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黨建工作與時代同步,才能有所創新、有所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常德市直機關工委認真落實“走前頭、作表率”要求,創新機關黨建工作理念,有效整合黨建資源,精心打造“三走進”(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企業)機關黨建工作品牌,找準了機關黨建工作著力點,提升了機關黨建工作質量。
走進農村,為農村建設給力。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把機關服務基層的舞臺搭建在廣袤的田野,在全省率先實施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全覆蓋。市級領導率市直單位黨組織組建了43個市委駐村幫扶工作組,選擇后盾單位處級后備干部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兼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每個機關黨組織都幫扶有村、每名黨員都幫扶有戶,制定脫貧計劃,精準建檔,掛圖作戰,認真辦好電力建設、交通設施、農田水利、信息網絡、村級活動場所、發展集體經濟“六件實事”,強力推進生產發展、社會保障、技能培訓、教育助學、危房改造“五個精準到戶”,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走進社區,為社區治理出力。機關單位坐落在社區、機關干部生活在社區,機關與社區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堅持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探索建立了社區黨總支、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加若干個社區網格的“3+N”治理模式,深入開展機關黨員進社區活動,號召機關黨員“工作在單位、奉獻在社區”,充分發揮自身職業特點和能力特長,利用工作以外時間參與社區活動,亮身份、作表率、比服務、促和諧,為居民群眾提供面對面、心貼心、零距離服務,推動實現“支部建在網格上、黨旗飄揚在社區”。
走進企業,為企業發展助力。企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我們把服務企業發展、推進產業立市作為機關黨建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千名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千家企業”活動,實施新型工業化“1115”工程企業特派員制度,持續開展“雙聯”幫扶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服務企業發展。通過對選定企業開展“一對一”結對服務,有效幫助企業解決信貸融資、市場開拓、人才引進、用工用地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推動企業集中精力抓主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爭創新業績、實現新發展。
“三走進”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根據實際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堅持以責促行、以責問效。
責任落實到位。為壓緊壓實“三走進”工作責任,市委明確由市直機關工委牽頭組織市直單位黨組(黨委)書記履行黨建工作責任述職評議,把“三走進列入述職評議內容,規范“全面準備、全面核查、現場抽簽”程序,壓實了單位黨組(黨委)責任。把“三走進”納入“主題黨日”和支部活動內容,實行每月工作提示,壓實了支部責任。把“三走進”納入開展“黨員強黨性”活動、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內容,壓實了黨員責任。這些舉措,有效促進了機關黨員干部走向基層、走進群眾,讓黨員接地氣、群眾得實惠。
力量配備到位。為切實滿足“三走進”工作力量,市委明確機關黨組織層級領導構架,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機關黨組織立體管理服務體系,直屬機關黨委、機關黨委按規定配備了專職副書記和黨務工作人員。對黨員實行“1+N”管理模式,黨員由組織關系所在的一個黨組織主管,由工作、服務相關聯的N個黨組織協管,實現“組織無處不管、黨員無處不在”,增強了黨員的光榮感、成就感、使命感。同時,組建6000多名在職機關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點菜式”滿足服務要求,組團式提供優質服務。
考核督促到位。為檢查督促“三走進”落實情況,市委明確由市直機關工委牽頭開展市直單位績效評估,較好地解決了“三走進”工作走形式、難推進的問題。績效評估工作實施全程痕跡管理,對機關黨組織開展“三走進”情況實時掌握,行動遲緩的實行“黃燈”提醒、工作不力的進行“紅燈”警示、出現失誤的嚴肅追責;建立負面清單,每半年組織直屬機關黨委開展交叉檢查,列出問題清單,作為督促整改和年度結賬的依據;嚴格獎懲兌現,與干部年度考核、績效獎勵直接掛鉤,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有效促進了各項工作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