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顯達 楊瓊 黃光華
漁業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2015年漁業統計半年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水產品產量2700.09萬噸,同比增長3.20%,其中養殖產量2114.38萬噸,同比增長4.13%。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漁業生產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市場交易活躍、供給充足,漁業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了新發展,為我國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羅氏沼蝦自1976年引進我國,因其生長迅速快,食性廣泛、適應性和抗逆性強、易于養殖等特點,迅速在我國得到廣泛推廣,目前是我國水產養殖主導品種。羅氏沼蝦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蝦肉中蛋白質含量為20.5%,遠高于一般淡水魚類,并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Ca、P等礦物質,因此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并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羅氏沼蝦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養殖前景十分廣闊。據統計,目前全國羅氏沼蝦養殖面積約60萬畝,現在羅氏沼蝦的養殖規模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商品蝦年總產量約20萬噸,年產值達到60多億元,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廣西是我國羅氏沼蝦蝦苗生產和供應的傳統產區,也是我國羅氏沼蝦養殖技術的發源地。1988年~1993年期間,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在國內首次突破了羅氏沼蝦人工繁育和池塘養殖技術的技術難題,集成了羅氏沼蝦全人工養殖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此基礎上,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又在全國大力推廣羅氏沼蝦的人工養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國共有16個省份進行了羅氏沼蝦規模化池塘養殖,為羅氏沼蝦從零星養殖到形成產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4年~1996年期間,以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繁育技術和羅氏沼蝦的種質資源為依托,廣西形成了以南寧為中心,在全區先后建立了不同規模的羅氏沼蝦場約350家,每年向全國生產供應的羅氏沼蝦蝦苗100多億尾。廣西羅氏沼蝦的年產量占全國總產苗量的80%以上,生產的羅氏沼蝦苗覆蓋以廣東、廣西、上海、福建等羅氏沼蝦主產區,羅氏沼蝦作為單一品種在我國形成了蓬勃發展的產業。羅氏沼蝦育苗和養殖所創造的高額利潤曾經成為我國水產行業的一個奇跡。
但羅氏沼蝦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一些新問題,這些問題已嚴重制約了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羅氏沼蝦肌肉白濁病(Whitish musclediseases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該病的病原體是諾達病毒(MrNV),主要流行于我國羅氏沼蝦主要養殖區,主要危害羅氏沼蝦蝦苗,患病蝦苗出現肌肉白濁、白斑或白尾癥狀,導致病蝦大量死亡,嚴重時可高達60%~100%,目前是羅氏沼蝦育苗和養殖的主要疾病。此病于1995從泰國傳進我國廣東,1996年傳進廣西,此后連續5年,開始在廣西和廣東兩個主要的羅氏沼蝦養殖產區流行爆發,之后病情蔓延至江浙、上海等羅氏沼蝦主要產區。該病大規模爆發期間,國內羅氏沼蝦育苗產量養殖產量嚴重下降,僅廣西就有300多家育苗場因此嚴重虧損,無法恢復生產而陸續倒閉,廣東、上海及江浙一帶也遇到類似情況,產業受到重大打擊。由于該病垂直傳播性強,養殖死亡率非常高,造成養殖產量低,養殖業損失非常嚴重。而近幾年來,羅氏沼蝦肌肉白濁病病情雖然沒有大規模爆發,但在國內一些管理不規范的育苗場,該病也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引種較混亂的育苗場,往往在引種的同時也把病原也帶進了育苗場,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無形增加了諾達病毒在育苗場之間相互傳染的機會。如果該病得不到有效防控,一旦爆發,對羅氏沼蝦產業將帶來毀滅性打擊。二是羅氏沼蝦種質退化嚴重。自2008年開始,在江浙一帶、廣東、廣西等主要的羅氏沼蝦養殖產區開始出現“鐵蝦”(江浙一帶養殖戶把性早熟、養不大的羅氏沼蝦稱為鐵蝦)、“蝎子蝦”(廣西、廣東養殖戶把性早熟、養不大的羅氏沼蝦稱為蝎子蝦)現象,這種蝦明顯特征就是性早熟、養不大、養殖成活率底、產量低,據江浙一帶、廣東、廣西、上海等羅氏沼蝦養殖主產區養殖戶反映,2011年~2015年,該省約有40%羅氏沼蝦養殖戶虧損嚴重,20%養殖戶賺不到錢,而造成這種局面主要原因是蝦養不大、早熟、產量低,造成養殖業損失非常嚴重,產業前景讓人擔憂。造成品種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國內一些種苗場缺乏科學管理,引種混亂,選育工作滯后,親本自繁自育,導致親蝦種質混雜,親本群體數量小,遺傳變異逐步喪失,使有害基因在種間不斷擴散。目前,雖然產業面臨困難重重,但商品羅氏沼蝦價格堅挺,塘邊價格高達70元/kg,需求量穩中有升,養殖前景十分看好,但國內優質蝦苗供不應求,市場缺口非常大,完全不能滿足養殖戶的需求。
作為我國羅氏沼蝦蝦苗生產和供應的傳統主產區,廣西有著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加快廣西羅氏沼蝦育苗產業的復蘇,對提高農民增產增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要完成廣西羅氏沼蝦產業的復興,必須進行廣西羅氏沼蝦產業的技術升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著重解決目前廣西羅氏沼蝦產業存在的以下問題:
一、解決羅氏沼蝦近親繁殖的技術難題
自羅氏沼蝦引進我國以來,由于缺乏對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種質資源嚴重退化,近親繁殖嚴重。在羅氏沼蝦快速發展期,許多個人及私營機構紛紛轉向生產羅氏沼蝦苗種,他們在生產中最多只進行了為短期生產能順利進行而開展的有限保種或選種工作,很少有人會考慮長遠的、為了持續發展而必須進行的保種和選育問題,而且這些苗種生產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后,多數不具備從事羅氏沼蝦良種選育所需的理論和技能,不正常的苗種生產及養成方式導致羅氏沼蝦高度的近親繁殖。目前廣西的羅氏沼蝦品種種質退化十分嚴重,在育種和生產中,羅氏沼蝦親蝦群體出現了畸形率高、適應性差、抗病力低、頭胸部比例過大、個體逐漸變小、性成熟早等性狀,導致羅氏沼蝦育苗成活率低、病害高發、苗種質量差、市場受歡迎程度下降,嚴重阻礙了廣西羅氏沼蝦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重建廣西羅氏沼蝦的種質資源庫,進行有效的隔離保護,并建立其遺傳圖譜,是實現廣西和國內其他地區羅氏沼蝦育苗產業復興的前提條件。
二、加快選育出符合市場養殖要求的高產優質羅氏沼蝦新品系(品種)
良種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實現廣西羅氏沼蝦育苗產業的復興,必須加快羅氏沼蝦良種的選育。36年以來,廣西在羅氏沼蝦育苗場的建設和育苗生產上,投入了巨額的資金,在育苗規模和繁育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促進了全國羅氏沼蝦產業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廣西在羅氏沼蝦良種選育方面的投入卻是少之又少,到目前為止,廣西還沒選育獲得羅氏沼蝦新品種或新品系1個,這是廣西羅氏沼蝦育苗產業前幾年沒落的根本原因。因此,采用現代育種技術的方法,以生長性能、繁殖性能和抗病性能為主選目標,開展SPF羅氏沼蝦新品系選育,選育出合市場養殖要求的高產抗病羅氏沼蝦新品種,勢在必行。
群體繼代選育又名閉鎖群育種,傳統上群體繼代選育法有以下主要步驟:選集基礎群,接著閉鎖繁育,有品系繁育過程中確定的育種目標來選中選配,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重復性工作,最后培育成擁有標準品系、能夠穩定遺傳和整齊性均一的優質群體。為了保證基礎群有廣泛的遺傳基礎,要求在備選如育種目標中的一些主要性狀的增效基因頻率要高,這樣才能使得基因選擇和重組的概率較大,當基礎群確定以后,就進行小群閉鎖繁育和多世代選育,閉鎖后不特意去穩定性狀,采用以家系為單位的隨機交配,由于考慮到各個家系都要留下后代,因此在優秀的家系中,要適當的多留一些,經過多世代的選育,逐漸使各個基因趨向純化。
應用家系選育技術建立良種培育體系已成為促進海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陳錨等采用對蝦階段種群選育與家系選育相結合的方法,以三個不同來源的14個養殖群體為基礎進行個體選育、家系選育和家系內選育。楊國梁等利用羅氏沼蝦3個群體,通過巢式交配設計,實現了大規模構建羅氏沼蝦父系半同胞家系,為建立羅氏沼蝦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提供了依據。張呂平等采用自然交配法建立了62個泛納賓對蝦第一代全同胞家系,并對其中17個家系進行了比較研究。
目前,廣西南寧羅氏沼蝦良種場的場地設施等優勢條件,以不同地理種群羅氏沼蝦(緬甸種群、越南種群、孟加拉種群及斯里蘭卡種群)為育種材料,以群體繼代選育法和家系選育法,結合應用分子遺傳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和現代生物檢測技術,開展SPF羅氏沼蝦新品系選育的研究,選育出生長快、抗逆強及飼料轉化率高的SPF羅氏沼蝦新品系。繼以育成的生長性能優良的SPF羅氏沼蝦新品系為材料,采用正反交反復選擇法,進行雜交配套研究,獲得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雜交配套優化組合,這是今后廣西SPF羅氏沼蝦的研究方向。
(作者單位:530021廣西省南寧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