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需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讓幼兒的一日生活成為幼兒科學學習和探究活動的重要途徑,使幼兒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但當下諸多幼兒園忽視生活中的科學教育,科學活動遠離幼兒真實的生活經驗,幼兒操作興趣較弱,停留在淺層觀察層面。為培養幼兒調動內在的科學探究動機,參與和了解深度的、可持續的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保持對科學探究的好奇心和強烈欲望,將科學知識和經驗有效內化,本研究以最真實的幼兒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通過科學材料的選擇與投放;科學教學活動的實施與開展;教師觀察與指導三大手段來具體實施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有效地促進幼兒興趣性、可持續性、主動性、多項性的深度探究學習。
關鍵詞:科學活動;指導策略;經驗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中也強調:“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的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研究者通過聚焦幼兒生活,并實施三大策略:科學材料的投放、科學教學活動開展和教師觀察與指導,厘清了生活化與科學探究的關系,探明了基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策略。其中,科學材料投放是底層基礎,即厘清幼兒生活與科學活動的關聯性是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底層基礎。其次,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為中層基礎,即幼兒掌握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是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中層基礎;最后,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是高層基礎,即教師適宜的觀察與指導是生發幼兒產生探究性學習,從而促進其探究能力發展的高層基礎。三個層次,層層遞進,不斷挖掘基于幼兒生活的多樣化的探究方式,從而實現其探究能力發展。
(一) 基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材料的投放
將科學活動所需材料與幼兒生活聯系,形成諸多生活性科學材料,并將諸多材料投放到科學區。如將地域蘊含的客家文化元素——地瓜、紅薯投放到科學區,引導幼兒感受和探究制作地瓜粉與紅薯粉;讓幼兒感知摩擦生電,選擇玻璃棒、木頭、塑料梳子、皮毛、絲綢、碎紙屑;讓幼兒感受連接,選擇紙張、紙筒、塑料珠、回形針、皮筋、小藥瓶、杯子、螺絲等。即科學材料的選擇與投放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一定要來自幼兒的生活經驗,并且能夠達到運用生活化的材料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實現材料物化著幼兒能夠達到的教育目標和內容。
基于該邏輯的歸納與演繹,科學材料的選擇和投放必須以教育目標為出發點,盡管材料層出不窮,但關鍵是要符合幼兒核心經驗發展的全面性和遞進增長性。
(二) 基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
1. 活動環節設計合理
根據幼兒階段的各年齡階段特點,我們經過實踐證明發現,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在活動的環節設計上需要合理。即首先關注幼兒“問題”,確定研究主題,引導幼兒進入探究的情景中;其次,激勵幼兒對問題的后續發展進行推測,引導幼兒主動建構問題深入框架;第三,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試著進行實驗和觀察,自己學著解決問題;第四,引導幼兒將記錄的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逐步獲得與歸納出事物的規律;第五,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與交流,將自身獲得的經驗分享給他人或學會傾聽、學習他人的經驗。
以大班科學活動“小紙片站起來”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幼兒關注問題:卡紙、報紙、面巾紙能站起來嗎?——幼兒進行各種猜測——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并觀察、同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同伴交流得出:用折、卷等方法能讓卡紙很快站起來,報紙較面巾紙更為容易站起來,面巾紙需要其他物品的幫助更容易站起來——通過夾子、回形針等物體的幫助使面巾紙站得更穩一些——怎樣讓紙站得高一些,通過由簡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幼兒探究小紙片站起來的秘密。
2. 采用適宜的提問策略
適宜的提問策略,是教師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必要法寶。在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中,不管是活動前的導入、活動過程中還是活動結束時,每個階段的適宜提問都顯得尤為重要。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更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引發幼兒深度的、連續性的思考,能激發幼兒更深層次地專注于探究活動和自身內部心理變化,實現幼兒科學領域的發展。
(1)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說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引發較為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給幼兒充分自由發揮的余地,引導幼兒對有關的問題給予較為詳細的反應,而不是僅僅以“是”或“不是”等幾個簡單的詞來回答,從而激發幼兒深度思考。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花的一生”中,教師觀察到幼兒在對“花落以后會怎樣”感興趣,向幼兒提問:“花落之后會結果子,那它們的果子什么樣呢?”幼兒在老師的啟發下,很快動腦筋猜想并開始記錄自己心目中果實的樣子。
(2)爭議性提問
爭議性提問是指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過程中,針對幼兒對事物產生的認知沖突,充分給予幼兒自由、寬松的討論氛圍,讓幼兒在激烈的問題互動中進行對經驗的順應和內化。如在科學活動“沉浮小實驗”中,老師從幼兒看上去不相干的觀察和發言中把矛盾抽出來,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如“我的乒乓球沉下去了;我的乒乓球沒有沉;鐵很涼,很涼;鐵不涼;鐵和手一樣熱乎。”老師把這些具有矛盾的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自己陷入討論和深思。
(三) 基于幼兒生活,教師觀察與指導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
1. 基于識別的觀察
對幼兒有效的指導是以觀察為前提的,需要教師分析活動中幼兒可能發展的經驗,能根據幼兒的操作活動識別其蘊含的經驗和下一步發展的趨勢。即老師在觀察幼兒時,要詢問自己四個層次問題:首先要思考,幼兒正在做什么?再者,幼兒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需要?第三,幼兒現在的情況,是否需要介入和幫助?這樣的幫助可能會引起幼兒怎樣的發展?以此幫助教師學會識別幼兒的行為,而不是直接介入,沒有給予幼兒自主操作的時間和空間。
2. 激發與引導幼兒記錄
記錄是對幼兒建立事物間的聯系、關注探究過程與尊重客觀事實有著重要意義。在科學活動的各個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式記錄活動的內容。可以引導幼兒用圖畫、簡單的文字、符號、照片等多種方式,記錄活動的主要過程和關鍵步驟。記錄的形式可有個人、小組和集體等不同,教師還要指導幼兒把握好記錄的時機和內容,以免錯過重要的信息。等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嘗試對記錄的信息和內容進行整理,用適宜、簡明的形式把數據、信息轉化為證據,培養幼兒對事物客觀描述的能力。此外,不同年齡的幼兒所使用的記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1)幼兒記錄的方式
教師在引導幼兒記錄時,可以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符號或數字)進行記錄。例如:在“小紙片站起來”的記錄表中,有的孩子用笑臉表示卡紙能站起來,哭臉表示面巾紙不容易站起來,有的孩子用符號“√”和“×”來表示,有的孩子用數字“1、2、3”來表示在卡紙、報紙、面巾紙三種紙中站起來的順序。
(2)不同年齡的記錄
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教師引導幼兒記錄有不同的特點。低齡階段的幼兒應偏生動、直觀和具體,或也可以用實物記錄,到了中大班,就可以逐步用概括程度高的方式記錄。
小班幼兒的記錄具有片段性、單一性,教師采用直觀的圖表引導幼兒進行比對,繼而整理在活動中的發現與習得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幼兒的觀察結果與猜想不管是否一致,都需教師及時鼓勵,引導幼兒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把觀察的結果真實地記錄下來。
中班幼兒獨立探索、自我學習的需求與愿望逐步增強,但觀察能力、動作技能和表達能力還十分有限,因此,采用集體記錄與個別記錄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孩子發現物體的特征,學習基本的觀察與記錄順序。
大班幼兒的記錄意識和記錄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已能用圖標、文字等符號進行適宜的記錄,體現出他們探究的軌跡,并可以展示和分享探究結果。
綜上,基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材料的投放、基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教學活動的實施和基于幼兒生活背景下的教師觀察與指導三大支持策略,極大增強了幼兒科學探究活動與其實際生活的關聯,巧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有效提升了幼兒科學探究的趣味性、真實性、靈活性、可持續性和深入性。
參考文獻:
[1]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莊珊.幼兒園大班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師指導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3]彭海霞.對培育幼兒科學素養的生活科學課程探索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7.
[4]肖菊紅;周惠英.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的園本實踐[J].早期教育(教育教學版),2018.
作者簡介:
李志瑛,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