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是甘肅歷史人口發展的轉折點,是甘肅人口史上的重要時期。在雍正二年到乾隆四十一年的八十余年中,甘肅人口出現了暴漲的現象,而在同治元年以后卻出現了人口急速下降的狀況。這一時期,由于邊疆戰火不斷地原因,甘肅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隴中以及隴東南地區。另外,清政府為了發展邊疆而實行的移民政策和清朝同治年間的回民戰爭以及自然災害對人口數量的增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清代;甘肅;人口分布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地處西北內陸地區,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西域中亞的重要紐帶,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甘肅一直是民族融合的大舞臺,經歷過輝煌的時期,也遭受過戰火的洗禮,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鞏固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而長期居住在甘肅地區的各個民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利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的豐富燦爛的隴原文化,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也促進了甘肅地區的進一步發展。關于甘肅人口的記載是從西漢元始二年開始的,伴隨歷代經濟的興衰、戰事破壞、自然的災禍和民族的大融合,甘肅的人口數量也時升時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甘肅共有人口2618.78萬人。
縱觀甘肅歷史時期人口發展的進程,甘肅的人口“自西漢元始二年開始到1949年近兩千年中甘肅歷史人就發展總的狀況是一個‘一千六百年徘徊,五十年暴增,八十年停滯八十年恢復的過程,即從西漢元始二年到雍正二年的1600余年間,甘肅人口始終在100萬人上下徘徊,從未突破過200萬人大關。從雍正二年到乾隆四十一年的50余年中,甘肅人口一下子從原先的30萬暴增到了1200余萬人。從乾隆四十二年到同治元年的80余年中,當甘肅人口達到1200萬以后,就基本上停滯下來,沒有什么大的發展,始終不能超過1250萬人。從‘同治回亂甘肅人口大幅下降后,直到1949年,前后80余年,甘肅人口就再也沒有達到1862年的1200余萬人的水平,始終是恢復性的發展”。可見,清代時甘肅人口史上一次大的轉折。
趙爾巽在《清史稿·地理志》中對甘肅有這樣的描述:“甘肅:禹貢雍州南兼梁州之域。明陜西布政使司及陜西行都指揮使司地。”清朝順治年間初期,繼續沿用明朝舊制,設立了甘肅巡撫,駐寧夏。順治五年,將甘肅巡撫從寧夏遷至蘭州。之后才逐步確立了甘肅現在的轄區。
清朝時期甘肅的人口在經歷了初期的發展和中期的繁榮之后,從同治年間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從一些史料中就可以看出,光緒年間和宣統年間,甘肅的人口呈現出急速下降的趨勢,如在《甘肅通志稿·民族五·戶口》中記載,蘭州府的人口從嘉慶年間的326.4萬人,下降到光緒年間的59.8萬人、宣統年間的54.8萬人;慶陽府的人口則由嘉慶年間的129.1萬人,急速下降到光緒年間的16.7萬人和宣統年間的15.8萬人,甘肅的總人口數量也由嘉慶年間的1357.7萬人下降到了宣統年間的490.4萬人。甘肅所轄各地區的人口在這一時期都下降了將近一半,甚至更多。在1863年到1896年間,甘肅人口經歷了兩次大幅度的下降過程。“(同治二年)丁酉,河、狄穢匪竄犯蘭州及金縣。”“壬寅,回匪犯河州”“冬十月戊辰朔,允楊岳斌回籍省親,并募勇赴甘”即1863年,繼陜西回民起義之后,甘肅各地回族人民也紛紛揭竿而起,爆發了以回族人民為主體,各族人民都參加了群眾起義,也就是所謂的“同治回亂”。在經歷了十年的時間之后,在清政府的殘酷鎮壓之下,農民起義失敗。在整個過程中,甘肅人口損失的途徑除了戰亂的傷亡、清政府軍隊的大肆屠殺外還有民族間的仇殺,如同治二年“戊寅,西寧、狄道、河州漢、回互斗。”這些原因致使這一時期人口急速下滑,整個甘肅“頻興兵燹,孑遺僅存,往往百數里人煙斷絕!”此后,甘肅人口一直處于恢復性的發展狀態,雖然清政府在鎮壓農民起義以后,在甘肅實施了很對政策進而加快甘肅人口的發展恢復,但是其發展是短暫的。在1895年~1896年,“甘肅撒回叛,陷循化,雷正綰剿之。”甘肅又爆發了“河湟回亂”。雖然這次農民起義持續的時間較短,但是卻給甘肅人口帶來了嚴重的打擊,全省人口從2894年的426.9萬人下降到1897年的335.4萬人,兩年中人口凈減91.5萬人。此后甘肅的人口在清政府長期采取的積極政策之下,才得以逐漸恢復。
參考文獻:
[1] 蘇潤余.中國人口·甘肅分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70.
[2] 民國.甘肅通志稿.卷25《民族五·戶口》.
[3] 趙爾巽.清史稿·穆宗本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7:251-263.
[4] 《左宗棠奏議》卷10引自:蘇潤余:《中國人口·甘肅分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5] 蘇潤余.中國人口·甘肅分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63.
作者簡介:王雙喜,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