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霞
尬文化,始于尬舞一詞,隨后“尬”逐漸轉為一個動詞,并創造出一系列動賓結構的詞語。尬是一種網絡流行文化,緣起于2016年的尬舞這個詞,隨后出現尬聊、尬唱、尬酒等詞語,“尬×”,其以解放天性、放飛自我為信條,追求更本真的自我呈現,成為網絡傳播時代青年亞文化的新縮影。[1]
很多媒體把“尬”字作為2017年年度漢字之一,由最先代表一種情緒的“尷尬”逐漸流變為集窘迫、比較、釋放天性三層含義的“尬”。2017年4月,“尬”這個字有了百度數據,并且伴隨不同的新聞事件出現高低波動(見圖1)①圖1源自百度數據。。“尬”確實已經成為2017年的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了。

圖1:“尬”的百度搜索指數
“尬”作為一個字眼,其脫胎自“尷尬”一詞,與自我意識相關,包含他人評價或秩序規范帶來的壓力感,帶有內向拘謹色彩,但在不同場景被頻繁使用之后,“尬”已超過了“尷尬”的本意,而逐漸成為放飛自我的“尬”。“尬”作為一種情緒體驗,表現為社交中的自我尷尬,以上帝視角替人尷尬,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揭短尷尬,是匯集多種情緒的網絡集合體。
“尬”最初的單獨使用是在閩南話當中,表示一種攀比方式。“尬舞”最早也是指街舞中的斗舞,后來魔幻劇《舞法天女》里角色動不動就掏出能量棒跳一段“不知所舞”后,大家逐漸跟著《暴走大事件》把這些讓人看了覺得尷尬的舞蹈定義成“尬舞”了。2017年2、3月份,鄭州人民公園內幾位大爺大媽自創的“逆天搖擺抽筋舞”走紅網絡,并且通過直播獲得廣泛關注,被網友冠以“尬舞天團”的稱呼。
經由《舞法天女》和“抽筋舞”的演繹之后,生活中令人尷尬的種種現象皆用“尬×”來冠名。“尬聊”,由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指的是尷尬的聊天,“這話我沒法接”“最怕空氣突然安靜”“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等表情包更是經常出現在網絡群聊中,“尬聊”便逐漸用來描繪“把天聊死但是情境所需又必須繼續聊天”的情況。隨后又有“尬唱”“尬酒”等詞,各種場面,只要有尷尬的氣氛,都可以產生出新的尬詞。2017年6月,隨著《深夜食堂》的播出,還出現了“尬植”,品牌和劇情的銜接十分牽強,被網友貼上了“尬植”的標簽。[2]
“尬”可以指沉默的回避,面對周圍人和事不適應的感覺;也可以是無公害的比一比、斗一斗;更多地展現為放飛自我,我開心就好的精神。尬的三層含義看似殊途,其實同歸,是當下社會群體面對現實壓力,所表現出的一種獨立自主的個人主義以及解構某種偽飾的正經,追求真實自我的溫和反抗。
尬文化作為亞文化的一種,是不同的社會群體通過不同的媒介來宣泄情緒壓力,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而逐漸形成的。任何文化興起的背后,都有其流行的社會群體因素,尬文化也不例外,擁有其獨特的群體心理。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解析了人們在社會互動中的“印象管理”過程。指出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情境或人際背景下會管理自己的形象,使他人在對自己形成印象的過程留下好的印象。
尷尬的產生,源自于外界與自身對自己的定位差異,而且往往是外界對于自己的評價低于自我評價。個人無法左右外界對自己的評判,為了達到二者的平衡,因此只好自行降低自我的定位,便出現了一系列展現自我的形式:“尬舞”“尬唱”“尬聊”……
尬文化的最初主要產生于中低層群體中,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房價、物價飛漲,中低階層人士的生活壓力大,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又憧憬著擁有富裕穩定的生活和工作,但理想與現狀的不平衡使得中低層人士遭受巨大的社會壓力,急于尋求一個釋放的出口,隨著快手、抖音等視頻軟件以及直播平臺、照片等的廣泛使用,更多的普通底層人士的生活便得以展現在大眾面前,讓更多人知道他們平日生活消遣的樣子。繼而“尬舞”“尬聊”“尬唱”成為社會閥開啟的一種有力方式,讓更多人找到了釋放壓力的窗口,以應對現實壓力。
心理學家戈夫曼曾提出,人有前臺和后臺之分,前臺用來向他人展示自己,為了獲得好的印象,前臺的自我會極力表現出符合社會規范以及自身社會角色定位的行為,因此,自我在前臺是表演者,受到約束與控制。而后臺是最真實的自我,隨心所欲,無拘無束,不用刻意表演,但最真實的自我是最孤獨的。[3]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面子意識一直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個人比較注重外界對于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公共場合個體會盡量表現得談吐得體,舉止優雅。比如:人們會避免在公開場合講話,以免說錯,避免尷尬;開會過程中人們會注重著裝得體、講究談吐,而不像在家隨心所欲。而后臺的自我追求隨心所欲,隨著個別群體毫不顧自己形象地自嗨,通過一系列肢體不協調、毫無美感可言的夸張的舞蹈、歌唱以及聊天形式等進行自我陶醉,解放天性的同時,也博得社會大眾一笑。“正是由于情感被過度包裝、精心傳遞,使得商業化、廉價的,甚至虛假的情感泛濫,人們不能體會到真誠的情感,開始回避、抵制和反對包含了這類情感的活動。”[4]放飛自我的表演正好填補了主流文化所欠缺的,也是戴著面具生活的人所不敢嘗試且又羨慕的。
放飛自我的尬文化一時激起了當下年輕人追求真實自我的心理,喚起了自我重構意識的覺醒。追求自我、追求個性已經慢慢成了一種趨勢,年輕一代追求更真實的存在,解構某種偽飾的正經,打破外在給定的規范和束縛,實現一種溫和的反抗。
前蘇聯的思想家巴赫金在“狂歡化”理論中說到:“中世紀的狂歡節是沒有邊界的,不受限制,全民都可參加,統治者也在其中,所有的人都參與其中。狂歡節使人擺脫了一切等級關系,特權、禁令,所有的人都暫時超越官方的思想觀念,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
網絡亞文化作為伴隨互聯網興盛的新生代文化,開放、自由是其自身特有的優勢,也使得草根群體逐漸擁有了話語權。“尬舞”“尬聊”與“尬唱”作為一種開啟社會閥的有力方式,讓更多的草根階層找到正確的渠道來釋放本真的自我,也為他們構建和打造了一個實現夢想的平臺。
各大短視頻軟件、直播軟件、社交媒體等的興起,公眾不再只是觀看電視機里遙不可及的明星八卦,而是主動參與其中,錄制視頻、開設直播間,加入這場全民大狂歡中。MC天佑喊麥《一人我飲酒醉》,幾乎毫無技術含量的念經白話文,一種尷尬的表達方式,卻一時響遍街頭巷尾,躋身主流音樂,成為大眾娛樂的寵兒。
尬文化的興起除去社會大環境下群體心理的轉變外,還與媒介發展所帶來的媒介環境有關,社交媒體、網絡視頻軟件、廣告營銷都對尬文化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①數據來自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微信發布了《2017微信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微信日活躍用戶達到9億②數據來自騰訊全球合作伙伴會議上的《2017 微信數據報告》。。百度貼吧目前擁有6億注冊用戶,800萬貼吧。截至2017年2月,知乎注冊用戶數量已達6900萬。
如今,尬文化已經成為社交媒體中的一股流行趨勢。如在知乎、豆瓣等知識分享類社群,微博、百度貼吧等綜合類社交媒體上,關于“尬舞”“尬聊”“尬唱”等話題熱度不減。在知乎、貼吧、論壇等社交媒體上,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入特定的話題,原來在現實世界中難以聚集成群的、有著特定文化趣味和社會屬性的個體或個案,可以在特定的主題下匯聚討論,形成特定的文化部落,參與討論。在知乎上,輸入“尷尬”二字,會出現一系列話題,各個話題會有特定人群關注,并有與此相關問題的討論與評論,形成一個關于尬文化的小部落,部落內的人雖然素不相識,但是因為興趣相投,因此主動結為部落,進行部落內的交往(見圖2)。

圖2:知乎關于“尷尬”話題討論統計
約翰·杜威提出“傳播是一個符號交換過程”,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符號的生成與交換起到了推動作用,以此更好地進行傳播。近年來,在微信、QQ上被廣泛使用的表情包發展迅猛,在與人聊天不知該說什么時,發送一個調皮可愛的表情包成為緩解“尬聊”的有力武器,甚至一些關于“尬聊”的表情包也日漸涌現(見圖3)。

圖3:“尬聊”表情包
表情包由原先的靠技術人員開發與供給變為現在的用戶生產內容,一系列軟件可以讓受眾輕松制作屬于自己的表情包,可以是純文字的,也可以是純圖片的,還可以用戶拍攝自己的表情配上文字發送給好友,甚至還有影視劇中演員截圖被加上文字發展為表情包,表情包成為情緒的放大器,放大了隱藏在文字交流、語音交流背后的人的心理,甚至發展為“斗圖”模式。
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獲取越拉越便捷,而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受眾所接觸到的只是事件的一些碎片,漸漸地大眾習慣了碎片化的信息,而沒有耐心去看冗長繁雜的長篇信息。“尬文化”的興起也起源于碎片化的表達,成為當前媒介信息環境的基本特征和從事傳播活動的主要依據。“這話我沒法接”“好尷尬呀”“最怕空氣突然安靜”“別說話,讓他一個人尷尬”等的碎片化表達更易于情感的表達,也更易于在傳播的過程中加入新的元素發展為新的尬文化。
網絡視頻軟件快手、抖音等的風靡,是尬文化生長的溫床。抖音上受眾可以添加有趣音效、添加表情貼紙,進行丑化,并配有自己的夸張表演,肢體夸張,博人一笑,在放飛自我的同時也獲得相應的人氣。
有注意力的地方就有經濟,在信息過量的今天,為了吸引受眾對廣告信息的注意,廣告人敏銳捕捉社會熱點,大力發展借勢營銷。在一個個尬文化發展下,廣告也開始利用尬文化來為自己的商品進行包裝,便出現了尬廣與尬植。
最先遭到網友吐槽的便是《深夜食堂》里各種廣告植入,廣告不僅出現在畫面中,而且出現在臺詞里,讓原本充滿人性與溫暖的深夜食堂變得尷尬無比,觀眾無法進入情境。還有一些綜藝節目中,尷尬地廣告植入更是鋪天蓋地,節目進行中嘉賓突然口播一條廣告,還生搬硬套到節目主題中,讓觀眾非常尷尬與反感。如《我想和你唱》中的花式廣告植入,主持人汪涵經常會說出一段有哲理性的點評,緊接著寇乃馨一段口播廣告“雞湯撒的跟東鵬特飲一樣,要讓你不累不困”將東鵬特飲尷尬植入,同樣的植入手法還適用于夸贊現場女明星皮膚方面,鑒客團先是夸耀女明星皮膚又透又白,緊接著便開始了“高姿大白水,又透又白”護膚品的植入,將節目與廣告強行嫁接,尷尬無比。
同樣的,尬文化也運用到廣告創意中。心相印超迷你濕巾推出的廣告片,三個小場景里分別是壯漢、領導、御姐形象,通過使用濕巾后,變身蘿莉,加上二次元以及魔性的舞蹈,產生巨大的反差,尷尬的同時帶來了超高人氣,推出兩周就已經有63萬播放量,微信的播放量更是在一周突破了1000萬。薛之謙聯手膜法世家自導自演的一支創意廣告片《薛式黑膜法之:三打干道夫》,用6個角色3段故事分別宣傳膜法世家的大米酵素黑面膜、紅酒酵素黑面膜和水果酵素黑面膜,用尷尬的情節浮夸地宣傳廣告效果,搞笑無厘頭的同時也帶來了商業利益。
赫伯迪格認為,“亞文化意味著‘噪聲’:它干擾了從真實事件與現象到它們在媒體再現這一井然有序的過程。因此我們不應該低估了驚世駭俗的亞文化的表意力量,亞文化不僅作為一種隱喻,象征潛在的、‘存在的’無政府狀態,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真實的語意紊亂的機制:再現系統中的一種暫時堵塞”[5]。尬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對于主流文化的消解,帶來了大眾的狂歡與低俗趣味。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差異源自階級與文化的差異,雖然對主流儀式存在挑戰,但尬文化作為一種渠道,建構了個人與社會的關聯。
[1]互動百科.尬文化[EB/OL].http://www.baike.com/wiki/%E5%B0%AC%E6%96%87%E5%8C%96?prd=shouye_wap_inlist.
[2]梅花網.“尬文化”已經成為2017年不可忽視的一個現象[EB/OL].http://www.meihua.info/a/70110?source=todayemail.
[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王俊秀,楊宜音.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0.
[5]赫伯迪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陸道夫,胡疆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