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杰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隨之而來的是農業耕地被占,從而導致農耕被破壞。就我國龐大的人口而言,要在這減少的土地上提供相應的糧食,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就至關重要。玉米種植歷史悠久,產量高,具有優勢,是很理想的種植選擇。玉米作為目前我國重要的高產糧食作物,已然成為了國民的主要食品。各省農業部門也致力于發展相關種植技術,培育和種植優良的玉米品種,增大玉米產量。而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雖然與之前比有所進步,但是依然與美國等產量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的眾多科學研究院和基地也在對此進行研究,所以對玉米的生產技術進行分析和對其的防治措施進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結合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就玉米高產栽培措施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簡析,提出與之相對應的執行流程和防治措施,對我國的農業作物生產技術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1.玉米生產技術的簡析
1.1 選擇合適的品種
在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時,我們首先要秉承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相關技術人員進行選擇時應當分析利弊,及時記錄有關數據,察覺其生長實況。在實際操作中因外部因素干擾而產生的不可抗力時,應及時做出應對措施。與此同時,還可以效仿前輩,對種子進行一定的改良實驗,令其品種更為多元化,強化種子個體質量,由此便可以更好地抵御外界的侵害。又及,種植人員在進行選擇時還當在市場上進行調查,咨詢相關專業人士,將記錄好的數據進行對比和篩選,力求選擇最好的品種。因為好的選擇,會給我們的種植產業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
1.2種植地的選擇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玉米根系發達,且分枝眾多,極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對營養和水分的需求極大,所以應當選擇較為優質的土壤來作為玉米的種植基地。在種植過程中也有許多的注意事項,如在春季播種之前,應當及時平整土地,翻整土壤,增大其松軟度以增大種子舒適度。在秋季收獲之后,應當及時清理剩余的植株,好令土地自我休養生息,促進該種植地生態環境的自我循環。選擇種植地時還應考慮陽光、地形地勢等外在因素,令玉米充分吸收光合作用帶來的養分,總之,選擇高品質的種植地是提高玉米種植產量的又一個必要條件之一。
1.3灌溉與施肥
在選擇好種植玉米的外在條件后,人為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于灌溉和施肥工作來說。這項工作同樣也要遵守因地制宜的準則,我國的南北差異較大,不同地區的情況不同。譬如就南方的生態環境來說,降水較多,灌溉工作便可以不必天天進行,否則便是過猶不及。但是施肥是種植工作中不可缺失的環節,其一,施肥可以提供給玉米作物養分,令其更好生長。其二,有部分含化學成分的化肥可以增強土壤質量,同時去除害蟲。但是在運用時也要把控好尺度,嚴格地按照要求施肥,掌握相應的比例。
2.病蟲害防治措施
病蟲害的存在對種植農業的開展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關于病蟲害的防治措施研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同樣也備受關注。病蟲害防治措施分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兩種,二者不存在沖突,可以相輔相成,結合并且運用于種植過程當中。
2.1物理防治措施
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措施是為了減少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由害蟲帶來的傷害,在其還是種子形態時,就增強種子的抵抗力,從根源上就把病毒扼殺在感染的搖籃里,降低害蟲的危害,然后再通過施肥塑造安全健康的種子生長環境。此外,有關的種植人員也當提高警惕,及時記錄生長健康數據,一旦發展感染的植株,應及時清理,并與其他健康植株隔離,避免傳染,降低感染風險。
2.2化學防治措施
關于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措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物的生長期間使用農藥。此方法的缺點是人工影響大,容易破壞土壤質量和生長環境,不利于作物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優點是效率高,見效快。在玉米生長的不同時期使用的農藥也是不同的。如心葉期的玉米所患的是玉米螟,應采用辛硫磷進行除害;抽雄期患玉米斑病,這時應當使用多菌靈、百菌可濕性粉劑和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在平時,玉米最常患的一種病叫紅蜘蛛病,這種情況應該將甲拌磷顆劑和乳油混合,在遭受了病蟲害的種植地中定時定量地噴灑。在使用化學藥劑的同時,也要時刻謹記科學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過分依賴生化藥劑。為了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種植過程中不因化學藥劑使用過量而破壞土壤,應保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性,不令其自愈能力喪失。
綜上所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技術之一,為廣大人民提供了糧食支持,也成為了我國持續推進研究的農業生產技術目標之一,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在種植過程中,應當選擇良種和高質量的種植地,做好灌溉施肥工作,同時運用好物理和化學兩種病蟲害防治措施。相關負責部門應妥善履行職責,有關科學技術人員應積極進行研發工作,全面完善我國的玉米生產種植體系,全面提高我國的玉米生產種植技術,推動我國的玉米產量走向新的高峰。
(作者單位:110300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