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江 徐中佑 徐中華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是否能良好生長,不僅關乎糧食質量,更維系著地區的經濟收益。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研究與實踐,我們了解到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水稻生長,并防止病蟲害的侵犯,但若過量使用化肥與農藥,終將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甚至會影響今后的水稻種植收益。為避免以上問題出現,除了需減少化肥與農藥的施用量之外,有關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與改進亦當引起相關部門的格外重視。下面,通過對優化水稻種植技術的策略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為提升水稻種植效益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1.選用優良品種與種子處理
針對水稻的種植,為確保其高質與高產,最初的控制目標當集中于對品種的選擇。如不破粒、不帶蟲源以及不帶病菌的水稻種子方為優質品種,與此同時,針對選中的水稻品種,應在實際栽種前對其予以優選優育。并在之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地育苗。當前,國內使用最廣泛的水稻品種,諸如內香優8518、宜香4106、C兩華優占、Y兩優1號均因具備無病菌且高產的特征而被認定為優質品種。當然,除了優選種植品種外,另一需要關注的重點便在于對水稻品種的種植試驗,通常的種植試驗需分別試驗不低于十個品種以上的水稻種子,而具體的試驗過程,亦當結合當地土壤的實際情況以及氣候等方面的特征。通過對比選取其中適應性最強且產量最高的品種。
2.優化控肥技術
所謂控肥技術,即控制水稻的氮肥使用量。積極優化控肥技術,一方面是為了打破以往的氮肥施用方式,來切實防止無效分蘗的產生,并降低肥料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則是讓氮肥的效果能可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確保水稻種植的優質與高產,繼而確保理想的種植效益。
3.合理建立葉齡觀察點
針對水稻葉齡種植技術的優化,其主要目的亦是為了確保水稻種植的高產與優質,以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對此,針對水稻葉齡的觀察,需首先由其生長情況入手,通過設立多個觀察點,來全面檢驗水稻的生長情況,并以此為依據,一旦發現某處出現生長不良的狀況,則應立即采取有效的可控制手段來維護水稻生長。當然,針對水稻葉齡觀察點的建立,不同品種所需重視的點亦不盡相同。而具體的觀察過程應選中其中一片新葉來做上標記,以方便后續的跟蹤觀察。
4.合理改進種植技術
在初步確認葉齡的具體情況及變化后,接下來的環節便是基于此前的水稻種植技術予以改進。當然,具體的改進亦當結合水稻品種來為其創造有利的生長調校,如此方式是確保水稻優質與高產的關鍵。至于具體的改進策略,則是應對整水稻種植過程及水肥的管理予以整合,讓水稻處于最佳的生長環境與條件下,方能確保理想的收益。
針對水稻的大田移栽工作,需務必保證整地的精細與早翻。由于水稻移栽至大田便涉及到灌水工作。對此,為避免灌水過程對秧苗造成損害,其田面的高度落差應保持在2cm的范圍之內。若采取淺水灌溉的方式,則需確保田間平整,并搭配基肥的合理施用。當然,此過程均需在確保大田泥土完全落實的前提下進行。至于在對水稻機插秧苗的控制標準方面,需確保培養株高度至少不低于18cm,期間未發生任何病蟲害,如此方能確保水稻秧苗旁根與白根在秧毯提起后不會過于快速的散落,進而有利于水稻的機插栽培。此外,為確保秧苗的生命活力,必要時可進行提早返青。
5.合理運用田間診斷技術
水稻在種植期間,難免會遭遇病蟲害的侵犯,故為維護水稻的健康生長,并避免病蟲害對水稻質量與產量造成影響。那么在具體的種植過程中,除了需對水稻種植技術予以改進外,更重要的一點便在于田間診斷技術的合理運用。與此同時,基于水稻不同的生長階段,其所面臨的病蟲害類型亦將有所差別,故為避免遭受不同種類病蟲害的影響,田間診斷工作亦需貫穿于水稻生長的全過程,如此方能切實減輕病蟲害的影響,并讓水稻始終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
總之,水稻種植不僅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更是我國人民群眾生活與發展與的重要保障,故加強對水稻種植全過程的管理是一件極其重要之事,當然,要想切實保障水稻的優質與高產,作為農技專業人員除了需做好田間地頭的診斷以及改進種植技術外,應當全面掌握水稻種植的相關知識,如此方能對病蟲害予以及時、有效的預防,進而為水稻的生長過程掃清障礙,如此方能最大限度的實現水稻種植的優質與高產,并確保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405404重慶市開州區岳溪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