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卿
職專校園暴力愈演愈烈,而有潛在心理問題的校園暴力行為者,并非幾堂德育課和心理健康講座所能矯正;職專教育管理者要盡早進行心理評估,盡早發現校園暴力行為者,盡早進行有效的心理預防。
一、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
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違反社會規范的暴力文化滋生,哥們義氣的友誼觀和稱雄圖霸的英雄觀等成為校園暴力催化劑。職專學校中“差生”出于自我保護本能而走到一起,使用暴力手段來對付同學和教師,并從暴力中尋求刺激和滿足,成為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
二、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的表現
(一)職專生容易成為校園暴力施暴者的行為
1發型服飾,行為怪異者;2吸煙酗酒,早戀等惡習者;3心理變態極端,思想扭曲者;4校內拉幫結派稱兄道弟,勾結社會閑散人員者;5無學習興趣上課睡覺,成績低下者;6學習生活中壓力大,無處發泄者;7單親家庭,父母疏于教育者;8逃學打架,攜帶武器或打斗用具者;9人際關系差,焦慮情緒者。
(二)職專生容易成為校園暴力施暴者的心理
1易沖動,不能客觀判斷事物;自控能力差,處理問題帶情緒;2獨立意識強,期望成人化;喜逞強,充當伙伴崇拜“老大”;虛榮心盛,總暴力挑釁來獲得成就感;3自我同一性和社會角色矛盾沖突,自我意識抬頭;需要精神支持和成就感,然而競爭壓力大思想苦悶,導致壓力轉向實施攻擊;4、伙伴集團傾向強烈,不良頭目引導反社會團伙;幫派打群架,團伙暴力根源;5不良人際交往負面影響,缺乏交往技能并難以溝通;出現孤獨和彷徨情緒問題,暴力傾向明顯;6高度自尊并特別愛“面子”,受挫則封閉自己;孤獨感嫉妒誘發激情報復,甚至演變成犯罪;7“差生”自卑并心懷嫉妒,離異家庭缺少溫暖,易將挫折批評都當成對自己人格“詆毀”而激發暴力行為。
(三)職專生容易成為校園暴力施暴者的“隱性”心理問題
所謂“隱性”心理問題,就是指表面正常,實際卻存在一定心理障礙,長期積累后有可能爆發的現象,平時與普通人無異,想要發現他們并非易事;為避免極端行為發生,對有“隱性”心理問題的職專生進行前期干預尤為重要;實際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魔鬼”,關鍵是如何管住這個“魔鬼”,也就是說只要心里有什么不快,都應該鼓勵他與別人交流;學校社會應營造出一種人文關懷氛圍,讓每個人感覺受重視,并且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學生予以鼓勵和尊重;人們需要意識到:有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就像普通人感冒一樣吃點藥打打針就好了,是正常現象;可怕的不能及早發現盡快解決,越積累越嚴重導致不可挽回的地步。
三、職專校園暴力產生的心理原因
(一)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不當的解決問題方式
職專校園暴力的起因往往是雙方產生了沖突,實施暴力職專生采取了不當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暴力
1.職專生從家庭觀察獲得錯誤和無效的解決問題方式。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是與對方積極溝通,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對方,雙方商量解決問題;而無效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簡單、粗暴,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如果在家庭中夫妻雙方沖突不斷,解決問題的手段經常通過暴力如動手扭打或摔東西等,職專生蜷縮在一旁就學會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即使職專生想與別人友好地解決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如何溝通。
2.職專生從網絡或電視中看到暴力。職專生觀看具有暴力過程中學會通過暴力來解決問題,暴力打斗勝出方自然成為職專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暴力勝出方發型服飾和動作等方面與眾不同,以及新異突出特征容易引起職專生關注,體驗到一種價值感和成就感促使他們繼續追求暴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玩暴力游戲職專生攻擊性行為增多,親社會行為減少并對他人的同情心降低,容易形成攻擊性人格。
3.職專生缺乏情感交流,只會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職專生家庭處于緊張狀態并且遇到問題不能解決,被關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且內心的感受無法表達,與父母缺少情感交流時導致內心壓力增加,積累壞情緒越來越多,就像埋在地毯下面的垃圾總有一天會散發出臭味;職專生情緒處于極端狀態時,只會有兩種結果——自傷(如自殺)或傷人(如暴力)。
(二)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錯誤地解讀他人意圖
很多沖突產生源于不了解對方想法和意圖,或許我們認為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的想法屬于空穴來風,然而對于有暴力傾向的孩子來說,他們認為對方故意欺負他。心理學家指出,這些孩子的信息加工過程存在缺陷,從而導致他們對他人意圖的錯誤解讀。
(三)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不良行為的朋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稱,人的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具有暴力傾向職專生也有歸屬和被愛需要,當他們在社會主流群體中無法得到認可時,就會加入社會非主流群體并接受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即使他們有時內心深處感到團伙的所作所為是不正確的,但迫于團伙的壓力,也只能屈從。
(四)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畸形的惟我獨尊心態
職專生不理性和規范約束行為,而是率性而為不顧后果;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養成惟我獨尊的畸形心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會采取一些極端行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不乏通過傷害對方身體或者性命來發泄自身的憤怒的殘忍的校園暴力行為。
(五)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錯亂的價值取
職專生自我中心意識膨脹,形成了別人必須聽從于我的錯覺,養成不能承受肉體和精神傷害的脆弱心理;一旦傷害無法應對,躲避退讓,最終成為忍氣吞聲的被傷害者;或憤然出擊,在攻擊別人的時候,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別人的尊重,膨脹了青少年內心的自尊心理。
(六)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脆弱的抗壓心理
職專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缺乏社會的歷練,心理比較脆弱,遇事不冷靜,易沖動,遇到壓力、挫折、委屈時,也不與他人溝通,而是自己默默地承受,因此很容易為了一點小事而發生極端的違法犯罪行為。
(七)職專校園暴力施暴者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
職專校園中存在比例較小但不容忽視的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其特征是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一些校園暴力者,可能就是潛在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職專校園暴力心理預防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JG17EB0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