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欣民 張大偉

1.試驗目的
玉米新的栽培方式很多,從中篩選中本地區最適栽培方式,既能提高單產產量,又適于種植推廣,保證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
2.基本情況
伊春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27°37′~130°46′,北緯46°28′~49°26′。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氣溫偏低;無霜期110~125天,無霜期短;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時間短促,冷暖多變,升降溫快,大風天多;夏季濕熱多雨;冬季嚴寒漫長,降雪天較多。年平均降水量750~820毫米,降水量較充沛。
試驗區設在伊春市農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試驗農場內,土壤為沙土地,肥力中等,無排灌設施。
3.試驗材料與方法
3.1品種
德美亞1號是本地區的主栽品種,也是耐密性比較強的品種,保苗設計7.3萬~7.5萬株/hm2。
3.2試驗方法
大田對比試驗,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1)高光效栽培:大壟行距155cm,小壟行距40cm,壟向南偏西15°。3年大小壟一輪回,可使大行距內的耕地得到休耕,人工點播。
(2)二比空栽培:常規小壟種植,壟距65cm,壟上單行,設計保苗數為7.0萬株/hm2,機械精點播種。
(3)一比空栽培:在常規小壟的基礎上,種一壟空一壟,壟上種兩行,壟上行距12~15cm,人工點播。
(4)小壟密植栽培:在常規小壟的基礎上,加大種植密度,機械精點。
(5)大壟雙行密植通透栽培:做大壟,壟距130cm,壟上種雙行,壟上小行距40~50cm,機械精量點播。
3.3具體措施
前茬為玉米,5月17日起壟,5月26日播種,6月6日出苗,基施復合肥(種肥)350 kg/hm2。6月25日深松,7月2日追尿素200kg/hm2,中耕兩次,其他管理同生產田。
4.試驗結果與測產分析
從表1看出,5種栽培方式對株高沒有大的影響,最大差在10cm以內。從每平方米株數看,試驗都沒有達到設計時要求的7.3~7.5株/hm2要求,高光效、一比空、二比空、大壟密植、小壟密植分別達到 7.05株、6.95株、7.00株、6.92株、6.4株,高光效、二比空、一比空、大壟密植栽培的密度是一致的,達到試驗的要求。
從穗粒數看,二比空、高光效、一比空、大壟密植、小壟密植都在517~548 粒,差別不大,大壟密植只有 488粒,同其他方式穗粒數差別明顯。說明除小壟密植栽培單株粒數較低。
從百粒重來看,高光效、二比空、一比空、大壟密植、小壟密植差異不大,小壟密植百粒重高,有可能是由于小壟密植的密度小有關。
從產量看,高光效最高,達到10078kg/hm2,二比空、一比空、大壟密植分別達到9913kg/hm2、9806kg/hm2、9628kg/hm2,分別比對照小壟密植栽培增產1362kg/hm2、1197kg/hm2、1090kg/hm2、912 kg/hm2,增幅分別為15.6%、13.7%、12.5%、10.5%,增產幅度都超過10%。
高光效栽培、二比空栽培、一比空栽培都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栽培方式,都能大幅提高玉米產量,可以在生產中不斷推廣應用,提高產量,穩步增加農民收入。值得注意的是,推廣種植不可盲目行動,這只是1年數據,不代表栽培方式的全部,且高光效、二比空、一比空存在著機械不配套、農民認識不全面等問題,望推廣人員循序漸進推廣。
(作者單位:153000黑龍江省伊春市農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