58224×90+0.34384×70+0.05492×50+0.019×20=79.5
W3=0.19369×90+0.70051×70+0.09969×50+0.00742×20=71.6
三、結論與展望
該地質公園舒適度、優美性、安全性評分分別為為76.5、79.5、71.6,只能達到評價等級的中等水平,基本評定為還可以。為了整個地質公園評價指標的提高,要彌補舒適度、優美性的提高,使得該國家地質公園整體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檔次,主要彌補評分當中不足的地方。地質公園不只保護了地質遺跡,還利用地質遺跡中含有的科學信息、美學信息向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為建設世界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Z].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243-253.
[2]劉富軍,曾華.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江西.湖北農業科學,2012.
[3]李曉琴.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保護與開發整合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3.
[4]李曉琴.地質公園規劃若干問題探討——以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彭州園區為例.四川地質學報,2002.
[5]劉如珍.模糊數學在地質公園定量評價方面的應用[J].甘肅科技,2005(10).
[6]吳麗萍.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6.
[7]周圍.四川東部低山丘凌區農村村院聚落沐系布局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3.
[8]陳丹.礦業城市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武漢:湖北地質大學,2015.
[9]寧越敏,查志強.1999.大都市人居環境評價和優化研究[J].城市規劃,23(6):15-20.
[10]李悅錚,李鵬升,黃丹.海島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資源科學,2013,35(2):304-311.
[11]Burchfiel B C,Chen Zhiliang, Liu Yuping, Royden L H. 1995.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 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 central China [J].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37(8): 661-735.
[12]李君,武友德,張磊,陳長瑤.社會經濟因素對鄉村聚落區位影響的適宜性評價分析——以云南環洱海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6.
作者簡介:郭穎(1991—),女,漢族,江蘇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