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是團體情境下的心理輔導方法之一,具有輔導效率高、效果持久等優勢,是提高當前高中心理活動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本文以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的定義為切入點,重點闡釋其在高中心理活動課中有效運用的優勢、原則、主要環節及注意事項,希望對廣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活動課;有效運用
當前,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設現狀不容樂觀。由于缺乏專職的心理教師,不少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師負責,心理課堂往往成為心理學知識的灌輸地,心理課堂學科化傾向嚴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較差。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便于操作而又切實可行的心理輔導方法,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因其獨特優勢受到一線心育教師的青睞。而眾多研究也表明,團體心理輔導不僅在改善學生人際交往、緩解考試焦慮、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夠被用于幫助學生解決共性的發展問題。因此,筆者綜合以往研究,并結合教學實踐,對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的優勢、原則、主要環節及局限性等問題做出初步探索,以期為增強高中心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和方法借鑒。
一、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的定義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以下稱體驗式團輔)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是指以班級全體學生為輔導對象,輔導教師借助形式多樣的團體活動,激發學生主觀心理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達到調整認知、習得新的態度與行為的團體心理輔導形式。
相比傳統的體驗式教育,體驗式團輔是在人本主義思想指導下,強調通過成員間的人際互動,在團體動力場中實現體驗的呈現、分享、轉換與整合,達到調整認知與行為的目的。此外,體驗式團輔在輔導對象和輔導方式上有別于個體心理咨詢,個體心理咨詢是一對一的深層心理互動,而體驗式團輔是由一對多的團體互動,成員的問題解決常常是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實現。
二、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的優勢
(一) 輔導形式適應普通高中教學環境
高中生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各種各樣的團體中得以實現,如同一個學習興趣小組、同一個競賽班等,而在各種團體中,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是對高中生影響頻率最高、最重要的團體。此外,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中,學生年齡相仿,面臨著共同的發展任務和相似心理困擾,如異性交往問題。因此,以班級全體學生為對象開展的體驗式團輔,學生可借助團體內的人際互動解決存在的共性問題,能從團體互動中獲得支持與認可、習得他人成功經驗、獲得歸屬感和自尊等。換言之,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團體中開展體驗式團輔有著現實可行的物理和心理環境。
(二) 輔導效率高,能有效緩解心理輔導人員不足問題
體驗式團輔是以具有相同困擾或發展主題的學生為輔導對象,是一對多的輔導過程,相比一對一的心理咨詢,體驗式團輔可有效節省輔導者的時間和精力。同等時間下,體驗式團輔在班級中的有效運用,能夠輔導更多的學生,而且一般只需1~2名輔導教師即可完成輔導過程,有效緩解了當前高中心理輔導人員不足的問題。另外,采用體驗式團輔方法,學生在團體內接受不同成員的影響,獲得多樣的問題解決方法,接受團體成員的集體反饋,問題解決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三) 輔導效果持久,影響廣泛
體驗式團輔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是通過創設類似真實生活情境的“微環境”,為學生提供互動的載體。學生在這個“微環境”中的情緒、行為反應、應對方式等往往是他們平日生活學習模式的再現。因此,在這樣的“微環境”中學生習得的態度、行為更加容易遷移到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此外,體驗式團輔最大的特色在于成員在團體中能夠獲得信任感和歸屬感,即學生在充滿信任的團體環境內,通過分享、討論、示范、學習等形式,能夠找到問題解決辦法,習得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且這種由互動帶來的改變比個別輔導效果更加持久。
三、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的原則
(一) 主體性原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即心理健康教育課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輔導方法,都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因此,在運用體驗式團輔方法時,應當堅持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主。
(二) 體驗性原則
體驗是認知調整和改變的基礎。因此,在運用體驗式團輔方法時,應當圍繞輔導主題,設計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獲得成長。此外,團輔過程中所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應努力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只有貼近實際,才能激發學生的真實體驗,所獲得的認知改變和應對方式也才能有效遷移到日后的學習生活中。
(三) 活動性原則
《綱要》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戲、心理情景劇、問題辨析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學科化傾向,避免將其作為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因此,在有效運用體驗式團輔方法時,應當根據輔導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體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的主要環節
以心理健康課的一般操作流程為基礎,筆者將體驗式團輔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的環節分為三個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有相應的操作關鍵詞。具體來看:
(一) 導入環節——體驗
導入環節是一節心理輔導課的起點,有效的導入環節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體驗式團輔的導入環節,應當注重創設情境,可采用心理游戲、角色扮演、情境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體驗,為后續認知改變奠定基礎。例如筆者在《學會溝通》這一主題的輔導中,導入環節便借用《最強喜事》電影中的溝通不暢片段,激發學生的主觀心理體驗。
(二) 主題活動探究環節——分享、啟發、整合
圍繞主題,設置形式多樣的主題研究活動是整個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階段,也是實現輔導目標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輔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享、啟發、整合體驗,轉變已有觀念,用新的觀念、態度指導自己的行為。在體驗式團輔中,通過分享各自的體驗,學生會發現與自己不同的他人存在,其他人的體驗分享,就像是一面鏡子,幫助團體內的學生從多角度了解自己。同時,團體內的學生常有著相似的困惑,當學生分享各自的解決辦法時,就像一場頭腦風暴,成員之間相互支持又相互啟發,這種分享啟發的力量在團體內綿延滾動,推動團體不斷發展。然而,要想促進團體成員實現認知的轉變,還需要在分享啟發基礎上,引導團體成員對已有體驗進行整合,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 拓展環節——遷移
拓展環節一方面可以延伸課堂輔導內容,另一方面,還可幫助學生將習得的態度與行為、方法與技巧等運用到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學生在團體輔導內如果能夠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方式,這種改變往往會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而拓展環節安排的任務有助于協助學生鞏固遷移自己在團體中獲得的經驗與技巧。因此,拓展環節也是體驗式團輔在心理健康課中有效運用的主要環節之一。
五、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的局限性
(一) 對輔導者要求高
體驗式團輔對團體的帶領者即輔導者要求較高,輔導者需要承擔多種角色,需要引導團體成員的發展,同時需要協助成員實現輔導目標,有時是領導者,有時又是參與者。因此,作為輔導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團體帶領經驗及技巧。
(二) 個體差異難以考慮周全
體驗式團輔是以班級學生為輔導對象的,而學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等,存在個體差異,但在團體輔導中,往往關注共性問題,個體的需求、期待等可能被忽略。
(三) 深層次問題不易暴露
在團體輔導過程中,由于團體人數眾多,特別是在團體初始階段,信任基礎薄弱,個體的一些深層次想法、問題等都不愿意暴露。因此,團體輔導往往解決那些存在于團體中的共性表層問題,深層問題還需要配合個別輔導。
作者簡介:徐夢,江蘇省常熟市,江蘇省常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