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亮 馬東梅 秦曉龍
摘 要:通過分析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運行中專業分流宣傳力度不強、專業分流背景下課程設置存在局限性以及專業分流中學風影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應遵循以人為本做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為目標的原則,在加大專業分流的宣傳力度和推廣、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設置健全的專業考評指標體系等方面提出具體對策。
關鍵詞:大類招生;專業分流;問題;對策
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需求情況日益增長,目前高校中過細、過窄的專業設置以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跟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必須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來促進社會經濟、科技、教育協調穩步的發展,這成為目前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類招生、專業分流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大類招生培養”界定為在高校招生錄取時,不再按專業或專業方向來確定招生計劃進行招生,而是按學科大類招生錄取,低年級時學生在學科的范圍內共同實施基礎課程的學習,高年級時學生通過對學科、專業的進一步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再在學科范圍內選擇專業分流培養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大類招生后分專業培養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中的一個新嘗試,能有效克服之前傳統培養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因此被稱之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次“自救式改革創新”。
一、 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遵循的原則
(一) 以人為本做基礎
大類招生下,學生可以在基礎教育前提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在這種前提下學生的個性需求可以得到保障,為學生提供符合實際情況的自身發展學習模式,使得學生畢業后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在大類招生模式下進行專業分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有效的保證和滿足了學生的專業需求。
(二)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以及適應經濟體制變革的專業設置,方能走的更遠、更穩。社會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趨勢,大量需求知識面寬廣和綜合能力強以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學生經過大類招生,可以進行基礎性教育,有效的解決了知識面過窄和綜合素質的低的問題。在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專業分流為學生提供了同等的機會和條件,學生在專業分流的競爭中將學會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準確的定位到自己的坐標。
(三) 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為目標
我國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大國,隨著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國際間的交流日益廣泛,勢必要求我們用長遠的戰略眼光,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對我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紛紛加強人文精神建設,培育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培育,從而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
二、 大類招生、專業分流面臨的困境
(一) 專業分流宣傳力度不強
學生進入高校之前,很多人都對高校專業分流知之不多,導致“什么是高校專業分流”成為高考志愿填報的常見問題。從而顯示出家長以及學生對于專業分流存在迷惑感,對于選擇學校以及日后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障礙性,學生不了解什么是專業分流、專業分流的設置以及相關操作程序,沒有明確的了解以及日后的發展方向,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專業分流背景下課程設置存在局限性
大類招生人才培養下的專業分流重點在于課程設置,應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基本理念,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不單單是把各門學科的內容進行疊加,而是要找到各學科之間的結合點和契合點,保證整體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如果專業分流的課程設計不合理將直接影響到專業分流效果的呈現。
(三) 專業分流中學風影響
在專業分流的大浪中,必然后存在關于專業“供不應求”以及“供過于求”的現象,成績好的同學將集中在所謂的“熱門專業”,而綜合排名靠后的學生則被分流到所謂的“冷門專業”,相對學習的動力不足,以及競爭意識淡薄,會讓整體的學習氛圍面臨前所未有的窘迫,不利于學生的培養以及班級的管理,將嚴重影響學生建設,學生的發展也將收到致命的一擊。
三、 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對策
(一) 加大專業分流的宣傳力度和推廣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亦是如此,必須讓家長和學生知道何為專業分流以及專業分流的流程,在學校招生宣傳時,讓學生和家長對專業分流有正確的認識。在開展專業分流的高校,在學校教務處以及學生個人登錄系統中,添加專業分流的詳細介紹、各專業的情況、專業分流的原則、專業分流時間、專業分流流程等,充分做到以學生有絕對的選擇自主權,保證學生日后學業的順利完成。
(二)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
在專業分流的特性下調整課程設置,根據行業專家、業內人士以及學生反映的情況,對分流專業下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以及各課程與專業之間的銜接,讓各專業知識相容相生。學校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地組織課程研討會,對課程體系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滿足在大類招生下,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學生發展需求,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 設置健全的專業考評指標體系
專業分流的前提是建立科學健全的考評指標體系,保證專業分流的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高校要抓好“校風、教風、學分”建設,可以從報考志愿、理論課程成績、實踐教學成績、第二課堂、文體藝表現、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等幾個方面,設置不同比例和權重,綜合考評,建立長效、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潘妤妤.我國高校大類招生方式下人才培養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 陟尚.大學生專業選擇權及其實現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4.
作者簡介:王國亮,重慶市,重慶交通大學;馬東梅,重慶市,重慶工程學院;秦曉龍,重慶市,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