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繩思遠
摘要:針對辯論賽備賽期間易出現的低效率模式,提出有利于提高備賽質量和效率的階段性備賽方法。
關鍵詞:辯論賽;備賽方法;階段性
辯論活動是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的最有效活動之一,也是備受高校青睞的交流對抗活動。在具體準備比賽的過程中,經驗不足的隊伍容易陷入低效率的備賽過程。將備賽流程細化,指出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關鍵點將有助于備賽水平的整體提升。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破題階段
在獲知辯題后的最初階段,其主要任務是理清辯題本身的來龍去脈,對大概的定義、評判標準、論述層次有大致的雛形,并了解隊員特點以進行人員選定。完成該階段的參考時間為備賽總時間的40%。
1、頭腦風暴,注意總結梳理。在接觸辯題后首先進行資料查閱及分析,而后以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正反雙方優劣、價值、論點等展開研討,主持者注意尊重個人發言,并引導避免重復性發言,研討的后段對成果進行歸納總結,主要以雙方定義、雙方評判標準及優劣分析、我方論證層次及邏輯主線、需要補充的數據資料為模塊進行整理。梳理過程中注意引導隊員參與其中,并確認是否有劃分不妥和遺漏,以幫助隊伍盡快達成思想共識。
2、抓大放小,形成立論框架。將已劃分好的模塊“穿針引線”,對各定義方式以及評判標準進行闡述清晰度和聽眾可接受度兩方面進行考量,擇優選擇定義、評判標準以及論點,形成初步的立論框架,而后針對該框架中的不完善之處進行研究,判斷其是否會對立論產生巨大沖擊完成框架搭建并進行立論填充,。需注意的是幾乎不存在絕對完美的立論,不然這個辯題本身就傾向性嚴重,故在確定立論框架時應進行相對性比較,抓大放小形成一套最佳的方案而不是苛求最完美的方案,這一點也是備賽過程中處理不當最容易消耗時間的環節。
3、第一次模辯,明確定義和劃分戰場。針對立論稿進行第一次模辯,在人員的分組上兩隊實力趨于平均,主要就定義和評判標準、論點和評判標準的聯系強弱、論點本身的內在邏輯進行攻防。需避免進行因事例不足而論證缺失的進攻和陷入為了反駁而反駁的低效率攻防,通過模辯把握正反方定義的最大公約數和優劣勢戰場劃分,并記錄前期沒有想到而實戰暴露出的其他問題。觀眾以第三方視角對立論的實際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指出每個點的攻防情況并表明自身的優劣判準,與在場隊員合力復盤并形成文字資料。
4、敲定預上場人員及籌備“藍軍”。預上場人員是表現和該辯位所需特點最為切合的人員,“藍軍”是上場人員的假象對手,用以全真模擬賽場以幫助上場人員熟悉內容和打磨表現。通過對模辯人員和觀眾點評的表現,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藍軍”成員。(1)找問題的,包括能發現邏輯上的不妥之處并表述清楚,以及思維角度豐富,能夠跳出固有思維,出其不意進行發問,有助于完善我方立論。(2)有一定的上場基礎,能夠模擬出實戰效果,以切實鍛煉預上場人員。(3)思維站位較高,但不善于表達,以利于主題升華。
二、深入階段
該階段處于備賽的40%-60%時間區間,是形成立論初稿和核心交鋒點攻防的關鍵階段。
1、針對問題完善立論。就第一次模辯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對立論沖擊較大的點可適當調整立論,可依具體情況進行評價標準的更換或表述上的調整。通過觀眾感受來優化立論的論述層次和表達方式,較好的闡述方法是內在邏輯和典型事例、數據相結合,最后落點于評判標準,注意立論整體的連貫性和說服力。
2、梳理核心矛盾點并做好攻防準備。核心交鋒點是指有關定義、評判標準的爭奪,其本沒有對錯,只有優劣之分,對評委的說服力主要由現實意義、與辯題的結合程度、社會共識和表達的感染力及共鳴產生。故應當查閱大量相關的資料、論文之后,結合辯題借鑒更為合理和精確的表達方式。并思考有利于對手的定義及評判標準,就上述幾方面設計駁辯和盤問思路。攻防需自成閉環并與隊友共享,形成口頭表述和紙質資料。
3、分析預上場人員短板并針對性訓練。結合模辯時人員的儀容儀態和表達效果,對照辯位職責,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短板,并就儀態、禮儀做好統一規定和培訓,就獲取信息能力、反應速度、表達能力進行專項訓練,包括組詞造句、循環駁辯等。針對個人主義較為嚴重,和隊伍思路脫節,但其他方面較好的隊員,可以考慮轉戰“藍軍”,以最大化其特點和優勢。針對表達上有孤僻習慣的隊員,讓其回看模辯視頻并給他指出問題。共同打造儀容儀態統一、思路觀點鮮明的團隊。
4、第二次模辯,對完善后的立論進行檢驗。人員在吃透完善的立論稿和核心矛盾點攻防后進行第二次模辯。主要圍繞立論核心交鋒點的說服力和攻防轉換的流暢度展開,同時關注人員體態訓練的成果。模辯時上場人員的二、三辯可與“藍軍”相應辯位互換,既深化隊員對雙方立場的理解,又能平衡模辯雙方實力,提高模辯的整體效果。
三、強化階段
該階段處于備賽的60%-80%區間,主要任務是吃下核心交鋒點,針對論點進行攻防強化,熟悉數據資料在全場的使用。
1、對論點進行攻防梳理。針對兩次模辯和預想中論點攻防情況進行梳理,內容上重點圍繞2回合及以上的有效交鋒展開。一方面是從場上的直觀體驗來研究論點本身是否存在漏洞,這一點靠改進闡述邏輯和建立“事例堡壘”來化解;另一方面是從觀眾的角度感受論點是否能夠立住,這一點靠優化事例數據應用的結合度和表述方式完善。結果形成文字資料并進行分發。
2、預上場人員進行反復攻防。在熟悉攻防材料的基礎上開展小環節對辯及半連貫模擬,在實踐對辯中打磨攻防點的表述,使其更具有感染力。注意做好人員的論證核心糾偏,使其充分服務于辯題。并依據現實表現進行人員論點上的主要負責分工,訓練相互之間的配合關系,使其能夠在場上渾然一體。
3、第三次模辯,提高臨場表達效果。在充分熟悉資料并熟記于心的基礎上,進行最后一場模辯。其主要目的在于營造臨戰氛圍,檢驗辯手在全程序狀態下是否會發懵、固執,強化人員的互相提醒和互相配合,將前期準備的資料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