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華
1.小規模養豬常見豬病的預防措施
1.1喂養方面的預防措施
養殖戶在進行小規模養豬過程中,喂養飼料不能僅從豬生長需要來進行配方的調整,還要根據季節變化來搭配相應的飼料,同時對原材料的新鮮度進行查看和分析并將脫霉劑適當添加進去,以促使飼料中霉菌毒素的有效減少。另外,小規模養殖戶還應對豬食是否變質以及飲用水是否清潔實時關注,并根據具體狀況搭配相應比例的營養飼料。
1.2衛生方面的預防措施
無論規模大小,保證豬圈的干燥衛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養殖戶要對豬圈定期清理清潔,尤其是應時常清理清洗飼料槽,同時做好通風換氣與防寒保暖等方面工作。另外,養殖人員還應定期對豬身上相關病菌傳播原體及時開展相應消毒工作。
1.3免疫保健方面的預防措施
盡管養豬規模較小,養殖戶也要對每頭豬進行科學免疫接種工作,同時對豬身抗體水平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免疫接種計劃的制定,以防止出現不可意料的事故。一般情況下,養殖人員應定期使用一定劑量的藥物對豬進行相關疾病的防治,但長期使用這一類藥物可能會導致豬身產生抗體。所以一定要使用適量的抗生素,并在本地常見疫情、母源抗體水平以及豬日齡等相關因素制定相應的免疫計劃,將接種方式以及疫苗種類確定好,必須保證所用疫苗為正規廠家生產,同時要重視儲藏和運輸等環節。
在對豬進行免疫工作之前,嚴謹對其施用抗病毒類相關藥物。養殖人員必須對所用接種器械進行認真消毒,同時準備好一定的腎上腺素以備意外之需。對于疑似患病的豬,養殖人員應及時將其隔離,并延遲對其的免疫工作,直到該病豬痊愈后再進行免疫。對于免疫效果,養殖人員可以定期對豬身的免疫抗體進行檢測,來有效判斷免疫效果。
1.4驅蟲方面的預防措施
豬只生長速度以及耗料比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有很大影響,而寄生蟲對豬的生長速度有極大影響,所以,養殖人員必須對豬只生長具體情況來確定驅蟲措施和驅蟲周期,并針對不同寄生蟲采用相應的驅蟲藥物。通常情況下,養殖人員應每三個月對豬只進行一次驅蟲作業,并按照地方流行病學以及氣候變化來確定驅蟲藥物的種類。
2.小規模養豬常見豬病的治療
2.1豬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
常見的豬消化系統疾病有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兩種。病毒性腹瀉的癥狀是豬糞如同液體形態向下滴落,病情嚴重者糞便下瀉如同噴水。細菌性腹瀉癥狀一般體現為豬糞便為稀糊形態。養殖人員可用痢菌凈、土霉素或林可霉素等對豬注射治療。在平時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豬糞便形態和顏色來推斷豬的身體狀況。若有的豬出現不喜進食、身形消瘦等現象,就應及時清理豬圈衛生,同時對豬生活區域進行消毒。另外,養殖人員可以在飼喂過程中將一定量的米糠和抗生素等加入到飼料中,以預防豬消化系統疾病的產生。
2.2豬喘氣病的防治
豬患有豬喘氣病后,呼吸方式為十分明顯的腹式呼吸,并且呼吸次數有顯著增加,但體溫沒有太大變化。豬喘氣病嚴重的情況下,病豬會出現食欲不振或厭食喜現象,發病后期懶動,常常張口氣喘。對于豬喘氣病的治療,養殖人員可以按每公斤體重4—9毫升泰樂菌素對病豬進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續注射3天即可。也可以按每噸200克林可霉素添加在飼料中,持續飼喂3個星期,也能取得較高的療效。對于豬喘氣病應以預防控制為主,堅持自繁自養,并及時給新生豬仔接種豬喘氣病滅火疫苗或弱毒疫苗等,以增強其免疫能力。
2.3豬肢蹄病的防治
當豬患有肢蹄病前期,癥狀表現為關節較為腫大,并逐漸由豬腳破裂現象發生,發展到后期時,病情嚴重可造成豬難以完成站立動作。對于此病的治療,通常可使用地塞米松與青霉素配10毫升安痛定對豬進行肌肉注射。為有效預防豬肢蹄病的發生,養殖人員應使豬圈保持通風換氣,以保證豬圈環境的干燥和清潔,從而將留存在豬圈的病菌有效減少。另外,要對豬群和豬圈進行定期清理和消毒,尤其是要將豬圈中較為尖銳的物體清理掉,以免使豬腳受傷。
2.4豬瘟的防治
急性豬瘟較為常見,病豬體溫會達到40℃以上,明顯厭食,鼻腔有濃液流出,伴有眼結膜炎,不定時出現嘔吐現象,糞便帶血。發病初期豬耳、股內側以及腹部等部位皮膚存在紅點或有點狀出血現象,發病后兩周內死亡,并且死亡率很高。豬瘟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如果防治措施不到位,將會對小規模養豬模式造成毀滅性打擊。當豬群出現豬瘟疫情時,養殖人員應立即將病豬隔離并對其消毒,同時根據病豬發病情況,前期采用每公斤體重7.5毫升高熱金針進行肌肉注射,后期每公斤體重5毫升進行注射。與此同時,采用磺胺類藥物以及抗生素等避免繼發感染的發生。也可以采用豬瘟活疫苗對病豬進行緊急免疫,養殖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疫苗注射量,不要隨意加大疫苗量,以防止豬瘟病毒反復產生。之后還要對豬瘟免疫抗體進行定期檢測,以把握免疫效果。另外,養殖人員應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做好豬瘟預防工作,通常采用豬瘟活疫苗對豬群進行接種免疫。
(作者單位:723109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濂水鎮農業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