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東雪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極端天氣(暖冬、春季低溫、冰雹等)的出現越來越頻繁,給小麥的產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有效地預防凍害的發生,減輕凍害造成的損失,應從播前著手。
一、精細整地
深耕是小麥獲得豐產的前提,整地時一般耕層達到20cm。整地原則:秸稈還田一定要耙實,連年旋耕地塊一定要隔年深耕。整地標準:耕層深厚,上虛下實,地平如鏡,土碎如面。
二、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小麥高產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生產中仍存在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重施氮肥,忽視磷肥、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不合理施肥的現象。導致小麥不能正常發育,單株個體發育瘦弱,冬前無法形成壯苗,一旦春季出現較強冷空氣侵襲,就很容易發生凍害。根據近年來土壤肥力化驗結果和生產實踐經驗,施肥原則是: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穩施氮肥,增施磷肥,補施鉀肥,配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三、合理選用品種
小麥品種按照春花階段所需低溫的時間分為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弱春性品種和春性品種。根據氣候條件及生產經驗,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以半冬性品種、弱春性品種為主。如:周麥18、周麥22、周麥27,百農矮抗58、百農207,新麥18、新麥19、新麥23、鄭麥369等。在播種時應根據品種特征特性和茬口安排合理選用品種。
四、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適時播種時小麥培育壯苗、減輕凍害的重要措施。但受打工經濟的影響,相當一大部分農戶為了麥播后及時外出務工,秋收后過早播種,由于溫度高,造成冬前旺長甚至拔節,降低了小麥的抗凍能力,若出現暖冬或倒春寒,小麥極易發生凍害。推遲晚播,越冬前麥苗過弱,也容易發生凍害。按照合理密植的原則,在小麥適播期間,按照土壤質地和整地質量的差異,小麥的播種量一般掌握在半冬性品種每畝播量為7~9kg;弱春性品種每畝播量為8~10kg。而在實際生產中,受到傳統觀念(有錢買種,沒錢買苗)的影響,實際播量每畝在12~15kg,甚至更多。由于播量過大,直接導致麥田群體過大,分蘗受限,單株個體發育瘦弱,形成假旺苗。不僅容易出現后期倒伏和病蟲害的嚴重發生,而且也給小麥凍害的發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五、加強越冬前麥田管理
根據冬前氣溫及麥苗的長勢和麥田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分類進行管理。對于一類麥田(壯苗),中耕除草,提高地溫,及時防治病蟲害,在小麥越冬前要澆好越冬水;二類麥田(假旺苗),采取中耕松土、鎮壓等方法控旺促壯;三類麥田(弱苗),應加強肥水管理,促弱轉壯。對于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的地塊,每畝用2.5%聯苯菊酯乳油50ml+43%戊唑醇懸浮液20ml兌水混合噴霧,進行防治。冬前麥田管理的目標是:促進根系生長,增加分蘗,培育壯苗。
六、采取其他措施,預防晚霜凍害豫東地區晚霜結束的時間為4月20日前后,在谷雨節氣之前要經常關注天氣變化,在氣溫驟降之前,及時采取向田間灌水,在地頭、田埂熏煙等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減輕凍害的發生。
七、凍害發生后的補救措施
麥田遭受晚霜凍害后,根據凍害發生的時間和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凍害發生早且較重的地塊要及時追肥澆水,加強田間管理,促使未凍害的小分蘗成穗結籽,形成產量;凍害發生晚且較重的地塊,依照受害的程度,確定是否改種其他作物,減輕因凍害造成的損失。
(作者單位:466000河南省鄲城農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