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育 王東巖 張淑娜
清宣統元年,清廷擬在長白山后設治,十二月批準立縣。宣統二年更名撫松縣,隸屬奉天省,此乃撫松縣設治之始。撫松縣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屬東部山區寒溫帶濕潤氣候區。
撫松縣自成立以來曾先后三次編撰縣志,第一版《撫松縣志》為民國十九年出版的繁體豎版縣志,第二、三版均為撫松縣檔案館整理編輯出版,迄第三版止,三部《撫松縣志》記載了1910年撫松建治以來至2000年間近百年間的各大歷史事跡,筆者通過對縣志中記載的歷年自然災害的統計分析,得出暴雨引起的洪災泛濫是本地區最主要災情的結論,并對水災進行詳細統計分析,以求以史為鑒,提高氣象預報方面對水災隱患的重視。
1.1910-1980年暴雨水災統計
1915年8月,大雨傾盆江河猛漲,頭道松花江兩岸農田被洪水沖毀50多坰。
1953年8月,縣城以北降大雨,萬良村、抽水村、葦沙河口子等地受洪水襲擊,79戶受災,災民衣物錢糧均被洪水沖走。1957年8月,縣城西部、南部地區連降大雨,降雨量達90.4毫米,頭道松花江水上漲5.52米,沖毀耕地282坰、房屋38間、木船16只、橋涵36座、攔河壩18處,損失嚴重。1959年夏,抽水、東崗、萬良等地區遭受水災,沖毀耕地300坰。
1960年8月連遭兩次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擊:8月3-4日,日降雨量平均達到102毫米;8月22-24日,3天連降大雨和暴雨,日降雨量在150毫米左右。在沿江的44個村屯中,有36個村屯進水,其中13個村屯基本沖光;耕地受災面積1818.7坰,撫松縣城一片汪洋,十字街擺船,西川村、東川、小夾信子全部沖光。1964年夏,部分社隊遭受水災。
1978年6月突降暴雨,城郊、興隆、新屯子、泉陽等社鎮局部地區受災,沖毀耕地16752畝,損失人參1870丈。
2. 1980-1990年暴雨水災統計
1981年7月下了兩場大暴雨,縣城地區降雨101毫米;萬良、興參、新屯子榆樹等地區降雨128.9毫米。由于雨量集中水勢兇猛,使萬良河、黃泥河及其支流出槽堵塞了橋涵,河水四溢。沖毀人參21600丈,農田受災面積810畝,沖毀苗木16畝、堤防9184延長米,各種損失折價141.32萬元。1982年8月下旬,受13號臺風影響,全縣出現了大暴雨天氣。從8月26日8時到28日8時,48小時連續普遍降雨,27日23時出現了暴雨,降雨量達98.7毫米以上。3天平均降雨量210毫米,由于降雨時間長雨量集中,造成江河水猛漲,比正常水位高6.9米。這次洪水襲擊全縣18個社鎮和三個國營參場,農田受災面積達13000畝,沖毀人參7680平方米,1150間房屋倒塌,5093間房屋被洪水沖壞。沖壞國家公路和鄉間公路橋梁39座,并淹死4人。據不完全統計,此次水災全縣共損失346萬元。
1986年8月28-29日,撫松地區普降中到大雨,山洪暴發,沖毀大小橋涵37個、公路4萬余延長米,沖毀耕地3333公頃,人參、糧食、蔬菜損失嚴重,沖毀房屋3420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00余萬元。1989年4月14日,持續近30分鐘的大風和暴雨夾雜著冰雹,沖毀農田11.5公頃。
3.1990-2000年暴雨水災統計
1991年7月16日凌晨,仙人橋鎮遭受大雨襲擊。中午12時45分,暴雨攜帶冰雹傾瀉而下,導致山洪暴發,全鎮農田受災面積70.3公頃,造成經濟損失28.7萬元。1994年7月22日,撫松境內突降暴雨,松郊鄉損失嚴重,20公頃農田絕收,直接經濟損失17.4萬元。1995年7月29-30日,撫松地區普降大到暴雨,全縣平均降雨量130毫米,降水中心降雨量達217毫米。重災區湯河地區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達4米,屬撫松縣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此次大水除沖毀房屋、莊稼外,還沖毀通訊設備、醫療設備、藥品、畜禽等,直接經濟損失達1.03億元。
1996年7月27日,受暴雨襲擊松郊鄉9個村農作物受災面積62.2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2.76萬元。1997年7月,新屯子地區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連續降雨6小時,降水總量超過110毫米。人參過水面積8.4公頃,泥石流將天然保健制品廠廠房、設備沖毀,損失價值今300萬元。1998年8月,興參鎮突降大雨,受災55戶,人參過水面積3.34公頃,33.3公頃農田絕收,直接經濟損失159萬元。2000年,撫松縣遭受暴雨襲擊,民房菜地被淹,受災面積6630公頃,受災人口達10.57萬人,成災人口9.54萬人,糧食減產13500噸,倒塌民房161間,直接經濟損失1823萬元。
通過對縣志記載水災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建國前撫松地區只出現過一次暴雨水災;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30年間的水災年次為6年;而1980年-2000年20年間,水災出現的年次則為11年,換言之,20年來只有9年風調雨順未受洪水侵襲。縱觀百年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人類活動的深入,氣候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響,并進一步對人類社會進行了報復。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對《撫松縣志》百年水災資料的整理分析,我們在未來的經濟開發中將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作者單位:134511吉林省長白山池西區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