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建方
(福建省浦城一中)
高中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統一。而化學實驗是探究性學習最好的方式。我個人提倡利用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實習,在探究中利用課堂即時反饋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探究性實驗更有開放性,需學生自己即時進行實驗的設計、數據分析以及實驗結果評價等等。
探究實驗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和結論。
探究性實驗是先實驗,而后才是化學概念的形成,通過課堂即時反饋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問題→探究→實踐(驗證反饋)→遷移是探究性實驗的四個重要環節,探究性實驗的組織本人常用以下幾種形式:
善于創設情景,制造氛圍,如何讓學生置身于實驗環境中,從教學中創設一個個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實驗問題,并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主動參與討論,從而不自覺地就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基于上述本人常將部分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設計成探究性實驗。
如:在學習“有機化學基礎”的“乙酸”這部分內容時,有關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乙酸和乙醇在濃硫酸作用下加熱,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我就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探究:
(1)為什么選擇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的產品,用水吸收為什么不行?
(2)在制得的乙酸乙酯中可能含有的雜質有哪些?
(3)用飽和碳酸鈉液吸收乙酸乙酯的試管,在未振蕩之前,滴入紫色石蕊試液后的現象?
(4)乙酸、乙醇可能溶解的區域?
課堂上不僅同組的同學們就上述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和研究,小組間也進行激烈的爭論。
匯總上述同學的討論,接著讓事實來說明探究是否正確,我請一位同學上來現場操作實驗,實驗的結果是石蕊試液滴入,觀察到在乙酸乙酯和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交界處上層顯紅色,中間為紫色,下層顯藍色。根據現象的即時反饋,同學們馬上進行了更積極的思考,用密度和溶解度來解釋石蕊試液為什么在上下兩層之間,在未振蕩之前,乙酸還有很多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再讓學生思考振蕩之后會有什么變化,然后實驗驗證,從而達到利用課堂即時反饋策略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例如:因為NO極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生成紅棕色的NO2氣體,因此難以從實驗現象上直觀地得出稀硝酸與銅反應生成無色的NO。針對上述問題,本人改進的實驗裝置(如右圖)實驗時先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加稀硝酸充滿U型管,此時將管內空氣排除,接著關閉活塞進行反應,這時生成的NO氣體被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氣體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而且將NO氣體的制備與性質合二為一,不僅可以長時間地觀察實驗的主要產物:還將無色不溶于水的NO氣體和藍色的硝酸銅溶液分開。
手持技術實驗是將最新現代電子傳感技術應用化學實驗中,它能將化學實驗過程中每分每秒的化學變化即時反饋在學生面前,它不僅使學生從動態角度對化學物質變化有了更完整、更本質的體會,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高新科技時代的氣息。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化學實驗的魅力。
手持技術能對探究實驗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學生對這樣的儀器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心,進而產生極大的探究欲望。而且實驗過程的新穎、獨特,而且數據等信息的即時反饋等都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手持技術的實時、準確、定量等特點也能有效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水平,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學生通過手持技術可以解決更多關于化學學科的問題,增進學生利用化學探究實驗來解決問題的動力。本人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將手持技術與化學教學恰當融合,從而極大地拓寬化學探究實驗范疇,并且也能有效通過實施課堂即時反饋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