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

1.研究背景
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大背景之下,各省市都明確認識到現階段必須重新審視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陜西省也不例外,目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將綠色作為必要條件,讓生態文明融入發展的全過程,堅持采用最嚴格的標準,實施最嚴格的措施,執行最嚴格的監管,實行最嚴格的問責,在治污降霾,渭河治理、農村環境治理、總量減排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績。陜西省的10個地級城市空氣污染情況得到改善,森林、綠化面積在不斷擴大,生活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目前在建設生態文明道路的過程中,仍有部分生態問題得不到解決,比如渭河水質的改善,霧霾天氣的影響等,所以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掌握好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亟需解決的研究問題。本文基于這樣的研究目的,在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理論梳理的基礎之上,研究對2011-2016年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并從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生態社會四個角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影響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以期有效改善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效率水平。
2.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通過對已有研究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對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考查: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以此來綜合評價生態文明建設具體情況。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2012-2016《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省統計年鑒》。
2.1生態社會
生態社會主要體現于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福利水平的改善情況。2012年開始,陜西省全面實施居民醫療保險、居民養老保險,并大力解決因為戶口問題附加的各項教育問題,截至2016年底,陜西省總人口已達381232萬人,城市基本醫療保險人員達到1246萬人,基本接近城鎮居民人群覆蓋。另外,新建農村合作醫療率高達98.94%,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76.25%。城市煤氣普及率達到95.18%,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8%,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72個百分點。2011-2015年人口數量和社會居民福利數都呈現穩中提升的趨勢。
2.2生態經濟
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構建生態經濟健康合理的發展結構才是進行生態經濟建設工作的關鍵。2015年,陜西省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7513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6130元,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36469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 8.6:45.3:37.5。旅游業、能源工業、化工、電子信息產業是陜西省的支柱產業,工業仍舊是陜西省經濟發展的主體,但是重工業仍高于輕工業。從三大產業增加值來看,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開展,再結合近幾年“退耕還林”的漸見成效,農業耕地逐步減少,第一產業增加緩慢;而工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陜西省工業的發展進步直接體現了陜西省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陜西省的居民經濟水平,所以第二產業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對服務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直接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2.3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指標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指標,隨著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不斷開展與深入,其在環保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隨著“清水藍天”項目的深入推進,2016年陜西省大部分地級市的優良質量日數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前期嚴重的資源破壞和浪費問題,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很嚴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另外,近幾年家庭擁有汽車數量的大幅增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氣的環境狀況,政府對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也進行了嚴格控制,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對私家車采取限號出行的約束,隨著私人汽車擁有數量的大幅增加,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還是相對控制的比較有成效。
2.4生態文化
陜西省對生態文化的建設方面可以體現在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居民受教育水平、重視傳統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截止2016年底,陜西省已有15個村莊被評為“國家生態文化村”,在重視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注重拓展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重視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以及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例如,2016年全省共有小學5507所,高中階段教育共有學校750所,陜西省的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55所,高職院校38所,具有2個985院校,具有7個211院校,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四位。2011-2015年,陜西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呈現增長趨勢,居民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自身品德,生態文化的建設越能迅速地提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就越強。
3.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3.1指標選取與理論假定
生態文明建設。在陜西省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依然惡化,森林生態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大氣污染嚴重,這不僅僅制約經濟的發展,也阻礙陜西省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政府大力提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回歸“碧水藍天”。因此,許多研究學者采用造林總面積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本研究選取陜西省造林總面積(Y)作為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產出。
生態社會。生態社會要求反映社會公平,實現共同發展,實現和諧的進步與穩定。許多國內外學者提出人口數量是生態社會穩定的關鍵,也是社會保障設施開展的基礎,因此,選取人口數量(X1)這一指標來衡量陜西省生態社會建設情況,研究人口數量的增長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所造成的影響。從理論上來講,陜西省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多,生態足跡指數會增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會產生負影響作用。
生態經濟。發達的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選取居民可支配收入(X2)這一指標作為生態經濟的典型代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反映陜西省整體的經濟情況以及個人消費情況。理論上來講,經濟水平越高,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應該越強,越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從這個層面來講的話,居民可支配收入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正向影響。
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才能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本研究選取私人汽車擁有量(X3)和工業用水總量(X4)作為生態環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作用指標代表。一般情況下,私人汽車擁有量越多,汽車尾氣排放量越大,對生態環境的負影響越大。工業用水總量的增加,意味著工業企業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廢水排放量的增加,由此,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影響起負的影響作用。
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的繁榮可以為全社會創造良好的氛圍,影響人類價值觀。本研究選取教育經費(X5)來作為生態文化的因素來研究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理論上來講,政府對教育的投資,體現了政府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因此,教育經費越多,體現了政府對生態文化的重視越多,因此,假設教育經費(X5)的增加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影響顯著。
3.2模型設定
根據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四個大類指標來分析其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參數估計以及計量檢驗,得到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因素。用“陜西省造林總面積”來反映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設為Y,將“人口數量”設為1,“居民可支配收入”設為2、“私人汽車擁有量”設為3、“工業用水總量”設為4、“教育經費”設為5 ,建立模型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1)
式(1)中,Y代表陜西省造林總面積,β0表示常數項, Xi代表解釋變量,βi代表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 ,i=1、2、3、4、5,μ為隨機誤差項。
3.3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運用Eviews軟件模型(1)進行估計,得到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可決系數R2為0.997,Loglikelihood的值為-125.95,說明模型估計結果總體良好。
3.4主要影響因素及原因分析
a.人口數量(X1)。陜西省人口數量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影響作用顯著,通過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人口數量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雙向影響,陜西省自然資源有限,一方面,人口數量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人口數量的增長又可以創造資源。通過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創造的資源財富遠大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破壞,這也和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有關,對有效的資源進行高效的利用以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
b.居民可支配收入(X2)。與預期相同,在陜西省生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在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經濟的發展不以生態為代價。所以,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說明陜西省生態經濟發展越快,并不影響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c.私人汽車擁有量(X3)。私人汽車擁有量能夠顯著影響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因為,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體現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但是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加,不僅對交通造成了嚴重影響,也增加了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氣候變暖,霧霾天氣嚴重,自然災害問題相繼涌現,所以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與使用仍需加強。因此,私人汽車擁有量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d.工業用水總量(X4)。根據最終檢測結果,與預期不同,工業用水總量并未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造成影響,究其原因,雖然陜西省的發展以工業為主,工業用水總量也呈現增長趨勢,但工業用水多以循壞利用為主,嚴格控制了污水排放,做好了廢水再利用,工業用水總量的增加,表明了陜西省工業企業的增加,促進了陜西省經濟的發展,并未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陜西省工業用水總量并未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造成影響。
e.教育經費(X5)。教育經費的增長,說明政府對生態文化的重視程度越高,越能影響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這是因為,政府對教育的投資越多,一方面表明政府的重視度,另一方面表明了人們思想道德提高,因此,教育經費能夠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造成影響。
4.對策建議
4.1樹立文明理念,拓展公民參與途徑。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陜西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陜西省人口眾多,因此,必須從根本思想上予以重視,只有每個人都根據可持續發展條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理念,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其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另外,全體公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應引導陜西省所有公民參與,從小事開始,充分發揮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以生態環保為重點,把節儉作為家庭美德建設和文明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社會推動健康,文明,節儉,適度消費觀念。
4.2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生態修復。
環保產業是當今世界的朝陽產業。陜西省應注重通過自主創新,引進吸收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力爭培育和扶持重點企業的優勢,著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改善環保設備,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為環保產業發展創造多元環境,完善市場機制,適應投融資機制,動員全社會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另外,繼續推進生態恢復工程建設,通過造林,退耕還林,放牧,草地防治,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荒漠化,遏制生態環境惡化。
4.3完善法律制度,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陜西省在制度方面在注意激勵機制,表達機制和監督機制等公眾參與和安全機制的有效發揮,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擴大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增加陜西省政府,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特別是公眾與環境信息有關的重大利益,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監督的意識,積極行使自己的環境權益。另外,陜西省各級政府要密切關注能源和資源節約的實施,科技計劃的替代和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和推進高科技產品的研發,激勵自主創新。
(作者單位:710021陜西省西安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