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坤,朱亞成
(1.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體育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925;2.西藏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胡錦濤總書記早在2008年就提出要堅持提高全民族的體質健康與身體素質,積極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努力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事業兩者共同發展成為體育強國的標志。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天津全運會上提出:“要努力運用好體育事業,加快實現體育強國夢想”,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及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建設體育強國,標志著我國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的應然。因此,我國天津第十三屆全運會競賽制度進一步創新改革,首次將群眾體育賽事納入比賽項目,全運會成為真正的全民參與的競技運動,同時對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然而,全運會競賽制度的制度目標是否實現,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是否有效地推動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即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的實然現狀如何?本文主要對我國全運會競賽的制度文本及制度實施過程進行研究,從應然和實然兩方面分析競賽制度,使全運會競賽制度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推動全運會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實現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眾所周知,全運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競技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以選拔競技體育人才為目的,每4年舉辦一屆,我國首屆全運會于1959年在北京舉行,至今已有近60年歷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全運會競賽組織過程中逐漸凸顯種種不合理現象,全運會競賽制度開始積極順應時代發展,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1]。
自1959年首屆全運會至今,我國已舉辦十三屆全運會,是我國“奧運爭光計劃”人才選拔的重要舉措,其比賽項目除武術外與奧運會項目基本一致。全運會的具體比賽舉辦地及競賽項目內容如表1所示,從舉辦城市概況我們發現,我國前九屆全運會基本選擇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大城市辦賽,對于這種限制舉辦的政策,不足以推動全民健身,為了實現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國務院于2001年頒布了《關于取消全國運動會由北京、上海、廣東輪流舉辦限制的函》[2],該文件的頒布實現了全運會競賽制度的首次改革,舉辦城市由北上廣到江蘇、山東、天津等城市,進一步推動了全民健身熱潮,這對于全運會發揮健康中國及體育強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我國已舉辦的十三屆全運會,每屆的競賽項目均有差異,這主要是圍繞奧運會項目及我國潛優勢項目篩選競技比賽項目,其主要為實現奧運計劃而調整。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我國奪得奧運會獎牌榜第一名,首次取得輝煌成績,這一成績將我國競技體育推向高潮,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隨后我國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雖排在獎牌榜第二、第三名,但仍然提升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笆濉币巹潟r期,為實現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競技體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此時我國必須要積極推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不斷提升體育軟實力,打造健康中國戰略,建設體育強國成為我國“十三五”規劃時期競技體育的重要發展目標,因此“全運惠民”成為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思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體育需求也日益增加,群眾體育項目出現供給不足,是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綜上,全運會競賽項目的改革創新迫在眉睫,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體育事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表1 我國十三屆全運會概況
注:數據來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官方網站,統計時間為2017-11-10
全運會是僅次于奧運會的綜合性運動會,是國內最受群眾關注的大型比賽之一。據了解,我們發現,近幾屆全運會舉辦過程中出現了眾多不公平現象,全運會競賽制度的賽風賽紀問題比比皆是。較為突出的主要體現在體育相關部門的政績表現、唯金牌主義及商業經濟效益等方面,全運會已成為各地方體育相關部門領導的政績表現,為了取得全運會金牌,全運會競賽制度逐漸偏離其預期目標,并非為奧運會選拔培養人才,而是將大量的財力物力投資在容易拿金牌的項目上,除此之外,競賽過程中頻頻出現黑哨、假球、金牌東道主效應等現象。全運會作為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推動力,必須要端正競賽態度、端正賽風賽紀,推動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顯得極其重要。
全運會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比賽之一,承擔為奧運選拔和培養人才的重任,在競技體育發展中占不可替代的地位,對推動我國體育強國建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從已舉辦過的十三屆全運會口號,不難發現全運會競賽的價值取向,最初全運會的口號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接軌“奧運爭光計劃”,到十二屆全運會“節儉辦賽”再到十三屆全運會“全運惠民”,以上辦賽理念充分體現出全運會競賽的功能與價值的多元化與綜合性。即起初作為推動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奧運會選拔競技人才,到十三屆全運會增加群眾體育項目,帶動全民健身,圍繞“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目標,發揮其多元性價值和綜合功能。隨著我國競技體育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全運會“金牌至上”、政府“唯金牌論”的政績顯然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多元化市場化社會同時要求全運會與時俱進,發揮其綜合功能,因此,增設群眾體育項目是全運會賽事發揮其綜合性功能及多元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天津第十三屆全運會競賽制度首次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和創新,被稱為“后全運”時代,以全運會來帶動全民健身的熱潮,實現中國體育夢和體育強國夢。
為加強全運會的關注度以及群眾的參與度,同時為消除全運會“唯金牌論”等政績利益關系,國務院及國家體育總局對第十三屆全運會競賽體制機制及辦賽理念進行改革和創新,主要包括增設群眾體育項目、專業與業余運動員同場競技、允許國際運動員參與、跨地區組隊以及制定教練員激勵制度等八項具體的改革措施[3]。具體政策文件如下:《關于第十三屆全運會實施4人以下(含4人)項目跨單位組隊參賽政策的通知》,文件中明確規定,部分比賽項目鼓勵跨單位組隊參賽,為保證國家隊運動員訓練及比賽的完整性;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支持少數民族自治區參加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有關問題的通知》,實施引進少數民族運動員,實現真正的全民參賽;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建設健康中國,第十三屆全運會首次增設19個群眾體育項目,允許專業運動員與非專業運動員實現同場競技,這一改革是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發展的制度創新內容,充分體現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頒布《第十三屆全運會教練員激勵政策的通知》明確規定,教練員與獲獎運動員同臺領獎,對教練員進行激勵,教練員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明確提出“取消獎牌榜”的改革,這一舉措更是體現了全運惠民,取消金牌作為評價比賽成績的唯一標準,打造輕松公平的競賽環境[4]。
第十三屆全運會與以往不同,其競賽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與創新,那么其具體執行過程中是否遵循新制度內容?首先,增設群眾體育項目這一重大舉措,雖稱得上競技體育競賽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創新,卻對全運會賽事的舉辦和執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據相關數據,本屆全運會群眾項目集聚全國各地眾多群眾運動員參與選拔,通過各地選拔,最終有8 022名群眾選手參與到19個群眾體育賽事中。群眾體育賽事競賽制度明確規定:不允許專業運動員參與、不允許跨省選材、拒絕興奮劑[5],具體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循新賽制。國家拳擊隊解散成為全運會競賽制度執行的典型案例,在十三屆全運會中,拳擊項目出現了嚴重的賽風賽紀問題,拳擊項目運動員對裁判的執裁結果表示質疑。經調查,確實是拳擊隊的管理與選派裁判問題,對此,天津全運會依照國家相關規定,解散了國家拳擊隊,制度實施的有效性得到肯定。其次,興奮劑事件也是大型賽事中人們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據新聞報道,天津全運會比賽期間共發生三例興奮劑事件,對于興奮劑事件,全運會新賽制采取零容忍,對相關運動員采取了反興奮機的相應措施,競賽制度執行力度強。但是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雖取消獎牌榜,但各地市仍在在競賽結束后第一時間統計并公告本省金牌數,金牌意識及政績觀仍存在,各地方全運戰略仍然圍繞金牌榜投資與開展。
全運會已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隨著市場經濟及經濟新常態,全運會已無法適應經濟新常態,為推動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是帶動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針對全運會競賽制度,當前對于全運會的改革與創新的競賽制度仍沒有完善與具體的政策文件,應積極完善制度文本設計,制定與《全民健身條例》《健康中國2030規劃》等文件同等重要的全運會競賽的通知或規程,將群眾體育項目正式納入全運會的競賽項目,在制度文本設計上考慮群眾的體育需求,得到群眾的認同與支持,逐漸將群眾體育項目納入到全運會的常規項目,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全民健身,建設健康中國。
當前全運會競賽制度的內容主要是由多個政策文件構成,包括《第十三屆全運會足球等5個項目的競賽規程》、《全國體育運動項目單項競賽制度》、《第十三屆全運會反興奮劑試行辦法》、《教練員激勵政策》等相關條例,但未形成系統的實施機制。因此,為更好地推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應積極建立健全對競賽制度利益相關者(群眾體育相關部門、競技體育相關部門、教練員及運動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要求全運會體育部門重視和關注制度執行情況與制度落實績效,進一步加強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與競體司的協調配合,對全運會競賽制度實施的過程進行監督,提升全運會競賽制度的有效性。
競賽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受到一定制度環境的影響,全運會競賽制度的改革也是伴隨我國經濟新常態環境實現。近些年來全運會出現種種賽風賽紀問題嚴重,使得體育相關部門開始鼓勵去行政化、反對金牌政績化等措施,同時群眾也對全運會的各種暗箱操作、使用興奮劑等現象表示十分不滿,全運會的受關注度越來越低,甚至一度成為各省代表團自己的競賽戰場,“唯金牌論和為政績論”違背了全運會辦賽初衷。國家體育總局及相關部門表示,全運會競賽制度應積極適應新環境,適應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及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為實現與制度實施環境的相容性,群眾體育項目成為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讓人民群眾能積極參與到全運會中。再者,“互聯網+體育”的時代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線上體育健身項目及比賽項目融入人民閑暇生活,體育鍛煉更成為一種時尚,這些對于全運會競賽制度的改革同樣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效發揮了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的功能,旨在進一步推動體育強國建設[6]。
路漫漫其修遠兮,體育大國轉向體育強國的道路漫長,全運會作為我國全國人民群眾的體育盛宴,十三屆全運會的改革無疑是良好的開端?!叭∠勁瓢瘛笔菫榈冇^及金牌至上的意識與目標,而是積極鼓勵各地方將大部分財政、人力等投入到全民健身和群眾項目上,這是全運會帶動體育強國發展的重要舉措。體育的本質一直以來是“發展全民健身”,全運會也正在通過競技體育的發展帶動全民健身,帶動體育回歸本真;同時伴隨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全運會的改革也將以“群眾體育賽事”的辦賽理念與商業效應帶動全民健身,第十三屆全運會競賽制度的改革創新內容與執行,積極發揮競技體育的功能,帶動群眾體育同步發展,努力適應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的必然趨勢。
[1] 郭權,高玉花,田麥久.奧運戰略視角下全運會競賽制度改革的成效與期望[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5):540-545.
[2] 國務院.關于取消全國運動會由北京、上海、廣東輪流舉辦限制的函[Z].2001.
[3] 第十三屆全運會推出多項改革:告別“金牌至上”,享受快樂.[EB/OL].http://www.zjknews.com/news/201708/185775.html.
[4] 國家體育總局.第十三屆全運會具有七大改革措施[EB/OL].2017-03-20.
[5] 網易體育.中國第十三屆全運會增設19個群眾比賽項目[EB/OL].2017-04-26.
[6] 網易新聞.全運會改革為何這么難[EB/OL].2015-02-06.
[7] 龍佳懷,劉玉.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全民科學健身的實然與應然[J].體育科學,2017,37(6):91-97.
[8] 鄭霞,布特,王凱強.困境與思路:全運會改革與發展的理性審視[J].運動,2016(2):5-10.
[9] 趙杰,趙曉春.漸進式視角下的全運會賽制改革探討——兼論當前體育改革的方法論[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32(2):6-10.
[10] 孫科,張秀云.天津全運會:探索、求證、啟示——《體育與科學》學術工作坊“探索與求證——天津全運會啟示錄”論壇綜述[J].體育與科學.2017,38(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