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三年級下《從問題分析和解決策略》時,教師很容易將其教授為練習課,而學生也認為書中例題并不陌生,從而沒有真正體會到從問題出發解決問題這一策略的價值。尤其是當題目中所有條件都未知,學生從一堆相似條件選擇時更是問題多多,這就不禁讓筆者追溯本節課的新授部分去反思。
關鍵詞:順學而導;以學定教;自然得法
教學片段一:
(教學例題)1. 導入:小明和爸爸打算去運動服飾商店購物。我們來看看這個商店里有些什么。(出示條件)
生:黃運動服130元。粉運動服148元……師:誰能按照商品種類,每類幾種,每種商品的價格各是多少?有順序地說一說。
2. 提問:如果小明和爸爸一共帶了300元,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生1:要想剩的多,就得買便宜的。追問:怎樣做才能使剩下的錢盡可能多?師:你能根據問題說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嗎?生:首先要求出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要多少錢,再用帶來的300元減去花的錢。師:你能先說出這題的數量關系式嗎?(生回答不出)誰來幫他說一說。(沒有孩子舉手)師:也就是要想求剩下的錢,得用?生:先求出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要多少錢,再用300元減去。師:恩,剩下的錢=帶來的錢-用去的錢(板書),帶來的錢告訴我們沒有?用去的錢呢?所以我們得先算?怎么算用去的錢?
教學反思:
例題的教學可以用“尷尬”來形容,教師不停地問數量關系式,孩子不停地重復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雙方頗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氣勢。最后讓孩子說完整的分析過程,孩子要么干脆不舉手了,要么回答時還是重復著計算的步驟。雖然例題孩子們都會寫,而且正確率很高,但是課上的索然無味不說,孩子還總在用學過的方法解決問題呢?尤其學生在做作業時,當題目只出示問題,出現多項干擾選項選擇條件時,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紅”。這就不禁讓筆者反思整堂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經歷由條件出發,確立數量關系式,再選擇相關條件來計算的過程,從一開始學生連數量關系式都沒搞明白。這就不是去解決問題了,而是去“制造問題”了。于是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如下整改。
教學片斷二:
1. (引入)師:你能根據問題分別說出數量關系嗎?
(1)松樹和柏樹一共多少棵?(2)松樹比柏樹多多少棵?(3)剩下多少元?
(沒什么孩子舉手)師:那就說說你看到第一個問題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吧。生:要知道松樹的棵數和柏樹的棵數。師:然后怎么算?生:把他們加起來。師:(ppt出示松樹的棵數+柏樹的棵數=松樹和柏樹一共的棵數)像這樣表示題目中幾個數量之間的等量關系的就叫數量關系式,咱們一起來讀一讀。所以解決問題,需要哪個條件?師:第二道誰來?最后一道呢?
小結揭題:根據要求的問題,可以找到相應的數量關系式,按照數量關系式就能知道解決問題需要哪兩個條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從問題想起解決問題的策略。
2. (教學例題)師:小明和爸爸帶300元去逛商場,我們來看看商店里有什么?
出示問題: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師:(1)怎樣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2)你能根據問題說出數量關系式,確定先算什么嗎?生:先算出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的錢,再用帶來的300元減去它。生:要想算剩下的錢數,得用帶來的錢減去用去的錢,帶來的錢不知道要先算。師(補充完整數量關系式):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數量關系式。誰能完整地說說怎樣解決這題?
【回顧】這題我們先算?為什么先算?
3. 出示第二個問題:帶100元買三頂帽子,最少剩下多少元?
生:我是想到要想求剩下的錢,得用100減去3頂帽子的錢,而3頂帽子的錢不知道,所以要先算。師:3頂帽子的錢也就是用去的錢數,100元就是?(帶來的錢數)(補充完整關系式)誰能完整地說說解題過程?
4. 【回顧總結】(ppt依次出示:帶來的錢數- 用去的錢數=剩下的錢數)
師:看看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生:我們可以從問題想起,確定數量關系式,再根據數量關系式確定需要的條件中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生:碰到不知道的,要先算。
教學反思:
1. 一堂課下來,學生甚至說出了總結性的解題方法,而且不再是教師生拉硬拽地讓學生必須說出數量關系式了,雖然一開始孩子仍是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但是本質都是從數量關系式開始想的,與書中介紹的解決問題策略是一致的。通過順式而導地教學,學生更易接受從特殊過渡到一般地解題方法,從怎么做到為什么這么做,這是知識的本質升華。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孩子。”
2. 兒童和成人的認知視角和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成人更多的是以知御行,認知規律側重于先知后行,而兒童則恰恰相反,是先行后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既簡單又困難,簡單的事碰到題目,學生就算沒學習過本節課也能夠去解決,知道怎么做,而困難的在于數量關系式第一次接觸,對于解決問題“為什么這么做”一個理論性的方法,因此以學定教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最需要的就是學生的想法,無論他們說什么,教師順勢而導從而形成理論性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多時候,若是教師一味按照自己的教案走,往往事與愿違,而以學定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反而會事倍功半。《新課標》要求教師“尊重學情,順勢而導”,這不只是空泛的概念,事實證明若能將其行之有效地實施,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將會更為自然及系統。
3. 兒童的認知更多由視覺開始,由具體的事例開始。想讓學生一字不差地說出理論性的話是不切合實際的,可是由圖標和文字入手,讓孩子由感知特例到用自己的話描述更符合兒童的學習方式。這節課收獲了不少驚喜,學生居然說出了與課本相差無幾的總結性方法,這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飛躍,學生的學習不就是從模仿到再創造嗎?
作者簡介:
張陽,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