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秀娟
大豆是人們攝取營養的一種重要來源,它在人們生活當中的地位愈來愈高,我們國家在大豆食心蟲病的防治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高,政府有關部門也在這一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方面加強了投入力度,這樣也讓科研方面的有關工作人員得到了比較充足的資金支持。而對于目前較為先進的防治技術來看,大都是利用農業的新興技術人員及藥物防治技術結合的方式來達到預期的效果,你想隊伍當中筆者將以這幾個方面展開相關討論。
1.食心蟲病還在國內的分布區域以及危害
大豆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材,中國的美食當中的豆制品也是非常常見的,較為常見的做法有豆腐、豆漿,一些地方的小吃當中也有比較具有特色的當地做法。我們國家主要的大豆種植區是在華東華北地區與東北西北地區,這些地方的大豆種植所遭受到的食心蟲的危害也是最嚴重的,近些年來東北三省所受的影響是極為突出的,所以其大豆產量有了顯著地降低趨勢。食心蟲是一種專門而已大豆為食的寄生類昆蟲,它們進入大豆得豆加之后會將豆粒食用,從而會導致大豆作物的空莢現象出現。這種病蟲害有時候也會對苦參這類農作物造成影響,這會給我們國家帶來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問題,所以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而對于食心蟲病害有關防治措施進行深入研究是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在農作物方面的重點研究方向。
2.食心蟲的具體形態與特征
食心蟲的成蟲體態長度小于一厘米、翅展大約1.5厘米的暗黑色蛾,使心中的翅膀大都是黃色、黑色與褐色相混的,翅膀的前部分是外斜狀的黑紫色的短紋,數量在十條左右,通常是各種顏色相間的狀態,光澤性很強。外邊位于頂角下部的地方有頂角向內側的凹陷,在下不是一個圓形的閃亮紋路,顏色偏銀灰,再往下是橫向排列的黑色斑紋。后翅這個部分除了前端有銀灰色,其它部分均為灰褐色。食心蟲的卵是一種扁平的橢圓形的,其紋理比較隱蔽,具有一定的光澤性。卵的長軸大約為0.5毫米,短軸0.26毫米左右。剛生下來的亂顏色為乳白色,四點之后會轉變成橘紅色,卵的中央部分會有一個圓形的紅帶,孵化階段之前這個紅帶就自然消失。食心蟲的蛹呈紡錘形,長度大約在六毫米左右,羽化之前顏色為紅褐色,之后變成黑褐色。食心蟲蟲體的第二到第七節背面的前后端處會有突起,腹部的尾端處有9根左右的尾刺。
3.蟲害發生規律分析
這種病蟲害的發生頻率為一年一次,最后通常是以四齡蟲在土壤當中以結繭的方式過冬,每個時期的狀態所出現的時間段在每個地區都是不同的。北方區域過冬的幼蟲大都是在第二年的七月開始破繭,而且會在土壤的表面結繭,并在月底或八月初時期成蛹。一般食心蟲在土壤表層以下三厘米作用化成蛹,這樣的話才能保證后續出土行為的正常進行,化蛹的期限大約在十二天左右,成蟲一般是7到9月出現。化蛹在較早的階段大都是雄性的,后來會變為雌性,整個過程當中田間會有蟲子漫天非的景象,這代表成蟲的盛發期已到。產卵的時長大約是五天,比較合適的溫度是20攝氏度,濕度需要超過90%才可以滿足基本需要。幼蟲的動作是非常迅速的,在豆莢的合縫部位進入,一個月之內會隨著大豆的不斷成熟而來到四齡時期,后來就會伴隨其成熟脫掉豆莢后進到土壤當中過冬。
4.具體的食心蟲害防治措施
4.1農業防治方法
在對豆種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選擇抗蟲性能上佳的并且豆莢的皮質比較硬的豆種,這樣有利于從源頭上對該蟲害進行防治。在種植豆種之后要注意加強翻地的頻率,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小蟲源。在收獲之后也要進行翻耕工作,這樣能夠對食心蟲的過冬條件進行一定的破壞,從而有效降低給第二年更重的蟲源數量。并且也可在食心蟲的化蛹時期對土地進行較為頻繁的翻耕,這樣能夠有效減少羽化。
4.2農業防治方法
通過食心蟲的天地赤眼蜂對蟲卵進行消滅是比較有效的方式,也就是在食心蟲的產卵鼎盛時期放入適當的赤眼蜂,密度大約在四十萬只每公頃的標準,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大豆蟲食率問題,加強放蜂的次數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效果。同時也可以運用白僵菌對過冬的幼蟲進行滅殺工作,我們利用大田實驗可以知道,這一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蟲的寄生率而減小食心蟲的羽化率。實際的方案是在幼蟲與豆莢脫離事前,每公頃地區加了草木灰的白僵菌粉末50斤。落地的幼蟲接觸到這種菌孢子之后,在特定的天氣就會出現一些疾病而死亡。
4.3藥劑防治法
使用藥劑的主要部分就是正確掌握時期,要將使用藥劑的效果發揮到最大,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減小浪費,同時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農藥的殘留問題。要在成蟲出蛾的最旺期,當田間有了成群蛾子漫天非的時候最適合進行藥劑噴灑。藥劑的成分有甲拌磷顆粒劑,通常是以一定比例混入土壤后進行使用。也可以使用涂抹了敵敵畏的玉米桿插入農作物當中,或者是使用2.5%的來福靈菊酯類型的農藥,并兌入一定比例的水再在田間進行噴灑從而起到殺蟲效果。在使用藥劑對食心蟲進行抑制期間也要把握好配制的比例等參數,這樣才能將藥劑的實際作用最大化,同時也能保證有效性。
(作者單位:156200 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福興鄉種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