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寧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早在唯物史觀創立之初,馬克思恩格斯就把歷史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加以考察。他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著作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深刻闡釋,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與自然相異化的社會根源做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解的具體辦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而非對立的關系。這種統一關系主要體現為人的生存和發展都要依賴自然。一方面,同其他生命一樣,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都需要從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中攝取。離開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另一方面,人類的生產資料也來于自然。人類以勞動的方式作用于自然,在同自然的互動中進行生產、生活、發展。“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
這種統一關系要求人類科學把握對自然的改造活動。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貪婪的資本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所引發的生態問題已經顯露出來。他們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勞動發生異化,扭曲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恩格斯對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的資產階級批評道:“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了金錢而存在的,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馬克思也曾引用特雷莫的話告誡人類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人類就必須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克服資本逐利本性對自然的破壞,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雖然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歷久彌新,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我們在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仍然需要向馬克思主義求教。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強。基于這一基本國情,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強調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節約的關系,一些干部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為了當前利益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換取地方GDP的短期增長,欠下了大量的生態環境保護賬。面對這些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曾不止一次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他告誡人們,“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提了出來,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早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又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這一點。我們搞建設,要實現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統一,經濟要發展,但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黨帶領人民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山綠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如果人們呼吸不上新鮮的空氣、喝不上干凈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其他方面的成績還有什么意義?因此,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海南考察時深刻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又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指導工作實際,強調推進改革要突出系統性思維。他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堅持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環境看作一個普遍聯系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來考察,做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論斷。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相互依存、聯系緊密的自然系統,相關的治理就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更加注重系統性和整體性。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同樣,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要更加注重從法治的角度思考問題,善于用制度和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他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體現了黨中央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這就要求我們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法治建設,變成具有剛性約束且可操作的制度規范和法律法規。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為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提供堅強的制度和法治保障。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國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也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1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門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對中國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的經驗作了充分肯定。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中國還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土地荒漠化等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上做出巨大貢獻。如中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在發展中國家中帶頭落實溫室氣體減排承諾、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動締結和率先履行《巴黎協定》等,贏得了世界贊譽,彰顯了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