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陳 杰
(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浙江 海寧 314415)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是促使合作深層次發展的嶄新模式,逐漸得到多元主體的重視與推崇。
浙江省內技工院校經過創新探索,實踐了頗具特點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為推動技工教育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基于體制機制僵化、政行企校責任不清、合作形式缺乏創新等問題,合作模式多留于微觀,局限在校企二維視野中,側重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實習安排、職工培訓等,較少涉及核心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高端領域。從發達國家逐漸形成行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形勢來看,技工院校與行企圍繞人才培養所呈現的資源交互狀態將日益明顯。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用10 年左右時間,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總體形成,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
共同體將政府、行業、企業、技工院校、教師、學生、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優勢資源聚合、共生,實現價值協同、異質同構,有助于教育資源保值增值,滿足技能人才培養需求;有助于彰顯企業文化、提升核心競爭力;有助于實現校企間長效化、深層次、高水準、緊密型的優質合作,創造最大邊際效益。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是政府、行業、企業、技工院校等建立在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利益訴求基礎上,以資源優勢互補、文化共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為保障,以締約形式共同組建聯合研發組織、合作平臺為主要形式,以技術服務、委托研發、聯合開發等為手段,以共筑愿景、共構組織、共育人才、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榮發展為特征,以企業持續創新能力提升為根本目標,逐步形成的長期、持續、深入、穩定的創新實體。旨在實現院校與企業、教育與職業、老師與學生間的深度融合,是技工教育校企合作的一次創新,有助于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的構建由多元要素參與(詳見圖一),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圖一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多元要素關系
共同體作為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促進院校—企業共同發展、保障民生穩定等多元目標而形成的利益實體,必須在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保障下,促成行業、企業、技工院校、教師、學生和員工等優質資源聚合,實現多方共贏。
行業承擔著制訂與完善行業標準、技術規范的職責,全面掌握行業經濟發展態勢、企業經營狀況與市場需求。行業為院校、企業提供最新發展狀況與市場需求預測等,為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維對接起好紐帶作用。
企業作為實現產教融合的主要支撐,擁有行業最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決定著勞動力市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規格,對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規劃和教育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直接定位共同體的運作。
技工院校作為推動者、受益者,與企業緊密互動,合作育人,達成理實融合——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促使人才培養與教育實踐與時俱進——把握市場最新動態、了解企業實時需求。
教師、學生和員工分別隸屬于院校、企業,憑借組織長效引導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提升。作為一線參與者,師生在校企共同籌劃下,進入企業實踐操練,達成理實有機融合。員工為師生提供生產指導,承擔教學任務,接受專業培訓,達成理論知識的擴充。
憑借創新共建理念、優化共建共享體制、開發共建共享平臺、創設優質教學資源、完善過程監控機制等,打造緊密耦合的共同體,使其兼具教學、生產、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產品研發等多重功能,探索出高精尖技能人才培養的嶄新路徑。
共同體的愿景由多元要素共同勾畫,建立在組織目標、責任一致的基礎上,并被積極認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個體愿景為基礎,以“互利、共贏”為基準,構建融合點,明確利益核心、共同目標——立足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以建設“經濟強市”為責任,致力于共同培養適應企業、行業與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開發科創項目。
技工院校與區域骨干企業建成共同體,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企業學院院長負責制,建立組織機構(詳見圖二)。企業總經理出任共同體理事長,由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技術專家、師生代表等組成,理事會人員企業人數大于校方,確保企業辦學主體地位和責任擔當,并由理事會任命企業學院院長。理事會成員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科創項目、招生就業、設施設備等方面實現優勢共享、協調互補。與此同時,理事會制訂合作章程,簽訂合作協議,規范運作,明確成員的權利與責任。建立專業負責人與車間主任例會、教師與企業員工身份互認,保障共同體持續發展,從頂層設計上實現了政府工作目標鏈、行業產業鏈、企業利益鏈、院校教學鏈“四鏈融合”的無縫對接。
多元要素共同制定、實施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教學、生產任務,共同構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打造師資隊伍,共同建設教學資源,共同考核評估,形成合作育人長效機制,踐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師與工程師、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的全面對接。
4.3.1 專業建設
借助行業協會、企業牽頭,構思人才培養規劃,組織專家團隊,定期研究區域產業發展趨勢,指導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優化。以職業化為導向,根據行業技術標準、職業資格要求,選取典型產品研發任務作為教學項目,適應企業技術和崗位需求;開發“職業導向訓練”、“團隊文化與拓展訓練”等課程,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將體現區域產業特色的技術實踐中心對外開放,使畢業生及區域技能人才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可根據需要,接受不同水平的培訓計劃,凸顯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明確需求。

圖二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運作機制
4.3.2 師資打造
企業學院聘請工程師為兼職教師;聘請專任教師擔任企業相關部門副總經理;安排專任教師下企業鍛煉提升。混編專業教學團隊的成員集教師、培訓師、工程師為一體,可獨立承擔教育、培訓、項目實施等,實現“身份互認、角色互通”。專任教師著重承擔體系性知識講解、對工程師實踐指導的提煉等;工程師側重從事經驗型知識講解、項目企業化選擇及對學生實操指導和現場點評等。專任教師與工程師共同完成課程設計、教材編寫、項目選取、教學實施、成果評價,精心打造兼具教師與行業資質,教學、科創、實操能力俱佳的師資團隊。
4.3.3 基地塑型
利用資源優勢,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確保實踐教學的先進性與技術發展的同步性。企業將車間改造成“教學車間”,融入教學元素,兼顧生產與教學要求,滿足技能人才培養的生產實景要求。院校改造實踐教學場所,依據企業標準、布局、文化設計,納入生產元素。在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同時,在企業和學生間搭建橋梁,為未來就業創設優質平臺。
在共同體發展理事會指導下,建立規范化管理制度,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成員責任、權利、義務, 實現協同管理、有序運轉。構建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師生與校企等多元溝通平臺,讓成員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為長效發展奠定基礎。成立監管小組,對簽訂協議的履行、資金使用、項目進展等進行管理。制定績效考核、問責制度,對不履行或不及時履行規定職責的責任人進行懲處。制定“項目評價指標”, 由企業學院對合作展開自評,及時把控動態,納入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實施——評價——優化”良性循環。通過引入專家評價、問卷調查等收集反饋信息,提出解決對策,提升企業學院與企業共生共榮能力。
多元要素構建起人才、信息、資金、設備、場地等資源互補的優質關系:院校從企業共享生產資源——如企業高管、技術專家參與人才共育活動;獲取企業資金、場地、設施設備;企業研發成果作為教學內容等。企業則從院校共用教育資源——如憑借院校信息、技術資源,研發新產品;利用優秀師資對員工進行繼續教育,提高生產效益;從院校獲得人力資本、成本降低和技術改造等資本。多元要素優勢互補、成果共享,收獲更大的規模優勢、競爭優勢,確保利益最大化。2016年至今,政行企校4方合力建成集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培訓服務、生產示范于一體的“中法合作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并成功申獲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將建成區域內機電類工匠培育中心、技術創新與服務中心、產業國際合作技能實訓中心,凸顯產學研深度融合。
共同體致力于提升產業水準、關注各方權益、尋求結合點、科技創新發展,促進共同愿景的實現。在相互融合、持續合作中,實現最大的“榮”。
4.6.1 文化共榮
以文化理念、行動融合為路徑,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展現,有助于增強凝聚力、持續發展力。院校把企業核心價值觀、標志、元素等蘊涵企業文化的表述融入建筑、環境設計中,將操作規程、生產標準、作業流程等展示在實訓中心,營造真實的企業文化氛圍,提升師生認同感。融合校企文化、資源,創新構建教育教學及管理的共同體,對接企業對人才的深層次需求,解決校企文化沖突、管理運行模式缺失等問題。企業學院按照員工培訓方式,邀請企業總經理對師生進行企業發展史、企業理念等講座,能工巧匠現身說法;通過座談會等方式,使企業管理層掌握師生感悟,了解院校文化底蘊。院校還以社團活動、科創節等為載體,以團隊訓練、技能競賽、職業規劃等為支點,促進文化交流。
4.6.2 創新發展
院校充分利用人才、技術優勢,以技術開發作為長效合作重點,以實踐項目為引導,促成與行業協會、企業優質資源整合共享。緊跟區域產業技術發展前沿,與企業共建能工巧匠實驗室、技術研創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區域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合作開發生產項目,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推廣等社會服務能力,使研創內容契合市場需求,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憑借科創成果反哺教學,為院校教育教學提供實踐案例,實現多元要素共贏。
共同體整合社會資源,挖掘自身優勢,主動融入區域產業,拓展服務范圍,積極助力產業發展。依托成立的光伏產學研科技園,吸引區域內10多家光伏企業入駐,建成1個省級太陽能利用產學研聯合體,1個光伏產業體驗館,1個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吸收行業協會、企業工程師,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融合崗位需求,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中滲透職業技能標準,將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員工的實崗培訓、專業教學打通,實施高技能人才共育工程。
共同體把企業引入院校,使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融為一體,開辟深度合作的嶄新模式。學校先后與法雷奧集團、海州大飯店、紅獅寶盛科技有限公司、中冠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一系列企業學院,形成共生共長的共同體。如海州大飯店學院實踐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通過真實的飯店環境,促成核心課程體系開發,實現文化互融,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適應力,增強培養針對性。
專業教師引領學生參與項目研發、技術攻關,培訓員工,共同申報科創項目。將項目運營與生產實踐融入教學,將創新研發、職業資格鑒定轉變為教學內容,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與實操技能。近三年來,學校與企業聯合申報科創項目二十多項;從生產實踐中發掘項目,共同申報十余項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校企合作共同體幫助教師找到科研方向,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幫助學生實現專業技能提升,達成校、企、師、生多元要素共同受益。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建設研究”項目,被立項為2017年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科研課題、2017年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學業務重點課題。區域骨干企業作為教育教學主體全程參與人才培養,著力提升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有效豐富共同體“共筑愿景、共構組織、共育人才、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榮發展”的內涵,對搭建高精尖技能人才培養平臺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伴隨技工教育改革深入,共同體作為創新模式不斷發展、健全。共同體的建設,促使多元要素找準利益聚焦點,構建成熟的體制機制,通過多維合作路徑達成人才共育、責任共擔、過程共管、成果共享。
參考文獻: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葉鑒銘,徐建華,丁學恭,等.校企共同體:校企一體化機制創新與實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3]張俊英.學校與企業:校企互動雙向介入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吳偉,林成華.校企共同體,人才培養的“供給側”[N].中國教育報,2018年2月5日,第003版.
[5]戴漢冬,石偉平.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共同體的內涵、要素、價值和建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
[6]施祝斌,王琪,喬紅宇.校企共同體的實現路徑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7).
[7]李玉萍.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互融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Z1).
[8]黃小璜,王傳金,潘雪濤.區域現代職教共同體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7(31).
[9]李友仕,李武修,孫豐鑫.創建與運行校企共同體的問題和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7(16).
[10]蔡瑞林,徐偉.培養產權:校企共同體產業學院建設的關鍵[J].現代教育管理,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