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
所謂公共政策,就是社會公共權威為解決某種社會問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需求,采用各種知識和手段,制定的目標和進行的資源配置。一項政策的出臺總是代表、滿足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時抑制、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政策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各種利益群體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統中,由政府依據自身的利益需求,對復雜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的過程。在一個國家,執政黨及其領導,國家的立法機關及其成員,行政機關及其首長,司法機關及其法官等等,都是政策制定的主體,分別承擔著制定不同政策的功能。領導干部作為制定公共政策的主體之一,加強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至關重要。
政策系統的運行機制是做好公共政策制定的關鍵,它由信息、咨詢、決策、執行、評估等部分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出差錯,都會影響到政策制定的科學性。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策系統運行機制,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系統。目前我國各級公共決策系統中的信息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是信息處理的技術、方法和手段還比較落后,傳統的信息來源主要依靠報刊、內部簡報統計資料、各地區各部門的情況匯報等。這些為政策制定提供了許多有用信息,但也存在信息對實際變化情況反映不及時、不精確等現象,包括一些統計數據的虛假,嚴重影響了科學的政策制定。仔細分析原因,既有體制的因素,如對地方官員經濟指標的考核壓力,導致“干部出數字,數字出干部”現象屢禁不止。也有監督機制不力的問題,如謊報數據沒有嚴懲,有的甚至提拔重用。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要改變單一用GDP考察干部的機制,其次要加大對數據真實性的監督力度,同時要加快發展電子政務,建立現代化的信息中心,用技術手段使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更加快捷和完善。
其次,要建立專業化的政策研究咨詢隊伍。20世紀80年代,中國縣級以上政府普遍建立了政策研究機構,這些政研機構的職能定位就是為決策層提供咨詢建議、調查研究及方案論證。許多政研機構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政研機構變了性質,基本上成了領導的“秘書班子”,沒有發揮實際作用。此外,政研機構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有分量的研究報告不多,也是一個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做到:第一,政研機構的設置實現法制化,不能以領導人的偏好來決定政研機構的作用。第二,建立并發展民間的政策咨詢機構。民間政策咨詢機構作為一種新型的中介組織,是對政府政策咨詢機構的有益補充,其最大優點是相對獨立,在政策咨詢中不受個別領導觀點的影響,可以作出較為客觀的論證。第三,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政策分析員隊伍。雖然現在不少政府部門都外聘專家、學者作為咨詢顧問,但政府部門內部仍需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政策分析員,讓他們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政策問題進行分析,預測政策未來,政策方案設計及論證,政策評估并反饋信息等。
最后,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決策中樞系統。隨著權力下放等改革的推進,政策系統的決策中樞系統有了很大改進,但還存在決策民主化程度偏低,決策過程中的部門利益化等現象。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決策中樞系統,需要從體制上將政策制定部門與政策執行部門適度分離。具體來說就是讓一些部門專門研究和制定政策,另一些部門專門從事政策執行,直接為公眾服務,這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政策制定中的部門利益化問題。
所謂決策素養,是指決策者對決策對象實施決策的能力,它是決策者從事決策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決策者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決策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決策者素養,需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公共政策是政府用來處理或解決公共問題或公共目標的規則,政策主體在制定政策過程中,需要把握好政策的“公共性”,這是政策制定的關鍵。這就要求決策者必須強化政治意識、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立場,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能夠克己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方面在精神上不搞形象工程。作為政策主體的官員,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總想通過建立一些不切實際的宏偉工程,作為自己的政績形象,但實際上都是一些勞民傷財的工程,給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決策者必須堅持以公共利益的實現為原則,在借助政策手段行使公共權力、承擔公共責任、解決公共問題的過程中以公共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而不能只顧自己利益和眼前利益。另一方面在物質上不謀私利。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決策者應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全心全意為人民為謀幸福,而不應該為滿足一己貪欲以權謀私,作出錯誤決策,損害公共利益。
具有大膽的創新精神。對于決策者來說,創新是其應盡的職責。因為決策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它以變革現狀為目的。不創新就不能發展,為此,決策者必須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敢冒一定的風險,敢于擺脫現成的模式,不因循守舊,大膽探索;突破條條框框,解放思想,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轉變舊的思維方式,使之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堅持民主的工作作風。決策者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風和科學的工作態度。民主作風就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思廣益才能使決策更加完善。除此之外,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還必須堅持科學的工作態度。決策者要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客觀規律,遵循決策的科學程序,注意研究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不能憑想當然,按自己的好惡行事,更不能用經驗主義的態度來對待決策工作。
具有果敢的決斷能力。現代社會生活往往是機遇和挑戰并存。抓住機遇,利用有利時機是現代決策的重要因素。因此,決策者面對機遇時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當機立斷,不猶豫,不拖延。決策者有無當機立斷的魄力,是衡量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大量增加,這對每一個決策者都是嚴峻的考驗。
具備扎實的文化素養。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是決策者制定決策的基礎。決策者應該具有相當廣泛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是書本知識,還有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是決策者學習和掌握其他必要知識的基礎和手段。我國現在的決策者,大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但有些決策者并未學習過領導科學、管理科學和決策科學知識,因此,需要通過繼續教育補充相關知識,以適應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