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經濟的發展促使教育事業逐漸走向智能化人才培養之路,作為教育發展基礎的小學教學課程的要求和標準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道德觀的綜合課程,對小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培養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據實踐生活經驗結合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達到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建議
目前,我國素質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經濟、金錢、網絡及外來文化等多方面的誘惑對小學生的沖擊較大,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可以促進小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可以塑造正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小學生來說,是直接影響到學習成長的關鍵基礎。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育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實行科學的、有效的模式來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一、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教程中的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習形式和課程內容,較為接近實際生活,因此,課程教學需要科學指導,從生活實踐出發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成長情況進行設置。但從目前小學與品德課程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 教師落后的教學觀念使得新課程教學理念無法實施
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對新教材的分析研究不夠透徹,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動手操作能力,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在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上,許多教師墨守成規,在課堂上以播放短片、電影,或者照著材料內容死板地講課文來結束課程。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處在身心發展關鍵階段的小學生,教師落后的教學觀念使得新課程教學理念無法實施,應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二) 陳舊的教學內容設計缺乏新意
目前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實際就是許多教師將陳舊的故事在課堂上反復地講,并沒有結合當下的社會事例和身邊的事情來進行講解,雖然可以激發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小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是差強人意的。因此,陳舊的教學內容設計缺乏新意,無法滿足社會發展中的推陳出新。
(三) 教材設計不合理,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品德教育和社會日常生活相關,主動引導學生樹立責任心,在社會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識社會的同時,做一個有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愛心的人。因此,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課程教學教材配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時不合理,不能與社會實際實例相結合。陳舊的課堂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課外實踐得不到良好的引導,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從而喪失學習動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 構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的有效性途徑
(一) 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小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比較枯燥乏味,所以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多元素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小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性與求知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摒棄陳舊教學觀念,搭建生活實踐平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認識到新事物不同的價值,通過采取新思維、新內容、新方法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由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因此,培養小學生品德與社會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自由發言”“合作學習”“互動學習”等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內容的平臺,拓展有效運用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空間,開發設計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同時,針對教學內容設計評價體系,對學生參與實踐進行指導,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領受經驗教育的生活性、有效性和真實性,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確立正確的認知。
(二) 優化教學過程,創新設計內容
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程提出新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在設計上,要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為關聯,以此作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內容應該拓展學習空間,合理利用課堂資源,科學地有效地開發生活資源,在有效結合資源的拓展中,根據教學方向,優化教學過程。同時,教師應以身作則,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個人愛好、性格脾氣等情況,根據了解設置模擬課堂內容的設計,保證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挖掘小學生的潛力和學習興趣。如;在進行《購物有學問》教學時,設置情景教學模式,還原“模擬超市”的體驗環境,讓小學生在愉快輕松的體驗實踐中,學習和認識購物帶來的生活知識和經驗。這樣的情景教學模式,可以加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能力,提高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合理設計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由于教材只是起參考與指導的輔助作用,教師應該在素質教育中,堅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新課程為教學標準。在吃透教材的情況下,實時聯系當下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靈活制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除制定準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還要求教師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教學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價值觀和情感態度。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是至關重要,應該在保證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層次性、針對性的實施下,規范行為準則,同時貫徹落實注重教學目的性與滿足小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需求。換句話來說,只有合理的科學教學目標,才能保證課程在每個階段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 結束語
作為綜合課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只有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的同時,進行課程優化教學,才能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獨立思維和獨立生活的習慣。教師要在改變教學模式過程中完善專業素質,提高專業水平,堅持以身作則的原則,在自身教學中不斷發現不足之處,從而通過鉆研與改進,不斷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曹晶.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辨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93+98.
[2]郝雪鑒,安美紅.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62-63.
[3]黃雅芳.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探析——評《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草根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119.
作者簡介:
戴黎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赤城街道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