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閱讀分為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不論哪種文體,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是對所學基礎知識的綜合檢驗,拼音、字詞、語法、修辭等知識點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通過閱讀教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有體系的語言情境中實施教學,使學生能夠系統性的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方法
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滯后的教學觀念必然催生低效的教學行為,并最終導致低質量的教學成果。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中以講為主,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學模式的單一,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索然。在教育改革全面進行的浪潮下,筆者就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做如下論述:
一、 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首先就要從自身教學態度的改變做起,將傳統教學模式中可以鞏固基礎知識的方式方法予以保留,對不利于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果斷的舍棄。在高中語文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按照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分組,以此來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激發學生對高中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章拆分成三個任務:“荷塘”“月色”“作者心境”,各個小組來領取任務,將文中直接描寫景色或者心情的句子記錄下來,比如,文中寫道“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表達了作者初入荷塘時的欣欣然,學生隨著作者的腳步領略夜晚荷塘的美麗景色,皎潔的月亮、泛著月光的荷葉,以及作者隨著景色變換的所思所想帶來的心境的不斷變化。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作者當時的歷史時期,制作包含符合特定年代的視頻、圖片、聲音等展現歷史原貌的幻燈片,通過放映影像,將那個年代的戰火紛飛與幽深靜謐的荷塘月色進行對比,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感受沖擊,體會作者的心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 延展課外閱讀,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不應只局限于課堂,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而這土壤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學,要向更廣大的課外讀物延伸。但是由于高中階段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留給課外閱讀的時間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就更應該具有選擇性,不僅是讀物的選擇和甄別,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能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完成閱讀的積累和對語感的培養。
(一) 精讀。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得知,高中階段的學生適合讀名家散文和簡短精干的短篇小說。合適的讀物具備以下特點,短小且優質,閱讀時間少;言簡意賅,便于學生理解;脈絡清晰,便于學生吸收和模仿。
例如,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最后一片葉子》這篇文章,老畫家為飽受病痛折磨的女畫家在常春藤上畫上最后一片葉子,給女畫家帶來了希望,最后女畫家恢復健康,老畫家卻因為冒雨畫下葉子而死去。教師通過解構這篇小說,引導學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對文中怎樣圍繞葉子進行描寫以及如何將情感融入描寫當中。精讀優秀作品是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重要途徑。
(二) 泛讀。科學合理的泛讀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知識,開闊眼界,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漸便能掌握解構文章,提煉主旨的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能夠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文章書籍。例如,豐富文采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等;豐富寫作風格的《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茨威格小說選》等讓學生通過泛讀擴展知識面,在錘煉閱讀方法的同時積累寫作素材,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又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這樣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形成良性互動。
三、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堂中教材的學習是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知識的基礎,課下的延展閱讀一方面能夠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學生要堅持,一天看、兩天看是沒有效果的,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對于閱讀來說,良好的習慣不只是讀,需要學生手眼并用,只有這樣才是科學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鴻門宴》的學習中,由于是文言文,學生在第一遍閱讀中甚至都不通暢,自然就更加不清楚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這時就需要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備注,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中,“目”字為動詞,意為“看向”“使眼色”等類似的字詞,教師一定要叮囑學生在一旁進行備注,以便能順暢地進行閱讀,完整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始于興趣,精于方法,終于堅持。知識的豐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長年累月一點一滴的積累,相信在教師的不懈努力下,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希望本文能夠給奮戰在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1]郝朝良.培養高中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
[2]文旭.高中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2.
作者簡介:
吳燕慧,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正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