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鴻雁
筆者近期接觸到幾道小學五年級的測試題,深刻體會到小學是培養學生“幾何直觀”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很多復雜問題都要通過“數形結合”來幫助理解從而達到簡化效果,具體可以通過作“線段圖”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可以說“線段圖”是學生最早接觸的“數形結合”的一種。在此,簡單舉幾個例子說明。
1:今年爸爸48歲,哥哥的年齡是弟弟的2倍,當弟弟長到哥哥現在的年齡時,爸爸的年齡恰好是兄弟倆的和,請問今年弟弟多少歲?
分析:此題放在五年級測試卷中,主要考查學生通過列簡單方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解決問題的難點是:由于題目條件中涉及的量有點多且抽象,導致學生理不清題意中的各個量之間的聯系,很難根據題意直接列出方程。此時若借助“線段圖”整理其中的數量關系,就讓數量關系變得直觀、簡明!(如圖)

假設弟弟今年x歲,不難理解,“當弟弟長到哥哥現在的年齡”是指經過年后,所以根據題意可以列方程:48+x=2x+3x,從而解決問題。
2:有兄弟兩人,哥哥對弟弟說:“我在你這么大時,你才1歲!”弟弟對哥哥說:“我到你這么大時,你已經31歲了!”問,兄弟倆各多少歲?
分析:這是一個推理題,學生解決這個問題遇到的難點是題中的未知量很多,弟弟現在多大?哥哥現在多大?弟弟到哥哥那么大時是多少年后?哥哥在弟弟那么小時又是多少年前?就現有的兩個已知量之間很難找到相等關系,會讓很多學生覺得無從下手!但是,一旦我們作出線段圖將數量關系整理出來,就會輕松理清數量間的關系,容易發現在這個問題中最關鍵的量是年齡差。(如圖)

設兄弟間年齡差為x歲,則根據題意可以列出方程:3x=31-1,從而解決問題。
3: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
三人同時從工廠乘出租車回家,事先講好三人分擔車費,丙最后到達終點付車費90元,已知甲到了全程的處下了車,乙在全程的處下了車。問甲乙分別應付給丙多少車費錢?
分析:這個題相對比較開放,題目中沒有說清楚三人按什么方式分擔車費。
思路一:如果簡單粗暴的解決問題,三人平均分攤車費,那么90÷3=30元/人。而這樣的分配車費方式顯然不合理,畢竟每人乘坐出租車的路程不一樣。
思路二:如果按照每人乘坐出租車的路程比例來看這個問題,甲乘坐的路程占全程的、乙乘坐的路程占全程的、丙乘坐的路程占了全程的1。所以可以將全程分成2份,其中甲占了份,乙占了份,丙占了1份。也就是如果把車費看成“1”的話,甲應該付總車費的÷2=,同理乙應該付總車費的,而丙則應該付總車費的。(如圖)

所以甲付15元車費,乙付30元車費,丙則實際付45元車費。
思路三:如果按照出租車實際行駛路程產生的費用來分攤,我們可以把90元車費看作是三段路程的車費總和,每一段車費30元。第一段路程3人平均分攤,每人10元;第二段路程2人平均分攤,每人15元;第三段丙一人承擔30元。(如圖)

所以,甲付10元車費,乙付25元車費,丙則實際付55元車費。
通過幾個例子我們體會到,“數形結合”能啟迪思路,幫助理解。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就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币虼嗽诮虒W中,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借助幾何直觀進行思考,揭示研究對象的性質和關系,從而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