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回登峰老師的相識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一個好友姜老師是我的微友,相互閑聊中,談到了回老師。后來他又把回老師的作品在微信上發給我。看過回老師大量的花鳥畫作品后,我認為回老師確定是一個難得的大寫意花鳥的大師,遂產生采訪回老師的想法。我覺得有責任、有義務為其寫點文字類的東西,以證視聽,為當今雜陳五味的畫壇,也為那些象回老師一樣默默耕耘、不辭辛苦的藝術大家。
回登峰,祖籍河北滄州,回族,號墨禪,中國國畫研究會會員,中國美協遼寧分會會員,遼寧省詩詞學會會員,1949年生于書香門第,幼承庭訓,自幼酷愛繪畫,7歲時便假《芥子園畫譜》,《三希堂》等碑帖,研練揣摩,60余年如一日,天志不逾,浸淫書道、繪事,臨池不輟,以繪畫、書法為友,自尋其樂,終得大寫意精髓,其治學精神實難能可貴也。
畫品如人品,初識回先生,其人木納憨厚,大音希聲,但待人和藹可親,善良樸實,謙遜誠懇,淡泊名利,出污泥而不染。從不以書畫示人,在當今浮躁的畫壇人,此人確乎難覓,故得到眾多名家同行和書畫愛好者的好評。回先生不愧為畫壇之“怪杰”!
作為主攻大寫意花鳥的回先生有自己的繪畫語言和繪畫風格,通過采訪和現場觀看回先生作畫可以肯定其藝術取向是豪放派的一種。他的作品在取法前人的基礎上又“法無定法”,徐渭、八大、吳昌碩、李若禪等大師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遂形成剛柔相濟、虛實互補、疏密有度的凝渾、厚重、明快生動的藝術風格和雄渾大器的審美取向。應當說在花鳥畫這條路上,回先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循序漸進的道路。在六十多年的不斷累積中,汲古人之精華,納自然之靈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大膽取舍、厚積薄發,以嫻熟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藝術內涵,贏得了省內外同行和書畫愛好者的贊譽,翹楚于東北畫壇,給人以全新的視覺享受。可以說他的大寫意花鳥花藝術是當今畫壇的一朵奇葩。它以圓韻清新、雄渾厚重,韻味深長向世人展示出大寫意花鳥畫高超的意境和藝術魅力。
回先生的出生地遼寧省丹東是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別致、民風淳樸的好地方。千百年來,川流不息的鴨綠江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丹東人。境內虎山長城、五龍山、鳳凰山風景如畫,景色宜人。那里的山水林木,花鳥蟲魚,以及美不勝收的自然環境和原生態的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都曾在回先生腦海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使他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就產生了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丹東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山川河流,以及亙古不變的鄉土文化、民間藝術,還有經過數千年演變的文化精神,這一切都給他的藝術成長帶來了豐厚的文化營養,也成就了其藝術理想和藝術追求。家鄉的自然面貌、風土人情、山澗石徑都曾留下他的履痕和心跡,使他領略了大自然生命的奧妙,也領悟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及快樂。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出直覺感性的生機和韻致,并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和情調。如《海蝦圖》、《農家樂》、《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花鳥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首先表達的是畫家對大自然的認知和理解,然后通過繪畫表達出畫家個人的思想情感,盡而彰顯畫家自身的性情、修養、智慧和綜合創造力。回先生也不例外,他的花鳥畫可以說是“師法自然”、“法無定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意,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超凡脫俗,不落窠臼,自成一家,畫面構圖嚴謹,清新別致,韻致四溢,充滿無限生機。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命體征,又顯示出深刻的社會內涵,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作品《荷風送香氣》、《三友圖》、《荷花圖》等其筆墨間透出的氣息、精神,無不喻示著生命的存在和發自人們心靈深處地呼喚。
竹子是回先生筆下常畫的素材。竹子亭亭玉立,頂天立地,蓬勃向上、蒼勁挺拔、清新、恬淡、高雅。古人就有“凌云勁竹真君子,空谷幽蘭絕美人”之佳句,對竹子大加贊……它以不折不擾的頑強生命力和藐視世俗侵蝕的清高,以及堅韌向上的精神給人以啟迪和鼓舞。畫如其人,回先生正是通過對竹子的描繪,用筆墨語言把竹子所有的美好品德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抒發了畫家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如《竹石圖》、《正氣乾坤》、《蒸蒸日上節節高》等。
中國花鳥畫藝術及其筆墨結構、形態表現在大寫意的前提下,筆墨意象是超越自然物象的,因而注重筆墨的獨立結構和表現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回先生在河北省磁縣“五七”干校拜著名的國畫大家李苦禪為師,專攻花鳥畫創作。常言道名師出高徒,在李老的悉心教誨下,回先生的花鳥畫藝術得到了很大提高。通過以后幾十年地不懈努力和繪畫實踐,終于從自覺轉向自然,從畫理出發,完成和超越了意象與筆墨的雙重演繹過程。遂形成“道法自然”、“以形寫神”、“天人合一”的特點和凡骨。在其每一幅作品中,不僅有花鳥草木意象的存在,而且有筆墨之美,更有精、氣、神的煥發和流動,這便是物我精神的充分體現,從而實現了畫家藝術內在生命和自然感性規律地完美交融。
回先生在繪畫方面始終堅持自己的生活信條,不論客觀環境如何變化,生活條件如何艱苦,在傳統學習中,他依然取前人之長,補己之短,遵循“有法而無法”,借古人之經驗、豐富自己的創作資源。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轉型期,他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跨越了陳舊的傳統之美,開始了對感性浪漫之風及豐富內涵地追求,并使自己的藝術成長逐漸成熟越來,使自己的作品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了質的蛻變和闡釋。
他用自己平凡的生活方式去感知世界、審視人生、盡而對社會進行本質性地思考,通過對大自然地觀察和領悟來獲取自然社會感性的生命形式,以期形成充滿生機勃勃的鮮活意象,而這一切就是生活的本質內涵。
作為畫家的回先生,同時又是一個精通音律的行家里手,中國戲曲的高度程式化,爐火純青的表演才華,獨特的造型美和寫意風格,都使他的中國畫精神氣韻十足,同時又在程式化法度中體現了自己突出的個性和情感。藝術都是互相影響的,音樂表演的節奏、韻律和力度,以及多年的表演經驗體悟感受一旦融會于繪畫,頓時會產生生機勃勃、充滿生命活力和意蘊的奇效。
總之,通過仔細品讀回先生的大寫意花鳥作品,我認為在其作品中,畫面的開闔聚散皆出于法度,他以筆帶墨,或筆墨齊下,時而如疾風瀑雨、時而如清風徐來,輕拂楊柳,充分顯示了畫面空間的節奏和韻律。這就是其最引人矚目之處,也是畫家藝術的成功之處,使其作品有了特定的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如在《蘆葉青青水滿塘》、《同沾春露獨傲秋霜》、《玉雪巧玲瓏》等作品中,我們分明看見畫家剛柔相濟的筆墨個性。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枯筆中有濕筆,焦墨中輔以淡墨,恣肆中略帶沉穩,剛柔、虛實地掌控十分得體。在整體布局上或對角敧傾、或似幾條參差錯落的墨線把空間分割,盡管畫面空間有限,卻顯現出空透和無盡的張力,使觀者有如臨其境之感。
回先生在用筆、用墨、用色上恣肆放縱,不拘定法,從而產生一種蒼茫渾厚,雄渾厚重的感覺。通過墨色地不斷變化,使生命的元氣和精、氣、神躍然紙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效果,實現了其在藝術上的一大跨越!
綜上所述,我以為回先生之花鳥畫正日益走向成熟,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達到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開創了具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寫意花鳥畫的新境界!
作者簡介:祝天文,《環球徽商》雜志社副總編、《中國書畫市場報》主編、《書畫界》雜志社主編、主任記者、著名的書畫評論家、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