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要:柳琴戲作為臨沂市地方戲曲的典型代表,有著獨具風格的唱腔形式和貼近生活的表演方式,深受群眾喜愛,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柳琴戲因為后繼人才不足、受眾層窄等問題面臨傳承發展的瓶頸。多方位創新,從傳承人才培養、宣傳傳播等方面深入研究,轉變發展思路,使柳琴戲重新煥發生機,是其發展必由之路。
關鍵詞:柳琴戲;風格特點;研究
臨沂是我國東夷文化發源地,其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更有絢爛多彩的文化底蘊。以我國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戲曲歌舞為例,臨沂是我國古時最富盛名、歌舞藝術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而在所有臨沂的民族戲曲歌舞之中,柳琴戲是其中發展最為完善、受眾群體最多的民族戲曲歌舞。至今,仍然能夠在臨沂地區的當地市民常用的順口溜之中聽到極具柳琴戲特色的民族順口溜,由此可見柳琴戲對當地文化的巨大影響。
一、柳琴戲的起源歷史
柳琴戲最早并不稱為柳琴戲,而被稱之為“周姑子戲”,而后又因為其極具藝術性區別于其他戲曲的獨特唱腔唱法--由于其尾音較長,故而被稱之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別稱。在我國1953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進一步規范山東臨沂地區的民族戲曲文化,根據柳琴戲其主要演奏樂器為柳琴,故而被統一稱之為柳琴戲。根據我國相關的歷史記載以及考古人員的研究,柳琴戲距今大約有300年的歷史,其起源于我國清朝的乾隆年間,發展至今擁有許多的受眾群體,深受當地市民以及周邊人民群眾的喜愛。
二、柳琴戲的演繹風格特點
盡管柳琴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時至今日已經成為較為小眾的戲曲藝術,隨時有滅絕的危險。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由于目前我國受到多元化文化沖擊的現象較為突出以外,還與柳琴戲自身的藝術特點息息相關。柳琴戲區別于其他民族戲曲,其篇目相對較小且其唱腔較為隨意,每一位藝術表演家都擁有自身的特色和流派。同時柳琴戲的地方語言性較高,這為其傳播使用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區別于普通民族戲曲對高音較為考究的藝術特點,柳琴戲具有極大的說唱成分,曲目的節奏也較為跳躍不穩定,大跳音是其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因此對演唱者有較高的要求,當然這樣的節奏設計,也給柳琴戲帶來了豪邁、粗獷的藝術特征。
相較于其表現手法,柳琴戲的戲曲內容大多反應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疾苦,揭露當時封建統治者殘忍統治。不僅將當時農民群眾悲慘的生活狀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還有力地抨擊了當時殘酷的封建統治階級。之所以柳琴戲能夠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追捧,重要的原因即為當時的藝術表演家能夠較好地將群眾的生活還原,并充分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戲劇表演之中,反應了我國山東臨沂地區最底層人民的心聲。柳琴戲的劇本大多極其富有生活氣息,語言也通俗易懂,打破了原來的上層階級觀賞戲曲表演的局限性。然而,也正是因為柳琴戲的表演藝術家大多沒有較好的文化底蘊,其傳承工作在當時就受到了較大的阻礙,諸多優秀的劇目只能通過口口相傳、教授的方法進行繼承,不可避免地造成曲目的一定程度上損失現象。尤其是曲目的劇本,大多情況下只能保留其大致的故事梗概,針對如人物的性格、劇情細節發展等容易出現偏差。盡管柳琴戲獲得了諸多底層群眾的支持,但其劇本創造仍然有一定的問題。由于其表演藝術家大多是農民,對宮廷階層的了解相對較少,因此在創作與宮廷相關的內容過程中,難免產生一定的偏差,其戲曲內容呈現明顯的浮夸現象。故而柳琴戲在文化層次較高的領域難以較好傳播,且其唱腔唱法以說唱為主,與當時的主流也有一定的差距。
三、柳琴戲傳承過程中遭遇的阻礙
1、受眾群體降低,戲曲藝術審美下降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給予我國人民群眾極大的沖擊,我國的戲曲文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柳琴戲也不例外。這一現象在我國的青年一族中尤為突出,青年人大多喜歡現代化的流行音樂或藝術,對傳統的戲曲文化興趣較低。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利用互聯網進行戲曲表演的欣賞,針對柳琴戲這樣的小戲種而言,越來越少的群眾愿意親自花錢買票觀看現場表演。因此,在我國山東臨沂地區僅有少部分的中老年戲迷,愿意支持現場的柳琴戲表演,傳承工作難以較好進行。
2、后繼人才嚴重不足,傳承難度大
目前我國臨沂地區的柳琴戲正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境界,由于其演唱難度較大、能接受到的直接回報相對較低,故而年輕人對其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較差,甚至部分經典劇目出現了無人繼承的現象。尤其是柳琴戲原本即為口口相傳的劇種,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柳琴戲的繼承工作更是難上加難。不僅是原有劇目的保存與發展,而且由于山東地區沒有專業化的培訓機制,柳琴戲的發展仍然處于原有的模式下,所以在改革開放后柳琴戲一直沒有全新的曲目被創設。
3、政府相關職能單位的重視程度不足
盡管目前我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文化沖擊,但作為一項底蘊深厚的民間藝術,柳琴戲仍然具有一定數量的忠實觀眾和表演熱情的藝術家。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硬件條件的支持,導致柳琴戲的發揚傳承仍然遇到了較大的阻力。首先,即使部分表演藝術家想要進行柳琴戲的表演,但卻缺乏相應的表演場地和專業設備的支持。其次,部分表演藝術家想要較好地進行培訓工作,儲備后續人才,但由于沒有專業的場地和師資力量,傳承工作也無法展開,制約了我國柳琴戲的進一步有序發展。
四、柳琴戲傳承發揚的策略
1、做好高校培訓工作
山東臨沂作為我國柳琴戲的發源地和最主要受眾地區,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傳統文化,相關的職能單位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其有價值的培訓工作。高校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培訓基地,必須利用好高校平臺做好培訓工作。首先,政府職能單位需要積極與當地高校聯絡,驅使其開展與柳琴戲相關的戲曲專業,并適度放寬其報考標準,讓更多有意向的學生能夠學習到更為專業的柳琴戲的表演藝術。其次,政府還需要調動原有的柳琴戲表演藝術家,以特聘教師的身份配合高校開展教學活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高校的任務不僅僅是做好原有曲目的繼承演繹工作,更要鼓勵學生進行新型現代化柳琴戲的學習研究,做好柳琴戲的發揚工作。
2、加大柳琴戲的宣傳力度
目前造成我國柳琴戲傳承不利的重要原因在于,柳琴戲的傳播程度遠遠不夠。因此,為了更好完成傳承任務,相關政府職能單位必須加大對柳琴戲的宣傳工作。首先,利用好目前較為發達的互聯網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積極宣傳柳琴戲,讓更多的群眾尤其是青年群眾,更好了解到我國傳統的柳琴戲劇目。其次,政府需要積極為柳琴戲的演出,搭建合理的平臺與一定的資金支持,更好驅動老一輩的柳琴戲表演藝術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并通過演出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柳琴戲。最后,山東臨沂地區的傳統媒體,如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等,也要積極做好柳琴戲的宣傳工作,增大柳琴戲節目的播放比例,更好提升當地群眾對柳琴戲的興趣。
3、做好對外宣傳工作
盡管山東臨沂是我國柳琴戲的發源地,但如果僅在臨沂地域內進行相關的工作,難以保證其有序健康地發展與傳承。因此,為了進一步做好柳琴戲的發揚工作,相關職能單位必須做好對外宣傳工作。首先,定期組織本地的柳琴戲戲劇團隊前往其他區域進行匯報演出,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關注柳琴戲。其次,還可以積極組織柳琴戲表演團隊與其他劇種的交流互動,吸收他人的豐富經驗,以期更好提升柳琴戲的質量。
五、結語
臨沂市政府大力扶持柳琴戲的發展,柳琴戲找到了新的生機。不僅繼承了傳統柳琴戲藝術表演的功底,改變了傳統的一成不變的表演形式,進行了曲目上的創新,還融合了新的文化元素,讓現代文化反哺傳統文化,在舞臺表演上實現了燈光、舞臺藝術、戲曲等現代文化的完美配合。當今柳琴戲也融入到現代戲曲中,從而贏得了更多觀眾,柳琴戲的表演有了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青.淺談鄉土音樂進入課堂的重要性——以柳琴戲進入臨沂音樂課堂為例[J].通俗歌曲,2015(11).
[2]侯長俠.走出“本色”窠臼從“像”她到“是”她——大型現代柳琴戲《桃花溝的小康路》飾演心得[J].劇影月報,2016(2):57-58.
[3]劉鵬.時代主旋律創作中的人文關注——新編歷史劇《三斷胭脂案》、現代柳琴戲《水遠路長》淺析[J].劇影月報,2014(3):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