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起樽
(福建省大田縣第一中學)
(市統考題)如圖,一個質量1kg的物體A(可視為質點)放在水平轉盤上,離中心光滑小孔的距離為0.4m。一根細線一端與A相連,另一端穿過小孔固定,細線剛好伸直。物體和轉盤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重力的0.5倍,g取10m/s2。問:
(1)當轉盤角速度為ω1=2rad/s時,細線的拉力為多大?
( 2)略
學生答題:細線的拉力T=mωr=1.6N。考后,師生對話。
師:為什么這樣做?
生:考試時,一看到細線拉著物體,馬上就想到是細線的拉力提供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師:你知道有“魔盤”娛樂設施嗎?生:知道。
師:審題時,你有想過“魔盤”情景嗎?生:沒有,對“魔盤”一點念頭都沒有。
錯因分析:(1)不明確向心力的來源。對同為被動力的摩擦力和細線拉力,在轉盤由靜止開始逐漸增大角速度的過程中如何表現——“先有摩擦力還是先有細線的拉力”,學生并不清楚。(2)識圖能力薄弱。解題習慣養成上,不能由題意示圖展開充分聯想,再現問題的本質,即問題的原型——“魔盤”情景;說明學生缺乏對此類問題的自我反思與總結,思考問題過于膚淺,思維缺乏深刻性。課堂上,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大多數學生都能識別示圖并分析得出結論;但要求他們自己獨立解決該類問題時,似乎表現出沒有真正掌握識圖的本領,從而導致對問題的錯解。
研究啟示:根據研究表明,在對初中生全部物理能力(物理想象能力、物理思維能力、物理運算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能力、運用科學方法能力)表現中,初中生的物理想象能力水平最低。我們的課題研究也發現,高中生對解題過程畫示意圖的思想重視不夠,進入高一時還沒養成良好的畫圖習慣,52%學生(樣本為高一學生共549人)較隨意,遇到困難時才想去畫;識圖與畫圖相輔相成,遇到物理問題有示圖時,喜歡物理的學生更會發揮想象進行聯想,建立物理情景。要提高識圖能力,即要能達到看圖思景,就要對示圖所蘊含的物理概念、規律及物理思想方法等有深刻的理解。下面以學生錯題為例,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物理概念、規律是抽象思維的產物,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生動的感性材料,將有助于他們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學中,

通過實驗演示、視頻或多媒體課件模擬展示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認真觀察,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想象力,促進了物理問題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正如廷德爾所說:“有了精確的實驗和觀測作為研究的依據,想象力便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師。”
如“魔盤”情景教學:現在有一種叫做“魔盤”的娛樂設施(如圖),設“魔盤”轉動的角速度為ω,一個質量為m的小孩坐在距離軸心r處隨盤一起轉動。試分析小孩運動的向心力來源。
評析:分析前先展播“魔盤”娛樂視頻,讓學生大腦充滿“魔盤”的感性認識和娛樂情景,然后抽象出問題的本質(如右圖)。人未滑到器壁且相對圓盤靜止時,什么力充當向心力?接著讓學生思考“離轉動中心越遠的人,這種滑動的趨勢為什么越厲害”。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在真實體驗中獲得知識和發展,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體現了物理核心素養的落實。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所接受的信息當中,有83%來自視覺器官。有感性經驗的物理知識,在大腦中記憶就會更牢固。
加德納先生指出,要擺脫教育困境,就應該讓學生像“學科專家”那樣去學習和思考。把與“魔盤”情景相似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要求學生“從表面差異很大的事物間找出本質上的共同點,而從表面極相似的事物間找出本質上的差異”,從而提高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形成良好的識圖辨析能力。
拓展練習:如統考題圖,若中心小孔處是一轉軸,其他條件不變,物體A隨轉盤一起運動。試畫出轉盤角速度ω由0緩慢增大到4rad/s時,細線上的拉力F與角速度ω2的圖象(線未斷)。

評析:物體A運動過程,體現出與“魔盤”情景不同的本質——摩擦力先逐漸增大,達最大值后保持不變;而拉力則在摩擦力達到最大值時才從零開始逐漸增大,最大靜摩擦力是拉力有無的“分水嶺”。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嘗試—錯誤學習”練習律,指出“練習的次數愈多,學習的效果愈好”。因此,要使學生獲得解答“魔盤”類問題的識圖能力,教師就要儲備一定的練習供學生使用,學生在“嘗試—糾錯”練習中,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發展、優化識圖思維,最終形成“觀察—聯想—建模”這一識圖策略。
唐全騰.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