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桃
摘要:群眾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以豐富多彩的特點,為其提供推動價值,即無論是各級政府部門,還是基礎社區,均對群眾文化建設予以高度關注。而廣場舞作為群眾文化的“風景線”,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不容小覷。對此,本文通過對廣場舞的闡述,探討其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僅供借鑒。
關鍵詞:廣場舞;群眾文化;地位和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模式下,居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得以大范圍提高,而這也為群眾文化建設創造物質條件。廣場舞作為現代群眾文化建設的核心,以簡單易學、老少皆宜的特點,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推動了群眾文化建設的進步。雖然在群體差異的情況下,對廣場舞有著不同見解,但隨著廣場舞的推陳出新、政策引導等形式,其不僅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站穩“腳跟”,還呈現自身的生機、活力。
一、對廣場舞的思考
(一)概念
顧名思義,廣場舞作為舞蹈藝術的核心系統,由在廣場處聚集舞蹈而得名,呈現表演性、自娛性的特點,是以娛樂身心為目標。常規情況下,廣場舞多集中在廣場或公園等地,由群眾自發組織構成的集體活動,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別是在“文化廣場”建設的條件下,為廣場舞的進步與發展帶來條件,即空間載體的呈現,使之能夠在歌舞數量、質量增加的同時,提高居民熱度和參與度。
(二)特點
其一,以藝術層面上來講,廣場舞呈現隨意性、自由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即廣場舞主要以網絡引領的方式,要求群眾自主對舞蹈動作予以學習,甚至在統一性要求較低的情況下,可自行參與或退場;集中在廣場、社區和醫療單位等處,特別是在傳統文化的制約下,構成由原生態舞蹈引領下的廣場舞,如延安新秧歌舞蹈;舞曲的不同,對廣場舞舞蹈動作差別較低,即在音樂的引導下,群眾可自行依據音樂韻律、節奏,對舞蹈動作予以創設。
其二,以表現形式來講,廣場舞具有集體性、自發性和傳播快的特點。即廣場舞是以群眾自發組織為前提,在領隊的帶領下,自發對舞蹈動作予以學習和掌握,雖然群眾基數相對較大,但由于規范性管理機制的欠缺,使之存在諸多隱患或弊端;廣場舞是集體性活動的代表,且群眾基礎相對較好,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的條件下,中年群體廣場舞參與度較高,使其呈現集體性的特點[1]。
二、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豐富群眾生活
舞蹈是群眾喜聞樂道的民間藝術,和自身生活及工作存在極大關聯。特別是在群眾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提升的背景下,以民間藝術為導向的娛樂項目持續增多,而廣場舞作為民間藝術項目的衍生物,囊括城市各個方面,且逐漸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主體。廣場舞最初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西部,由鄉村舞蹈演變而來,歷經幾十年的進步和發展,現代廣場舞涉及拉丁舞步和歐洲宮廷舞步,以較強的舞蹈韻味,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載體。由此可見,廣場舞能夠以切身體會和潛移默化的優勢,調動群眾積極性,使其能夠在強化其欣賞水平及參與度的同時,感悟舞蹈的樂趣[2]。
(二)加快群眾文化建設
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而言,廣場舞以理想性、特殊性的特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意義不容小覷。即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一是通過主客體間的融合,使其能夠在舞蹈內容編排上過多地取源于傳統民間藝術,再借助肢體動作的呈現,達到情感宣泄和陶冶情操的效果。一場廣場舞,群眾不僅是參與者更是觀賞者,均可在音樂時空內感悟舞蹈的樂趣,體會生命的意義。此外,廣場舞還以推陳出新的特點,使群眾以新鮮體會的方式,對多元化舞蹈元素予以融合,以風格獨特的優勢,便于老少的學習和掌握,甚至可在民俗風情、審美生活等元素的倡導下,提高其親和力,這也是廣場舞有別于其它舞種的藝術魅力、社會功能。
二是審美心態的一致性。廣場舞作為抒情舞蹈的典型,能夠在特殊場景下,對舞者心境、情感加以詮釋,以此反映其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而在廣場舞欣賞中,地域、年齡、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差距,使之在情感感悟上也呈現多樣不同,表演者和欣賞者間的融合,是活躍舞蹈氣氛的關鍵。即無論社會和時代的如何變化,廣場舞均以群眾喜愛的文化項目,推動社會發展,為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奠定基礎。
(三)增強其文化素養、強身健體
對于廣場舞而言,其不僅可陶冶情操,還可豐富群眾思想生活,借助對自身修養的增強,滿足其休閑娛樂的需求。而在廣場舞學習期間,群眾借助對舞蹈內涵的理解,使之可在充分融合自身情感的同時,對他人予以感染和教育,以便可在倡導美育、技能、知識等層面融合的條件下,達到吸引民眾的效果。此外,群眾文化和生活領域,廣場舞既是藝術形式,還是運動項目。即廣場舞是集運動和藝術于一身的娛樂項目,群眾在進行廣場舞表演時,借助舞蹈動作的呈現,起到舒展筋骨和增強體質的效果。例如:秧歌舞和民族舞等,雖對表演者專業性要求較低,但卻可在歡快的氛圍下,使其體會到生命的活力,增強自身身體素質[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廣場舞作為現代興起的休閑娛樂項目,以自由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及作用不容小覷,且在社會關注度逐漸升高的背景下,廣場舞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若要保證其持久且健康的發展路線,則可通過有效引導或調整的方式,減少群眾文化建設對廣場舞的依賴,輔之多元化群眾文化的創設,使其能夠為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筱嫻.探討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數字化用戶,2017,(36):254-255.
[2]楊大鵬.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大眾文藝,2016,(22):8-9.
[3]文莉.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中外交流,2017,(2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