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處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的初級階段,產學研合作機制(協同創新)按主體作用劃分為四種模式,本文分析這四種模式,認為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模式,有利于充分調動合作各方的參與積極性,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平臺,共享資源,在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產學研創新的同時,推動地方企業和地方經濟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由以應用技術大學類型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簡稱應用技術大學)等單位發起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民辦本科院校、獨立學院、職業教育園區加入其中,聯盟將圍繞建設應用技術大學類型高等學校的目標,組織聯盟成員單位推進教育改革創新,促進聯盟成員的轉型發展、合作交流、學術研究,推動建立產教融合和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地方高等學校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3個創新主體在政府、科技中介機構及金融機構等相關利益主體的引導和支持下,以優勢集成、資源共享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前提,以深度參與、分工協作、聯合攻關、平臺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為準則,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與創新要素,齊心協力進行科研開發、人才培養、生產營銷等活動。[1]
1 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現狀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一般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伴隨著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縱向深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通過合并升本、轉制升本、民辦升本和獨立建本等多種方式大規模向地市級城市布點建立起來的本科層次高校。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重點大學和高職高專之間,屬于省市共建的學校。地方本科院校升本時間不長,在產學研創新方面起步也較晚。可以說是正處在產學研創新的初級階段,
1.1在科研開發方面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以教學為主,科研為輔,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學校在科技政策和體制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比如,學校的政策和體制的制定不是以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為基礎來制定的,不能較大程度的調動學校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的政策推進力度不夠,大量的科技成果還是停留在研究報告、論文或者專利等書面形式上,應用的實際社會經濟文化生產活動中的不多。
1.2 在人才培養方面
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人才培養上模式還是比較簡單,一般采取實習基地和實訓基地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缺少更有針對性和更持續性的培養手段。
1.3 在生產營銷方面
地方本科學校在生產營銷方面存在的問題是,部分科技成果在能在校內得到轉化,但轉化程度低,很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能正在應用到生產營銷階段的不多。
2 產學研合作的模式
產學研的合作模式有許多種,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不同的類型。從合作方式的角度來分,產學研合作的組織模式可以分為技術轉讓、委托研究、聯合攻關、內部一體化、共建科研基地、組建研發實體、人才聯合培養與人才交流、產業技術聯盟等多種模式;從產學研合作的形態角度來分,產學研合作的組織模式可以分為點對點模式、點對鏈模式以及網絡模式;從產學研參與主體的地位角度來分,產學研合作的組織模式可以分為企業主導型、大學或科研院所主導型以及政府主導型。[2]
采用一種或幾種合作方式或者合作形態,在具體的產學研合作實踐工作中根據變化可以調整和改變。然而,根據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現狀和特點為參與主體確定合適的地位,這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建設應用型技術大學轉變的關鍵。
目前, 我國產學研合作機制按主體作用劃分,主要有四種模式:(1)學校主導型科技產業模式, 即高校及其科研機構憑借自己的信息、人才、學科、技術和社會資源優勢開辦經濟實體, 創辦高科技產業; (2)企業主導型合作模式, 即企業為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滿足市場需求, 以委托高校或研究機構開發或共同開發等形式, 尋求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支持、技術服務、技術咨詢, 開發新產品、改進工藝、提高管理水平等, 提高企業的效益;(3)政府主導型合作模式, 即政府為了提升國家與區域的科技經濟質量、水平和效益, 就某個項目、課題、目標組成長期或短期聯合體, 將與企業和高校合作的重要項目納入國家或地方的發展規劃, 有重點地發展若干科技區域, 制定一系列關于經費、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營造優化的環境, 吸引研究機構和其他合作方以項目的形式取得發展;(4)共同主導型合作模式, 即產學研各方采取多種形式、方法, 促進企業、研究機構、大學的合作, 建立密切而穩定的長期關系。[3]
3 適應地方本科院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1)學校主導型科技產業模式,老牌本科院校或者重點本科院校科研開發能力雄厚,選擇學校主導型科技產業模式,是完全可以憑借著自己的信息、人才、學科、技術和社會資源優勢開辦經濟實體, 創辦高科技產業。而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重點大學和高職高專之間,屬于省市共建的學校。本類院校升本時間不長,相對于老牌本科院校來說,在人才、學科、技術和社會資源等各方面,都無法同老牌本科院校和重點本科院校相比,所以不適合采用這種模式。
2)企業主導型合作模式中,企業的主動性不足,無法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在企業的技術開發和經營活動中,企業的終極目的是追求經濟效益。所以企業需要的是對生產技術中碰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對于長期的技術合作乃至主動聯合高校和政府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的主動性不足。
3)共同主導型合作模式要求高校、企業、政府等幾個主體共同主導產學研合作創新。這種模式看似把每個主體的作用都突出了,然而由于缺乏一個主體領導者,很有可能會讓處于初期合作的產學研創新處于一個無人負責、各自單打獨干的局面。
4)政府主導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優勢
(1)政府主導型保證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需要的良好政策支撐。地方政府是地方各項經濟社科文化發展政策方針的制定者,決定了高校和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具有天然的主導優勢。地方政府可以從地方高校、地方企業、本地的科研機構等所有能參與到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的主體的角度制定一系列政策,給各方產學研協作提供政策支持。
(2)政府建立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各方合作的橋梁。地方政府天然具有聯系各方的優勢。地方政府作為本地的各項社會經濟文化的組織者,有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各類管理服務部門和機構,也有對企業的各類管理服務部門和機構,可以作為聯系各方進行產學研活動的橋梁。集成合作各方優勢,促進資源共享,搭建各方合作平臺,促使合作各方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創新要素,進行科研開發、人才培養、生產營銷等一系列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活動。
參考文獻
[1]王章豹,韓依洲,洪天求.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及其優劣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4-29
[2]徐莉,楊晨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J],科技廣場,2012(11)210-214
[3]祖廷勛,羅光宏,王丹霞,陳天仁.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制度經濟學研究[J],社科縱橫,2006(21)144-145
作者簡介
俞媛媛(1982-),女,漢族,浙江龍游縣人,西南大學畢業,文學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