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在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基礎上組建新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融合了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同時整合原工信部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履約職責、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職責,并將新農合的行政管理職責劃出至國家醫療保障局。
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不僅是名稱和職責的變化,還蘊含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體現;其次,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的大背景;第三,有利于鞏固和進一步深化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
2016年8月,在全國衛生和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這一思想概括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首先,健康優先發展要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不僅是疾病的治療,也不僅是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還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富有活力的健康產業,以及職業安全和生產安全等各個方面。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要求健康服務和保障的連續性,從源頭上、從預防上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保障,將健康的理念貫穿到整個生命周期。“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反映在體制上,就是要求“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與疾病、醫療、健康等相關的各個領域都融入保護人民健康的元素。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職能設計上,不僅包括了原來的醫療衛生服務的職責,還將煙草控制、職業安全等與健康相關的職能劃入進來,正是體現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的理念。
其次,習近平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思想還要求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醫療衛生和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論是人口預期壽命還是人民體質等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也探索和發展了一些符合我國國情的醫療衛生制度和健康政策,形成了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這既包括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也包括中西醫并重、預防為主的政策方針,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全民醫保制度、“大健康”發展戰略等。“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不僅是探索新的醫療衛生和健康保障體系,而且也要繼承和發揚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的組建以及其職能的設計體現了中國特色的衛生和健康發展道路。
首先,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經濟總量在201 0年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在201 7年達到8800多美元,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發展經濟學的一個經驗性規律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需求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對服務業的需求,特別是對人力資本投資型服務的需求將快速增長。而健康則是人力資本投資型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僅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而且對健康服務的品質要求也在逐步提升。這要求在衛生和健康服務的供給上不僅要提高數量,而且還要提高服務的品質,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其次,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7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7.3%,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1.4%,均超過國際上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與此同時,低年齡段人口和新出生人口占比下降,少子化凸顯。老年人口撫養比上升,從1997年的9.7%上升到2016年的15.0%;少兒撫養比則下降,從1997年的38.5%下降到2016年的22.9%。人口結構的這種變化趨勢,要求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要轉變方向:一是更加注重應對老齡化,二是要完善生育政策,為孕產婦和嬰幼兒提供周全的服務。這兩個趨勢轉變都體現在本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職能調整中。
第三,疾病譜的變化。從全球范圍看,近幾十年來疾病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外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快速下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等內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上升,并成為主要的健康問題。與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慢性疾病難以治愈,只能控制病程發展,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對慢性疾病有重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成為慢性疾病發病和治療的關鍵因素。這使得在實際工作中,生活方式的管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等都是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四,健康理念的變化。傳統的生物醫學觀點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或疾病得到治療;現代關于健康的理念得到極大擴展,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上、精神上的完整狀態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這一“大健康”的理念反映到現實中,則是整個醫療衛生服務的中心發生了變化,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的保護為中心;在工作層面則體現為擴展和延長醫療衛生工作的鏈條,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
本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成立不論在名稱上,還是在職能設計上以及發展理念上都體現了上述幾個大的發展背景和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幾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經驗模式。本次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一是將醫改過程中行之有效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加以制度化;二是通過機構改革進一步推動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第一,繼續鞏固和擴大全民醫保,為人民群眾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實現醫療保險的全面覆蓋是我國醫改的重大成就。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包括1998年建立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003年開始建立的覆蓋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2011年開始全面推開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這三個制度截至2013年實現了全覆蓋。自2016年開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進行合并,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今年的機構改革將城鎮企業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統一劃歸到國家醫療保障局,鞏固和完善了全民醫保。
第二,繼續深化“三醫聯動”,推動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側改革。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是新醫改的寶貴經驗。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進一步推動“三醫聯動”,特別是推動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側改革。“三醫聯動”落實到改革的目標上,就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可及的、連續的、有效的健康服務。新醫改在這方面也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即推動“四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
第三,改革和完善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推進分級診療。當前我國衛生和健康領域的一大短板是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向人民群眾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社區是基礎。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門可羅雀、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的情況仍未得到有效緩解。在這方面,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根據十九大的部署將推進分級診療作為工作重點,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社區醫療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