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檢驗是解決問題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確保解題正確的重要關卡,是培養學生責任心的有效載體。讓檢驗成為一種習慣,應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個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培養:曉之以理,提高認識;借助評價,持續推進;結合實例,相機授法。
關鍵詞:檢驗;習慣;認識;評價;授法
檢驗是對解題正確把控重要的一環。有人說,解題就要對解答過程正確的負責,檢驗起到了負責員的作用。從學生是否自覺檢驗中,可以看出其對事對人的責任感。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檢驗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有效載體,而責任心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通過檢驗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讓自覺檢驗成為學生一種良好的解題習慣,應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目標。如何讓檢驗植根于學生的心田,成為他們解題的好幫手,直至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呢?下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談談幾點心得:
一、 曉之以理,提高認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讓檢驗思想走進學生的心田,首先要讓學生認可其重要性,并友好接納。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比如,筆者常以“只因差1分,多花一萬五”的事例,讓學生體會檢驗的重要性,說的是一位中考的考生,在考數學時,把題目上的6抄下來寫成了9,結果錯了,被扣了3分,導致上一中總成績差了1分,成了線下生,家里人花了一萬五人民幣,才得以進一中。另外,經常結合身邊學生中因不檢驗導致錯誤的活生生的例子,引起學生的認同感,從思想上去感化,提高學生對檢驗重要性的高度認識。
二、 借助評價,持續推進
當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了檢驗的重要性后,還要借助評價,持續推進學生自覺檢驗。因為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是思想與行動統一的結晶,這顆結晶也是需要通過外在的助力予以實現的,而這個助力器就是教師的評價。教學時,可以通過三個層面的激勵評價達成這一目標。筆者是這樣做的,對于平時作業能自覺檢驗,并寫出檢驗過程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點贊;考試中能自覺檢驗的學生給予適當加分;結合平時作業與考試中學生的檢驗情況,定期評選檢驗標兵,給予物質與精神的獎勵。有了這三個層面的評價保障,持續推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檢驗,他們不再視檢驗為負擔,認為是多此一舉。檢驗成了學生解題中重要的一環,解題差錯率自然減少,學生也從中體驗到了檢驗帶來的快樂感、滿足感、成功感。
三、 結合實例,相機授法
學生認可了檢驗的重要性,還要有檢驗方法的支撐,這樣才能助推檢驗的有效實行。因此,教師要結合實例,相機引導學生掌握常用的檢驗方法。常用的檢驗方法有:
1. 一步一回法:做計算,要做到完成一步,就回頭看一下原數字、原符號有沒有抄錯,估一下計算的結果,這是一種邊做邊檢驗的方法,有利于及時發現差錯,是被學生們比較認可的一種檢驗方法。筆者常借用學生的錯例來點化學生,比如,遞等式計算:
660-600÷15×4987-23×(42-30)
=600-40×4=987-23×8
來源于學生考試中活生生的錯例,原數660抄到下行成了600、42-30=8,只要是再回頭看一下,660怎么成600了;估一下,30+8不等于42呀。這樣的錯誤,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讓學生體驗其錯誤皆因沒有回頭看造成的,喚醒學生親近一步一回頭檢驗法。
2. 重讀題目法:檢驗時不僅檢驗列式,也要檢驗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有沒有看錯,重新讀讀題目。為什么還要重讀題目呢?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做錯題,并不是不會,而是題目沒有讀清楚,條件沒有看清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學生的錯例,讓學生重讀題目,自悟其錯,感受重讀題目的重要性。
3. 經驗判斷法: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對解題結果做出判斷的方法,如果求得的結果與實際不相符,說明解法有誤。比如,求得結果是1.5人,聯系實際經驗就可以判斷1.5人肯定是錯的,因為人數是不可能半個的。
4. 估算預測法:結合題目條件,預先估計一下正確結果的可能取值范圍,如果計算結果不在此范圍內,那說明解題有誤。比如,完成一份稿件,甲單獨做需要1/2小時完成,乙單獨做需要1/3小時完成,如果兩人合作完成這份稿件需要多少小時?受工程問題解題模式的影響,列式解得:1÷(1/2+1/3)=6/5(小時)。結果是6/5,運用估算預測法,很明顯就可以判斷結果6/5小時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兩人合作的時間肯定比甲或乙獨做的時間少,可是6/5大于1/2,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列式肯定是錯誤的。
5. 結果代入法:這是一種常見的檢驗法,把解題的結果當作已知數,代入原題,然后按照題意一步一步地逆回推算,看結果是否和相應的已知條件相同,如果相同,說明結果正確。如,小天看一本240頁的小說,前5天,平均每天看30頁,剩下的要2天看完,平均每天應看多少頁?列式解得:(240-30×5)÷2=45(頁)。把結果45代入原式進行檢驗,45×2+30×5=240(頁),算得的結果與已知條件240相符,說明答案是正確的。
6. 另解對比法:有的解決問題解法多樣,換一個角度分析,列出不同的解法,看結果會不會一樣,如果相同,說明原來的解法是正確的。如,小夏看一本500頁的故事書,4天看了全書的1/5,照這樣計算,看完全書還要多少天?常規的解法是:500÷(500×1/5÷4)=20(天)。因這是一道多解題,引導學生從另解他法進行檢驗。根據“4天看了全書的1/5”,把全書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5份,4天看了其中的1份,那么看完全書就要4÷1/5=20(天),與常規的解法結果相同,說明原解法是正確的。
總之,讓檢驗成為學生解題的良好習慣,從解題的角度講,是確保解題結果正確的一環;從發展的角度講,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有效載體,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做事、做人的習慣。但同其他學習習慣相比,常被老師們所忽視,甚至遺忘。因此,老調重彈,旨在喚醒同行們對檢驗教學的重視,圍繞以上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養成檢驗的好習慣,利在當下,功在學生。
作者簡介:林萍,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前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