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日前,威海市直機關工委舉辦了“黨建引領書香育人”讀書會,全市各機關黨組織代表暢談讀書體會,朗讀經典片段,深情訴說“人與書”的故事。在一天的交流分享中,每位同志都深刻感受到了閱讀的力量。
“究竟哪一本書對人生影響最大?它又為我們帶來哪些改變呢?”讀書會開始前,市直機關工委紀工委書記張淑云向大家拋出了一個問題,也正式打開此次讀書會的“話匣子”。“去年讀書會我為大家講述了布朗和朱迪斯因書結緣的美麗愛情故事。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重溫經典時感受到的別樣書香。”張淑云談道,前不久重讀魯迅、老舍等名家書籍,文章中蘊藏的人生韻味猶如陳年老酒,經過人生的洗禮,散發出別樣的味道。
“少年時讀書,理解了詞語間相互組合的淺顯含義;青年時讀書,懂得了字句后蘊藏的人生真諦;而中年時再次品讀經典,卻實現了讀者與作者間跨越時空、邊界的靈魂溝通。”張淑云說,不同的書籍為生命的不同階段注入不同的營養。人生從喧嘩到孤寂,唯有讀書可以讓生命享受別樣“清歡”。
“剛剛提到重溫經典,那我就談談與經典為伴的這些年。”聽到經典之韻,市監察委委員王金明心中“經典”的小火苗也漸漸被點燃。“閱讀中我們應該向經典借‘智。”王金明說,從《老子》到《周易》,每一本典籍中,都融入了老祖宗的博大智慧,或是對天地、自然的暢談,或是對人生發展的指點,每本經典書籍中都會帶給人們不同的人生真諦。“當你品讀幾千年前的經典書籍,你會感到越是深入品讀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很淺顯,越是覺得應向經典借智,去提升我們的涵養,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王金明說,正如王國維所談到的人生三重境界,閱讀也應順應三重境界,從會到懂到通,在閱讀中尋求人生突破,向經典致敬,向經典看齊,用經典中的智慧推動社會實現新發展。
“我的閱讀歷程可以分為讀書、買書和藏書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也構建起屬于我自己的精神‘黃金屋。”市總工會副主席、機關黨支部書記趙堂娥向大家訴說自己的閱讀體驗。上學時,為了與周圍小伙伴交朋友,趙堂娥把在《民間故事》里看到的內容講給小伙伴聽,成了大家眼里的“故事大王”,這也讓她愛上了閱讀。隨著年紀的增長,讀書也不再是為了交友,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自身涵養與能力。因此,趙堂娥逐漸由“讀書”向“買書”轉變。“剛上班時工資不多,為了買書便拼命攢錢,就為了早些把心愛的書籍領回家。”趙堂娥笑著說,“那段時間買的每本書對我來說都如同珍寶,至今還存放在書柜中。”
“大家都在談自己的閱讀體驗,我來談談不同時期的毛澤東詩詞所蘊含的情懷。”市委黨史研究室黨支部書記張修成說。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詩詞展現了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歷史的風云變幻。建國后,他的詩詞詩意再現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充分體現他的家國情懷、民族氣節以及思想境界。“我的少年時代課外書很少,精神生活單調匱乏,正是毛澤東的詩詞給饑餓、枯燥的歲月帶來了詩意的熱情和希望。而在毛澤東不同人生階段的詩詞里,人們都可找尋到他的獨特人生感悟。”張修成說,在毛澤東離開韶山前往湘鄉就讀時,他為父親留下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而這也成為激勵無數學子志在四方、報效祖國的座右銘。
市府辦黨總支部組織委員于琛琛分享了從“閱讀”到“悅讀”的“養成記”。“我的閱讀經歷可以被當作‘反面教材。”看似一句打趣的話語,卻真切展現了她的讀書歷程。
“學好數理化,走到哪里都不怕。”于琛琛從小立志要學好數理化,每天只與數不盡的“工具書”做伴。“那時候,我身邊都是各種理科輔導書,唯一的文學書籍《菜根譚》也是為了摘錄優美詞句,避免語文成績拖后腿才購買的。”于琛琛笑著說。當于琛琛成功考取研究生后,一次論文作業徹底改變了她的閱讀習慣。“我的研究生專業是管理學,異常薄弱的文學素養和根深蒂固的理科思維,使我難以撰寫高質量的論文,專業成績全班墊底。為此我開始‘惡補,從專業書到文學書,每天堅持讀書。”于琛琛說,此后,讀書逐漸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在縷縷書香中,她感悟了人生的前行方向,夯實了發展的內在動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何通過閱讀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針對這個問題,市委辦機關黨支部副書記盧云水、市委宣傳部黨支部宣傳委員張軍、市地稅局機關黨委書記高輝、市文聯黨支部書記邢飛等同志,分別圍繞《史記》、中醫經典、讀書角建設等不同主題,展開了一場專屬于“閱讀”的“頭腦風暴”,將讀書會不斷推向高潮。大家沉浸在書香中,盡情感受閱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