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摘 要:博物館工作發展到今天,“博物館人”的概念在逐漸拓展和延伸,參與進傳播博物館歷史與文化中的人群越來越廣泛,其中志愿者是一個重要的群體。博物館的志愿者是博物館一張鮮活、持續的明信片,他們不僅承擔著博物館的宣傳和教育功能,還慢慢延伸向研究和創新領域。因此,做好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工作,除了要建立一系列的管理規章和制度,也要研究隊伍的激勵機制,這不僅是對志愿者服務的規范,更是為保證隊伍的高效運作和長期服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詞:博物館 志愿者 激勵機制
隨著近些年博物館工作的迅速發展,志愿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型的博物館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已成為博物館工作的一部分。但志愿服務的公益性(無薪酬)以及志愿者與博物館所屬關系上的不確定性,對我們在進行博物館志愿者的管理和建設時提出了很高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好志愿者隊伍的規章制度建設,保障團隊的各項管理到位,也要逐漸完善激勵機制,關注志愿者的內心需求與期望,給予適當的鼓勵,以更好更長久的激發隊伍的優勢和能量。
1 國內外博物館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回顧
國外博物館開展志愿者活動已有百余年歷史,對于博物館志愿服務的相關研究也比較成熟。從內容上看,已經突破了志愿服務制度層面,逐漸向志愿者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角色認同及留任因素等方向研究;關于研究方法,也脫離單一學科,結合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利用多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深度研究。但是在博物館激勵機制這一方面,目前尚無專門論述,Sinclair Goodlad在探討“博物館與志愿者之間互相關系”時有所涉及。
國內雖然志愿者工作起步晚,但是學者們對博物館志愿者工作卻進行了詳細研究。目前國內博物館志愿服務缺乏對志愿工作的深刻認識;在服務、管理和制度建立上均缺乏經驗;尤其是缺失激勵機制。僅見王建華在《中國博物館志愿者培訓和激勵機制的探索》一文中主張從外在(社會與政策支持)和內在(榮譽、自主性、民主化管理及工作環境)兩個方面來建立激勵機制。其研究雖處在初步階段,但對這一問題的提供和發現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2 建立博物館志愿者激勵機制的理論基礎
與激勵機制相關的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弗洛姆的“期望理論”、洛克和休斯等人的“目標設置理論”等。結合不同學科并運用到現代管理中,按照形成時間和研究側重,激勵理論可分為行為主義激勵理論、認知派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三類,它們是研究博物館志愿者激勵問題的基礎。
根據博物館的性質、功能以及志愿服務的特點,激勵志愿者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種:1)文化激勵。大多數的志愿者都是愛好學習,樂于分享,甘心奉獻的,博物館給志愿者們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即滿足了志愿者在情感上對知識和文化的需求,也為提高服務能力打下基礎。2)心智激勵。這是對人的心理與潛能實施的一種激勵,通過有效的手段,如各種專業的培訓,幫助志愿者提高工作技能并傳授文博專業知識,從而真正激發志愿者工作的干勁和積極性。3)授權激勵。這種激勵方法來自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給志愿者足夠的權利,以滿足他們的尊重需求為核位,提高志愿者在隊伍中的參與度。4)榜樣激勵,又叫正激勵。志愿者中樹立榜樣,能夠更好的在隊伍中傳達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
3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激勵機制的建立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是國內博物館界起步較早的一支隊伍,成立十余年來,開展了多項文化活動,累積下一系列激勵團隊發展的工作經驗。
3.1 搭建平臺,助力志愿者實現個人價值
志愿服務最大的特點就是為理想、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博物館志愿者亦是如此。因此,激勵志愿精神,要從多方面著手,為志愿者的發展服務。
1)多層次服務體系滿足志愿者不同需求。河南博物院志愿服務團隊分“講解支隊”、“展覽教育支隊”、“媒體服務支隊”等7個支隊。設立團長、副團長、秘書長、班組長等管理組織,成立志愿者之家,形成了以服務團隊為龍頭,服務支隊、志愿者小組為分支機構的多層次服務體系。
2)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明確志愿者服務目標。培訓制度讓志愿者在學習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季度見面會制度使志愿者與志愿者之間、志愿者與組織之間聯系加強,增進團隊凝聚力;志愿者檔案制度包括個人檔案、團隊檔案,用以調動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志愿者表彰制度,利于樹立一批積極奉獻的志愿者典型,激勵大家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
3)義務講解提升個人自信。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在多個大型特展以及院內基本陳列、專題陳列中承擔講解、咨詢、引導服務工作,為公眾講解達十萬批次,編寫講詞幾十萬字。義務講解服務對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普通觀眾,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瑞士、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外賓,極大地提升了志愿者個人自信。
4)愛國主義宣講彰顯志愿精神。組織志愿者成立“中原歷史文化宣講團”,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開展情景劇表演、詩歌朗誦、快板、話劇、歌舞等多種表演形式,深入大中小學、部隊和社區等百余個單位開展主題宣講活動,解讀中原歷史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彰顯志愿精神。
3.2 細分服務需求,激發志愿服務潛力
根據個人特點、服務需求分配崗位,讓每個志愿者找到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針對兒童志愿者成立“國寶講解小明星”支隊;針對大學生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學校團委組織,博物館提供培訓和崗位的方式進行合作;針對新媒體愛好者,成立新媒體支隊,志愿者不必到河南博物院,通過做網絡線上活動就能完成服務。
3.3具體激勵措施,將真誠關懷落到實處
1)專項配置保障志愿者服務。每年配置專項資金使用方案,保障志愿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設立志愿者之家,配置電腦、電話、閱覽角、榮譽陳列柜、志愿服務衣服和標識等,使志愿者在服務的同時感受到家的溫暖;設置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志愿者的聯系、登記、協調等工作;為志愿者館內服務期間購買商業保險。
2)志愿者權利寫進《團隊章程》。志愿者享有教育和培訓權,幫助他們提高個人業務水平和文化素養。如本院開設了北大講堂、鄭大講堂,邀請知名文博專家,為職工和志愿者教授專業知識。另外,文博講壇、中原文化講壇,舉辦新展時做的專家專題講座等,都為志愿者提供學習的機會。
3)表彰制度為個人進步、團隊凝聚提供動力。表彰優秀志愿者、優秀服務小組,倡導良好的團隊風氣,引導志愿者追求志愿生活中的美好。
4)志愿服務由邊緣向中心拓展,深度融入博物館。志愿者服務由教育宣傳向陳列展覽以及庫房延伸。如參與編寫展覽大綱;進入庫房參與文物信息錄入等。另外,選舉志愿者團隊的一名骨干成為河南博物院首屆理事會理事,志愿者開始成為博物館的管理者。
總之,志愿者激勵機制的建立,需要在具體的實踐和工作中獲得,更需要基于理論基礎的指導才能更好的完善。本文僅借以實際工作經驗為出發點,期望以后有更多的理論研究作為前進的指導。
參考文獻
[1]Sinclair Goodlad. Museum Volunteers: Good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Vplunteers[M]. Routledge Chapman Hall, 1998.
[2]王建華.中國博物館志愿者培訓和激勵機制的探索[J].博物館研究,2012(1).
[3]王杉杉. 中國國家博物館志愿者激勵方式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生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