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啟蒙
摘要:上百年來,大量華僑懷揣著振興中華的偉大夙愿,回到祖國大地投身于變革與建設之中,在我國近現代史中譜寫了華麗篇章。所以,探究華僑的進步轉變和歷史情況,針對落實黨的僑務政策,援助祖國現代化創建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主要圍繞華僑在我國近現代史中的地位展開分析,并探究其歷史作用。
關鍵詞:華僑;近現代史;歷史作用
引言:
對我國來說,華僑數量龐大,加上外籍華人與僑眷大約有一億多人。其在國內有著大量親朋好友,無論是在全世界還是大陸或臺灣均有著普遍聯系,并且還具備富裕的經濟實力,擁有現代化的新興技術,尤其是這些華僑具備革命與愛國的精神。所以,其是完成80年代兩大文明創建與三大任務所依賴的主力軍。
一、華僑在我國近現代史中的地位
所謂華僑,具體是指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國公民。不涵蓋出國旅游、探訪人員、政府外派技術人員和在外國幫助建設的工人,國家派遣在國外學習的留學生以及公務員。華僑中大部分以手工業人員、農民、工人、小商販等勞動人員為主。華僑之所以出國,以前是因為有些人在國內已經不能保持正常生活,逼不得已才背井離鄉。針對近現代來說,大部分人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外出的,或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被一些國家以招工的名義騙我國公民成為炮灰,有日本侵占我國后避難出國的,還有在留學之后定居在外國的,自然也有在中國剛剛成立期間不清楚政策而移居的。華僑中大部分為勞動人民,其中有些自來便是革命人員。這些人在出國后以勞動求生,且有革命的傳統。我國華僑屬于和平移民,這與帝國主義國家依賴暴力展開侵略活動有著實質差別。華僑在舊中國反動政府治理的階段沒有獲得有效保護,因此被叫做海外孤兒[1]。
華僑的生存氛圍和國內大眾是有區別的。總體來講,有兩方面差異:首先,是外居性,身處外國;其次,是廣居性,散布于全球各個地方。正是源于此兩大特征,華僑在革命戰斗與愛國活動中體現了其獨特的作用,有些是國內大眾不能發揮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前,華僑在革命戰斗中,曾經發揮著聯系國外、國內人們間的紐帶作用,有的僑居還變成了進退的海外根據地。這些獨特的效果,在我國近現代革命運動歷史中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掀起無數華僑革命、愛國浪潮。
二、華僑在我國近現代史中的作用
(一)華僑在民主革命其中的作用
民主革命的先驅人孫中山前輩是深刻知曉華僑在革命中的作用的。其在廣州組織的首次武裝起義失敗之后,孫中山漂泊與南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依次策劃且組織了數十次的大規模起義,紛紛獲得了華僑的人力、財力、物理支持。在黃花崗起義中,79多名烈士中有27名華僑,最終的武昌起義,讓清朝政府徹底陣亡。在辛亥革命內,大量華僑不但慷慨解囊,積極的宣揚,并且大部分均實際置身于革命活動之中,首當其中的沖在前線。華僑在外國的華文報曾經是辛亥革命的關鍵輿論場所。據記載,在19世紀70年代,單單南洋區域便有52個埠頭打造了68家華文報。這些報紙在我國相關沂蒙運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有些變成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輿論用具[2]。
(二)華僑在中國共產黨建設中的作用
1920年4月,共產國際選派了首個重要代表魏金斯基來協助建設中國共產黨,其身邊的翻譯楊明齋,便是一名俄國華僑,同時還是俄共黨員。魏金斯基與李大釗在北京碰面,和陳獨秀在上海會見,均是其負責翻譯。不長時間在上海創建的塑造革命精英的外國語學社,楊明齋是此社的主要責任人并兼任俄語教師。
等到七月到八月時,組織的共產國家二次代表大會,共產黨還為成立,參加會議的便是俄國華僑工會責任人張永奎、劉紹周等。在大會中還論述了我國革命的狀況,并且和列寧同志多次見面。
在首次國內革命運動階段,孫中山帶領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了首次協作。誕生在美國的廖仲愷和其愛人何香凝,為創建與發展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聯系,在創建首次國共協作與預備北伐戰斗中,貢獻出極其重要的力量。
(三)抗日戰爭成為華僑的頓悟的臺階
第一,組織大范圍的抗日宣傳活動。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的帶領下,全員共同落實,建設歌劇隊、話劇團、宣傳隊等等,在大街上展開宣傳演出。并且運用相關節日組織抗日救國活動。還有一些華僑愛國歌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之中,真正的實現了人盡皆知,人人能唱。
第二,組織大規模的抗日募捐活動。到1937年抗戰伊始時期,單單南僑總會每月的捐款數量就高達1350萬元,是抗戰總費用的1/3。長達八年的奮戰,美國華僑在司徒美堂的帶領下,捐款數額突破50000萬元。不僅僅有金錢捐助,而且還有物資捐助,比如一些醫用品,急救包、奎寧、任丹還有阿司匹林等等,抗戰前3年價值可實現250萬元。還有的華僑捐贈了坦克、飛機、救護車、汽車等,其中一位華僑直接將一輛救護車捐至延安。大家都知道華僑能提供財力、物力,卻很少有人知曉華僑還給予人力的支援。這里需要清楚的是,美國與東南洋等區域有大量年輕華僑放下所有,只身加入到抗日一線,其成為八路軍,成為游擊隊員,在戰場中奮不顧身。比如:在抗戰開始時期,在陜北公學學習的年輕人中,一共有2000多人,而華僑就占據了200多人。再如1938年5-8月,通過八路軍辦事處推薦去延安的年輕人中,有2280人,年輕華僑便有78人。
結論:
綜上所述,當代華僑現已較前輩們的文化程度有所提升,大部分人具備現代先進知識與先進想法,掌握了相應的高科技技術水平。現代華僑工作傾向于商業活動,具備堅實的經濟實力,即使有些華僑加入了外國國籍,但是其終究是炎黃子孫,均有一顆愛國之心,其盼望祖國的昌盛,渴望和國內親屬維持緊密聯系。
參考文獻:
[1]張煥萍,李斌斌.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傳播研究綜述——基于近三十年《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刊載文章的分析[J].全球傳媒學刊,2017,4(01):117-130.
[2]喬印偉.中國大陸的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研究——以1982—2011年間《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刊發論文為基礎的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03):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