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雁
玉米是我國常見的糧食作物,對我國的糧食儲備有著重要影響。加強對玉米病蟲害的研究,尋找最佳的預防和解決措施,是實現玉米優質高產,維持我國糧食穩定的有效途徑。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后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嚴重時葉片枯焦。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有一種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為褐色壞死條紋,一般擴展緩慢。夏玉米一般較春玉米發病重。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良種;
2、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
3、發病初期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10天噴藥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發生。自下部葉片開始,出現褐色半透明水漬狀小斑,逐漸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時最多。病斑擴大后呈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邊緣常有赤褐色暈紋。后期嚴重時,葉片枯死。在潮濕時病斑上產生黑色絨毛狀物。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殘體,消滅菌源。在玉米播種前及早處理完秸稈。
3、加強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機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強中耕、排水等田間管理,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4、藥劑防治 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90%代森錳鋅800倍液,每畝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噴1次,共防2-3次。
四、玉米褐斑病
病菌侵染葉片、葉鞘及莖稈。以葉片與葉鞘連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病斑圓形或橢圓形,褐色至紅褐色,小病斑有時匯成大斑,病斑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粉紅色。發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
防治辦法:
1、農業措施
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組織,并深翻土壤,注意排除田間積水,降低濕度。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長,以提高抗病力。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
2、藥劑防治
以苯來特和氧基萎銹靈防效好,每畝用藥100克加水50千克葉面噴霧。
五、玉米紋枯病
主要為害玉米葉鞘、果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水浸狀,病、健部界線模糊,病斑連片愈合成較大型云紋狀斑塊,中部為淡土黃色或枯草白色,邊緣褐色。濕度大時發病部位可見到茂盛的菌絲體,后結成白色小絨球,逐漸變成褐色的菌核。有時在莖基部數節出現明顯的云紋狀病斑。病株莖稈松軟,組織解體。
防治辦法:
1、種植抗病品種
葉片大小適中并向上傾斜生長的品種,田間通風透光好,發病輕。
2、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抗病力。在發病初期,剝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葉鞘,可減輕發病。
3、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每畝用5%井岡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劑25克,或農抗120水劑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莖葉噴霧。
六、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現癥狀。發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發病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較健穗短,頂端尖,不抽花絲,整個果穗變成病癭,后期苞葉張開,內部黑粉散落后,殘留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似亂發狀。雄林早期受害,整個花序變為厚垣孢子團。
防治辦法:
1、選用品種
選用抗病自交系,種植抗病雜交種。
2、拔除病株
發現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徹底拔,并帶出田外深埋。
3、農業措施
重病區實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凈肥,秸稈肥要充分堆漚發酵。深翻土壤,加強水肥管理,增強玉米的抗病性。
4、藥劑拌種
選用15%粉銹寧或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
七、玉米莖腐病
為全株表現癥狀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臘熟期為顯癥高峰期。一般由下部葉片向上逐漸擴展,呈現青枯狀。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現急性癥狀,全株急驟青枯。病株莖基部變軟,內部空松,遇風易倒折。剖莖檢查,髓部空松,根、莖基部可見到紅色病癥。
防治辦法:
1、加強栽培管理
選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強玉米的抗病性。
2、實行輪作
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殘體,秸稈充分發酵后再施用等,以減少土壤茵源。
(作者單位:157600 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