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鵬
語文是體現教育詩性的優美的詩句,閱讀教學則應是吟哦這優美詩句的美妙樂音。可是,審視和觀照傳統語文教學和現代極端語文教學,我們發現這種優美詩句和美妙樂音正漸漸離我們遠去,仿佛欲成絕響。
在當前的唯理性閱讀教學模式中,我們往過份強調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視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過份強調邏輯性和時間連續性,忽視直覺、空間連續性和“反聯結”的作用;過份強調傳授語修邏文等知識、開發智力,忽視培養情感、磨練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過份強調閱讀教學分析與理解的科學性,忽視閱讀教學作為承鑒和涵詠人類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載體的藝術性。這樣的閱讀教學導致了學生學習的興味和對文化遺產珍惜繼承發揚之心的喪失;導致了認識和心理結構的“思維定勢”,把陳舊過時的東西視為“天經地義”的常識,而缺乏開拓性、創造性,致使學生考慮問題理想化和脫離實際;導致了學生對發展和功利認識的迷惘,以及智力和人格的脫離與完整人格的肢解。
如果僅就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而言,教學模式的成型在很大程度上可說是制約師生尤其是學生全面獲益的重要障礙。因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終極定型。在模式運用過程中,思維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對接受信息的分析與綜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繹,因為無數次的演練已形成固定的圖譜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導致的思維定勢,不僅養成了學生的思維惰性,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影響了學生非邏輯性思維的發展。而語文學習,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學習,直覺思維、靈感思維以及發散思維對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藝術性又是至關重要的。
自我意識是個人對自己的自覺因素,即人們依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情感和態度。正確的自我意識對青少年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與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增強自信心。教師應充分發揮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語文閱讀教學是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教學,它的一切教學模式的追求必須是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我,通過語言學習塑造靈魂強化自我意識,教師要敢于培養叛逆者。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不斷創造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充分、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充滿民主氣氛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在探索、認識某種對象的活動中產生的一種樂趣,使其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促進人們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學家從小肯用功,放棄了作為一個孩子樂于享受的游戲、玩樂,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正是因為他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進而投入到科學研究本身,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假如一個人對科學創造毫無興趣,必然視學習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癡,廢寢忘食,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和勁頭。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閱讀教學就如同幼稚園的嬉戲,相反,它是為培養學生健全完整的人格而存在的教學。但無論如何,民主意義下的教學模式才是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格而存在的教學.但無論如何,民主意義下的教學模式才是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格的所需。這從某種角度和意義上看來,其實已經是教育教學觀念的問題了。
所謂個性化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即富有個性特點的自我控制性學習。“個性化”即個人在學習中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優勢特色,如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手段、學習風格、學習策略等方面充分體現個人的特色和特長。“自主”即做學習的主人,主動積極地學習,充分體現學習的自我控制性。如果從教的角度來講,個性化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因材施教”;如果從學的角度來講,個性化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與學生個性發展的論述是一致的。而且,這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顯得格外重要。作為一種精神對話,閱讀教學要取得一種學生與作者心靈共鳴的效果,這就必須保證學生作為欣賞主體的積極、獨立的參與有媒體介入的學習活動,而不是將學生當作局外人安置在活動之外。譬如說讓學生參與簡單的課件制作,讓學生根據作品情節設計媒體反映內容和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解說評價媒體對于不同作品教學表現的優缺點等等。這樣的互動式教學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活動的理論。因為,活動的價值,常常并不在于活動結束獲得某種有形的結果上,而常常體現在易被人們忽視的過程中。活動教學將教育目的蘊于活動過程之中,不只是看重學生獲得知識的對與錯,完成作業的優與劣這些有形的結果上,而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活動過程本身對于學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價值。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個性化自主活動并不排斥群體的協作學習。語文或語言本身就是社會范疇的,脫離了特定環境的聯系只能造就虛擬社會中活人。而且,進行協作性的學習,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協作學習實際上也是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和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的這種雙向或分向交流及相互聯系符合當代教育的發展規律,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在更高的認知層次上達到對知識的真正掌握。總之,在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和教學媒體日益現代化的今天,辯證而合理的處理好“物”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更有利于實現閱讀教學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多重功能與任務。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換句話說,所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訂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優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的一種理性追求,當然要辯證的處理好導向最優化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巴班斯基關于教學評價問題的論述尚停留在定性論述的階段,還未曾指出經過這個最優化的教學過程之后的歸宿。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應當明白這一歸宿就是以語言(言語)為“外在”的人的精神“內里”。
參考文獻:
[1]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結合 古春華
[2]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王玉文 天津教育 1999年第4期
[3]吸引教育:一種新型的教育理論喬建中朱小曼《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