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忠梅
摘要: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作為培養大學生三觀和意識形態的高校思政教育,理應緊跟時代,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思政教育,而依托高校所在地的地方資源,將課堂既放在教室,又放在戶外,將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相結合,全方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貴安新區;貴州花溪大學城;生態文明教育
回望過去,從十六大報告的“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再到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早在六年前就納入了國家總體規劃布局,如今十九大更是在此基礎上明確指出要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的奮斗目標里,明確加入了“美麗”二字,這是對生態環境的硬性要求。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里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國家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除了讓學生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內容,讓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綠色消費,循環發展的理念也很重要,尤其在今天中國“五位一體”的建設總布局中,青年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的生力軍,是否具有環保意識,是否將環境問題,生態保護納入他們的思考和行動體系,對未來建設美麗中國至關重要。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涉及到生態文明建設,在《毛澤東思想概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第八章第五節專門提到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雖有涉及,但在實際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還遠遠不夠,并沒有將生態文明教育真正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相較美國、日本、歐洲各國起步就比較晚,生態文明教育起步也同樣滯后,且大多停留在課堂的知識講授層面。誠然,知識傳授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但是一來受老師上課水平和手段的限制,二來就理論談理論,學生沒有經過切身體會和實踐,很難引起情緒共鳴并轉換為自身觀念。簡而言之,理論沒有和實踐相結合。筆者經過調查走訪發現,以貴州花溪大學城各高校大學生為例,生態意識還是偏向淡薄,對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的認識僅停留在淺層次水平,知識不成體系不夠深入,實踐更是無從談起。如對空氣污染的成因機制不明晰,對垃圾的分類處理無意識,食堂浪費糧食現象仍然嚴重,圖方便無節制使用一次性塑料,亂扔煙頭等現象仍到處可見,對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的現狀不甚了解,對環境問題,生態保護關注的少。因此,將生態文明教育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既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貴州花溪大學城,作為貴州的高校聚集區,發展規劃意欲打造全國一流的“智慧之城、科創之城、生態之城、文化之城”,位于中國第八個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的東部,貴安新區既是全國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全國大數據應用與創新示范區,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因此,高校的教育、人才資源和貴安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可以起到相互依托相互推動的雙贏效果。貴安新區依托花溪大學城,更易吸納大學生,集聚精英,共同助力貴安,將貴安新區建設成為“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一流現代化新型城市。而高校依托貴安新區的資源優勢,可以更多渠道更多方式的開展高校教育,其中既包括前沿大數據人才培養,也包括大學生的德育培養。就生態文明教育而言,筆者認為相較過往常規的教學形態,可以增設以下幾個方面:
1,從課程內容來說,增設生態文明相關的選修課,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可同步開展,部分學校有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也可多所高校云平臺資源共享。既是獨立的課程,也是思政教育的課程素材補充。如《生態學》《生態文明教育》《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垃圾分類》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又可建立生態環保意識。
2,實地參觀學習。除了課堂理論學習,依托地方資源,開展戶外學習也是必要的補充。以貴州花溪大學城為例,地處貴安新區,該新區擁有綠色建設理念和實踐,將課堂搬到戶外,讓學生們參觀綠色貴安各個項目,比如按國內最高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建成的5座污水處理廠,原理、技術和理念是什么,相較過去的污水處理有何優劣。比如月亮湖的雨水收集器,明白生活中點滴智慧就可以帶來高效利用雨水,節約淡水資源。再如綠色產業園中的富士康,富士康的中水回用系統遍布園區,雨水經過收集系統滲透到人工湖,處理后到達中水塘,最后達到工業用水標準,從而進行回用,同時園區的綠地覆蓋率達到了70%,廠房能源效率超過國際能源標準30%。這些都讓學生明白我們將告別過去以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無節制排放換取自身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而將開啟利用科技和智慧發展綠色產業,用綠色產業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
3,專題講座。不定期在各高校開展生態文明專題講座,以貴安新區為例,作為首批國家試點建設的海綿城市,何為海綿城市?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的新趨勢是什么?依托新區大數據優勢,貴安新區如何建立大數據環境管控機制等等。讓學生了解貴安,理解自然,把握前沿。
4,情景體驗+主題展覽。除去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園區實地參觀學習,讓學生置身于綠色理念打造的環境優美的貴安新區參觀主題展覽,也不失為一種體驗式學習的好選擇。漫步于高標準建設的幾百公里的城市道路綠廊,徜徉于貴安禪茶觀光園,萬畝生態茶園散發陣陣清香。還有未來即將建成的萬畝櫻花、萬畝香稻、萬畝葡萄、萬畝牧草、萬畝經果“6個萬畝”產業基地。這些最直觀的環境體驗可以增加學生對美好生態的向往,同時從主題展覽中增進對“低沖擊開發模式”的了解,獲取最新的生態文明成果和理念。
5,校園活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學生生活,打造綠色校園,節約型校園,不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綠色行動,以筆者所在的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為例,曾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改善計劃,發動學生的智慧和力量觀察校園內破環生態的不合理現象,提出可行性改善方案,再到執行和成果驗收。如:快遞紙箱如何實現循環使用、如何收置無處不在的煙頭、垃圾分類之塑料等等。從身邊入手,從生活開始,在行動中認識人類自身,認識自然,一個小小的行動,背后是善念和德行。在潛移默化日積月累中推動師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循環利用、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
綜上所述,將理論知識和切身體驗相結合,將知與行相統一,將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觀,進教材,進頭腦,進行動。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用最少的資源代價,換取最大的發展成果,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生態文明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師群體的一員,美麗中國需要做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涂云林.江婷婷.范良麗.秦聲.鄭芹.打造生態樣板 托起綠色貴安——貴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綜述.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