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軍 鐘鳴 禾子

在我國最繁忙的空港口岸——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進出境旅客通道上,旅客井然有序地通關,以往的兩次查驗合二為一給他們滿滿的獲得感;在進出口貨物通關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不僅提升了通關效率,更為廣大企業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快件監管由原來的26個環節精簡為10個環節,“一步跨入國際前沿”,海淘一族迎來福音……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的場景,自4月20日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統一以海關名義對外開展工作以來,已成常態。
首都機場海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作為基層海關,他們在關檢業務整合過程中著重做好兩道加法題:一是“1+1=1”,即將原來海關、檢驗檢疫部門的兩套制服、兩種標識統一為海關制服和標識,原來兩個部門的兩次作業整合為一次作業,實現“一口對外、一次辦理”;二是“1+1>2”,轉隸工作并非簡單合并,而是通過職責和隊伍的融合,整合流程、簡化手續,充分釋放改革紅利,實現通關效率更高、通關成本更低、監管效能更高、營商環境更好。
關檢業務整合之前,海關查驗旅客是否攜帶走私物品,檢驗檢疫部門查驗旅客和物品是否攜帶疫病。據首都機場海關旅檢處旅檢六科科長趙兆介紹,關檢業務整合后,在旅客通關監管中,原有的8項環節整合優化為衛生檢疫、申報、現場調研、查驗、處置5項環節,進出境旅客只需申報一次,接受一次查驗,即可順利通行。在趙兆看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類似紅利只會越來越多。
一位經常往返國門的旅客向記者談了切身感受:“以前行李還在轉盤階段就有檢疫人員帶著檢疫犬盤查,一些旅客可能當場就要打開行李接受檢查,過完入境口的x光機,可能還需要再開一次行李,程序煩瑣。現在最多只開一次,確實方便了。”
事實上,社會各界對整合出入境檢驗檢疫和海關相關職能早有呼聲。從最初需要兩個部門的x光機分別查驗,到后來的“一機雙屏”,即行李過一臺x光機,兩個部門在各自工作區的顯示屏上分別查驗,再到如今的“一機一屏”,不變的是關檢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變化的是旅客們不斷提升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旅客享受的是便利,企業省下的則是“真金白銀”。
首都機場海關物流監控處處長陳平表示,他們結合關檢人力資源、技術專業、監管設備的優勢與側重,合理地將進口貨物按照類別進行區分,原先的“串聯式”查驗調撥流程整合為“并聯式”,原先的“兩次申報、兩次查驗、兩次放行”6個步驟,優化整合為“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3個步驟,大大簡化了查驗環節與流程。陳平認為,關檢業務優化整合,確實有利于統籌口岸監管資源,簡化口岸的貨物操作環節,降低外貿企業操作成本,切實增強進出口貿易企業的獲得感,提升口岸營商環境。
一位現場辦理業務的企業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海關查驗本身不收費,但貨物的位移、倉儲都要付費給代理企業,現在查驗過程省了一半時間,節省的費用可不是一星半點!”
首都機場是全國唯一的空運整車口岸,進口整車通關程序的優化也讓記者深刻理解了關檢業務整合釋放的紅利。之前,海關重點查驗進口整車的發動機號、車架號、排量、配置、價格等是否與申報相符;檢驗檢疫重點查驗轉向燈、安全帶、剎車性能等是否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關檢業務優化整合,一方面提高了整車通關時效,整車進口從報關、查驗、繳稅、放行至進口證明聯簽發,最快可在半天完成,達到空運整車口岸啟用以來車輛通關的最快速度;另一方面降低了通關成本,分撥流程的簡化和倉儲費用的降低,每臺進口整車的平均口岸費用降低近1/3;同時,操作環節簡化,也大大降低了車輛在裝卸、位移操作中的損壞風險。”首都機場海關物流監控處查驗一科副科長田苗苗說。
世界500強之一的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是北京關區報關單量最大的企業。采訪現場,公司高級總監何大為就關檢業務整合帶來的三大紅利算了筆賬。
第一大紅利是效率提升。之前,公司需要向海關和商檢發送快件申報信息,把快件貨物送到兩個部門指定的場地分別查驗,特殊快件要排隊等待,流程復雜。4月20日之后,“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對企業來說效率大幅提升,工作量下降近50%。第二大紅利是成本節約。人力物力包括運輸工具、數據申報等方面的成本節省10%到20%。第三大紅利是通關時效提升30%左右。這對快遞企業尤為重要。低值包裹通關時效至少節約半天,高值包裹至少也會提升幾小時,顧客體驗到更快的國際快遞服務,真正享受到改革紅利。
上海威盛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保稅倉儲、國際貿易、國際貨運和進出口報關、報檢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全球多個口岸都有業務。這家企業的北京分公司負責人表示,關檢業務整合后,公司的工作量和成本都有大幅度降低,北京的清關模式“是改革的標桿,在全球都屬于比較好的表現”。
兩位負責人認為,在首都機場清關,從飛機落地,經過航空公司地面地勤的操作、海關申報和檢疫過程到最終放行,最快只要幾小時,“在全球確實非常領先,感覺就是一步跨到國際前沿。我們要為這次機構改革點贊!”
關檢業務整合后,首都機場海關能迅速由“物理合并”向“化學融合”轉變,得益于整個關區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展軍事化訓練和業務培訓,提升新海關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加速人員融合;4月20日需要統一著裝但來不及趕制衣服,海關與原檢驗檢疫部門的同志就一對一結對子,捐贈出自己最好的制服……
旅檢現場原檢驗檢疫轉隸人員梁姝道出了心聲:“過去跟海關的同志實際上在一個大區域工作,經常打照面,彼此也都熟悉,只不過屬于不同部門。可以說,過去是朋友,現在徹底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了,成了一家人。雖然身上的制服變了,但守護國門的職責沒有變!”
首都機場海關的變化只是全國海關這一準軍事化紀律部隊的縮影。黨中央作出“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的決定后,海關總署迅速行動——黨組號召全國海關在思想、工作、情感上積極融合,營造出親如一家、融為一體的良好氛圍;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倪岳峰4月16日在海關機構改革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明確要求,并于5月10日在江蘇南京主持召開深化機構改革座談會,就進一步深化海關機構改革作出明確部署;4月20日,全國306個對外開放口岸一線執法人員統一以海關名義對外開展工作,海關、檢驗檢疫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整合實行一個窗口辦理,企業一次注冊登記同時取得報關報驗資質。其間,總署政治部印發機構改革期間做好黨建工作的指導意見,直屬機關黨委就黨建工作的具體事項發出通知,為確保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干勁不減打下良好基礎。
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全國海關將按照“化學反應”“脫胎換骨”的要求,整合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再造通關作業流程,打造先進的、在國際上最具競爭力的海關監管體制機制;強化監管優化服務,12月底前完成申報單證、作業系統、風險研判、指令下達、現場執法的“五統一”,大幅提升口岸風險防控水平和通關效率,營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降低進出口環節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進出口企業和群眾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