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
摘 要:通過CNKI數據庫搜集圖書館微信研究的相關論文的題錄數據,利用UCINET構建關鍵詞共現矩陣,并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圖書館微信的研究現狀。圖書館微信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以及圖書館對作為自媒體提供微服務的微信和微博的比較研究。近兩年對圖書館微信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務、移動服務、移動信息服務、圖書館服務、微服務、移動圖書館、微媒體、微博與自媒體等八個主題。
關鍵詞:微信;圖書館;共詞分析;共詞網絡;UCINET
1 引言
1.1 圖書館微信概述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 年11 月推出的一款即時通訊軟件。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微信公眾賬號不但已經成為各種組織機構和自媒體進行信息發布、宣傳推廣和用戶服務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成為用戶進行移動閱讀的重要入口[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影響力評價體系研究]。根據騰訊發布的《2017微信數據報告》,2017年9月,微信日登錄用戶9.02億,較2016年增長17%,微信公眾號活躍賬戶350萬,月活躍粉絲數7.97億[1]。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教輔機構為方便進行服務,也紛紛開始建設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是指依托于傳統高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或移動圖書館平臺,旨在提供圖書館新聞信息、圖書館查詢服務,并與用戶進行互動交流的微信平臺。
在圖書館學術界,學者對微信的研究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極大地推動的微信在圖書館的應用與發展。有探討圖書館如何開展微信服務的,有討論圖書館如何構建微信公眾平臺的,有對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建設進行評價的,還有研究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粉絲的等。
迄今,微信已然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微信服務也成為了圖書館必不可少的移動微服務,圖書館對微信的研究也成為了一大主題。
鑒于此,本文擬采用共詞網絡分析法探析圖書館界對微信研究的現狀以及特點,以期為圖書館的研究者、決策者提供參考。
1.2共詞網絡分析法
共詞網絡源于共詞分析法和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是由節點之間的某種關系連接而成的網絡,共詞網絡是由關鍵詞的共現關系而構筑的一種社會網絡。其節點是關鍵詞,其連接關系是關鍵詞節點在同一文章中共同出現。共詞網絡為知識增長規律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理論透視視角,使我們可以在低階的和微觀的知識單元層面觀察科學知識網絡形成與演化過程。[2]
關鍵詞的本質代表著某個主題的概念特征,關鍵詞共現網絡在本質上是基于概念和知識的網絡,各個不同的概念通過網絡傳遞、共享、衍化知識。因此,共詞網絡能體現知識的流動和利用情況。關鍵詞是共詞網絡的節點,一個學科主題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能夠代表其主題含義的大量關鍵詞或主題詞,這些關鍵詞經常一起伴隨出現,即共現。這些關鍵詞不僅在語義上存在顯性的聯系,它們在特定的學科主題中也具有各自的作用和影響力。如某一學科主題的核心關鍵詞與邊緣關鍵詞,如能代表一個學科的關鍵詞,又如能代表一個學科方向的關鍵詞,又如關鍵詞間的從屬地位等。不同的關鍵詞共同出現在同一篇學術論文中,說明這些關鍵詞連接在一起或者共同表達了某一主題,或者與某一主題產生了及其強烈的聯系。而且這些聯系絕不僅限于語義上的聯系,也包括關鍵詞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等聯系。學術論文中出現的關鍵詞間通過語義被顯性聯系起來,而從大量的語義關系中衍生出來的隱性關系則可以通過共詞網絡來揭示。
2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文獻資料來源數據庫,在知網的高級檢索中,以“微信”為檢索主題詞,檢索2016年和2017年共兩年的核心期刊論文,在文獻分類目錄中選擇“圖書館學、圖書館事業”,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共檢索到337篇文章,剔除不相關的文章后,共得到207篇與微信相關的研究論文。
2.2 分析方法
將選中的文獻統一以NoteFirst格式導出為文本文件的題錄數據,輸入到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2)中,統計關鍵詞詞頻,并構建關鍵詞共現矩陣;將關鍵詞共現矩陣導入UCINET6中,生成關鍵詞共詞網絡文件。本研究以UCINET6作為工具構建關鍵詞共現網絡,以NetDraw繪制圖書館微信的關鍵詞網絡,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探析圖書館微信的研究現狀以及研究熱點,探索圖書館微信主流的研究方向。
3 研究主要發現
3.1 關鍵詞網絡
經Bicomb2統計關鍵詞詞頻,詞頻最高的關鍵詞有微信(70)、高校圖書館(66)、微信公眾平臺(54)、圖書館(37)等。可見,圖書館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以高校圖書館對微信的研究最為活躍。
本文選取頻次大于等于3的前31個高頻關鍵詞,通過2.2所介紹的方法步驟,構建關鍵詞共現矩陣,并利用NetDraw繪制關鍵詞網絡,如圖1所示。
由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可以發現,微信公眾平臺是圖書館微信研究的核心,與其鄰接的關鍵詞主要有讀者服務、微服務、圖書館、信息服務、閱讀推廣、移動圖書館、自媒體等,微信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微媒體工具,圖書館主要研究利用其媒介功能,以提升圖書館的信息傳播能力和服務能力。因此,對微信的研究,主要還是體現在服務和媒介兩個方面。
3.2 主要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研究主題概念以及知識的概括性代表,從關鍵詞以及關鍵詞間的聯系,可以發現當前研究主題的概況,該研究主題主要致力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哪些概念和知識。
共詞網絡的中心性指標,能體現關鍵詞在該主題研究中表現出的重要性,能體現出概念間的共享和交流情況等。在共詞網絡中,接近度可以反映某個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的在概念交流和共享上的活躍程度,用接近度來衡量關鍵詞在學科領域中的活躍程度,能反映當前的研究焦點和熱點。
從共詞網絡的節點關鍵詞接近度來看,微信、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微信公眾平臺等關鍵詞最為活躍,并形成了各自的知識概念的交流中心。這些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頻繁共現,這幾個主題應該就是圖書館微信研究的核心,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導的微信服務是圖書館討論的熱點話題。
從共詞網絡的節點關鍵詞中介度來看,微信、微信公眾平臺和高圖書館具有最高的中介度,說明這三個主題掌控著圖書館微信這個領域主題的知識流動和概念擴散。對圖書館微信的大部分研究,均是通過高校圖書館和微信公眾平臺這兩個主題展開的。值得關注的是,節點度數排名第25位的“數字閱讀”(點度數為13),其中介度卻排到了第8位。中介度高的關鍵詞具有控制、促進概念擴散和知識流動的作用。這說明“數字閱讀”已經引起了圖書館界的關注,與微信具有極強的內在聯系。雖然“數字閱讀”的活躍度較低,但其代表的知識概念,對微信向其他知識概念交流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觀察“數字閱讀”在共詞網絡中的位置,可以預見,數字閱讀將會是微信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如微閱讀、微出版等研究方向。
3.3 圖書館微信的研究方向與熱點主題
從共詞網絡中劃分凝聚子群,可以揭示關鍵詞網絡中的知識、概念的交流和共享情況,也可以發現比較穩固的概念關系群落,能夠以此來揭示學科主題的特征和熱點方向等。
派系是最少包含三個成員的最大完備子圖,派系成員之間是兩兩相連的,其成員之間具有互惠關系[3]。從派系的概念和成員關系來看,共詞網絡中的派系能體現關鍵詞間的概念聯系,一個派系的所有關鍵詞是比較固定或常用的搭配方式,關鍵詞的這種搭配方式,其實就是某個主題的常見概念群,也即時研究的熱點主題。
對圖書館微信的共詞網絡進行派系劃分,可以找出互惠性的關鍵詞類團。經過多次參數調整,在圖書館微信的共詞網絡中,發現了9個具有5個關鍵詞的派系:
1)微信 高校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 信息服務 移動服務;2)微信 高校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 移動服務 移動圖書館;3)微信 高校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 微服務 自媒體;4)微信 高校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 移動圖書館 移動信息服務;5)微信 公共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 信息服務 移動服務;6)微信 公共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 微服務 自媒體;7)微信 公共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圖書館服務 移動信息服務;8)微信 高校圖書館 微博 微服務 自媒體;9)微信 公共圖書館 微博 微服務 自媒體。
從這九個派系可以發現圖書館微信研究具有如下特征: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是圖書館微信的研究主體,基本上所有與微信相關的主題都圍繞著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展開,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是兩類圖書館研究基本內容,而且兩類圖書館對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內容也基本相同,涉及的常見主題有:信息服務、移動服務、移動圖書館、微服務、微媒體、移動信息服務、圖書館服務、微博和自媒體等。圖書館微信研究主要有三大方向,即:高校圖書館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4-5];公共圖書館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6-7];以及圖書館對作為自媒體提供微服務的微信和微博的比較研究[8]。
一般地,九個派系可以引申出圖書館微信研究的九個熱點。即:高校圖書館對微信在信息服務和移動服務方面的研究;高校圖書館對微信在移動服務和移動圖書館方面的研究;高校圖書館對微信在微服務和自媒體方面的研究;高校圖書館對微信在移動圖書館和移動信息服務方面的研究;高校圖書館對微信與微博在微服務和自媒體方面的研究;公共圖書館對微信在信息服務和移動服務方面的研究;公共圖書館對微信在微服務和自媒體方面的研究;公共圖書館對微信在圖書館服務和移動信息服務方面的研究;公共圖書館對微信與微博在微服務和自媒體方面的研究。
4 結論
通過研究圖書館微信關鍵詞的共詞網絡,綜合相關研究論文分析。筆者發現:微信、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圖書館等關鍵詞在該主題中表現得最為活躍,并形成了各自的知識概念的交流中心和概念群落;圖書館微信研究主要存在三個大的研究方向,即: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以及圖書館對作為自媒體提供微服務的微信和微博的比較研究。近兩年對圖書館微信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務、移動服務、移動信息服務、圖書館服務、微服務、移動圖書館、微媒體、微博與自媒體等八個主題上,這八個主題是圖書館微信三個研究方向的熱點。
參考文獻
[1] 2017微信數據報告[EB/OL], [2018-04-06] http://www.sohu.com/a/203437993_667510.
[2]王曉光. 科學知識網絡的形成與演化(Ⅰ):共詞網絡方法的提出[J]. 情報學報, 2009, 28(4):599-605.
[3]沃瑟曼, 陳禹. 社會網絡分析: 方法與應用[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4]曹鵬. 基于高校圖書館微信用戶接受行為模型構建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7(10):102-106.
[5]郭順利, 張向先, 相甍甍. 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用戶流失行為模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 2017(2):57-66.
[6]甘春梅, 鄭姣姣. 我國公共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現狀研究[J]. 現代情報, 2016, 36(1):74-78.
[7]李佳蓉. 移動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微信平臺服務研究[J]. 編輯學刊, 2017(2):113-116.
[8]史江蓉. 自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構建[J]. 圖書館論壇, 2016, 36(8):133-136.
作者簡介
林 龍,男,(1980-),圖書情報碩士,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 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