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殖民主義理論是后現代理論家們在對文學文本進行剖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涉及文化批評和政治批評的理論體系。本文將以古巴裔美國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婭的代表作-《夢系古巴》為文本,運用后殖民主義的身份構建理論來分析小說中三代女性的身份構建方式以及身份構建結果。本文將這套理論切實運用到文學文本分析的實踐中,從而體現出理論的真正價值。另外,本文也通過小說中每個個體的身份構建結果來說明“后殖民”不是標簽,不可隨意在文學藝術批評中到處張貼。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身份構建;《夢系古巴》
1 《夢系古巴》小說概述
《夢系古巴》(Dreaming in Cuban, 1992) 是古巴裔美國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婭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該作品以20世紀初至80年代古巴和美國歷史以及美古兩國關系為寫作背景,通過講述一個普通古巴家庭三代人因政治與文化信仰分歧而導致家庭四分五裂、離散流亡的創傷經歷,反映了散居美國的古巴移民及其后裔的生活。本文將從身份認同、構建的角度出發,運用理論來分析小說中三代女性的生活經歷及其各自的身份構建方式。
2 《夢系古巴》中女性的身份構建
身份認同危機幾乎是所有移民群體都必須面臨的問題。小說《夢系古巴》以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為社會歷史背景,這場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古巴社會的歷史進程。1959年古巴革命軍推翻了親美殖民政府的統治,結束了美國對古巴長期的半殖民統治,隨后革命的社會主義轉向使得古巴成為了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的一員,同時成為了蘇聯在美洲對抗美國的前沿陣地。古巴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陷入了蘇美對峙的冷戰模式之中,非此即彼的冷戰思維開始瓦解原本受多元文化影響的古巴社會,因而原有身份喪失、民族對立分裂、家庭分離等文化創傷在所難免。小說的三代主要女性人物代表分別是作為古巴精神象征的西麗婭、其長女魯迪斯以及外孫女皮拉爾。皮諾一家作為古巴歷史的縮影,每個人物都在想象與現實中尋求理解各自的身份,他們都在努力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在古巴之外的文化中以及異族文化與古巴文化的交集中尋找生存的空間。
第一代女性西麗婭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作為小說中心人物的西麗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為古巴的化身。由于父母離異, 年僅四歲的西麗婭被送到哈瓦那的親戚家里, 與親生母親分別意味著自我記憶的斷裂與身份的缺失。在其悲慘的經歷下,西麗婭也曾在歷史和命運面前積極抗爭,在努力尋求重建自我身份。她的敘述聲音主要出現在她寫給自己西班牙情人-蓋斯塔沃的書信中,當她被情人拋棄后的二十五年里,每月給他寫一封信,而這些未寄出的信賦予西麗婭敘述聲音,而她運用西班牙文化的聲音進行敘述,試圖通過殖民者的話語構建自己的身份。這恰好體現了后殖民理論中殖民文化與被殖民文化的相互雜糅。然而在殖民歷史下,殖民文化與被殖民文化之間的強弱之分以及二者之間存在的嚴重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西麗婭的身份構建。
其次是小說中的第二代女性魯迪斯的身份構建。魯迪斯是西麗婭與喬治的長女,她出生后不久,母親西麗婭就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因此童年時母愛的缺失造就了魯迪斯對母親愛恨交織的情感。另外,其父親喬治對于大女兒魯迪斯的愛具有明顯的政治結盟傾向,因此魯迪斯的思想深受父親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傾向的影響,成為了虔誠的基督徒和親美政府的支持者,與母親西麗婭的無神論和革命理想都處于完全對立的狀態。這種畸形的父愛剝奪了魯迪斯獲得完整的父母愛的權利,迫使她形成較為單一的價值觀和不完整的家庭身份認同,她對于自我和外界的認識和評價過早地被偏見侵蝕。魯迪斯后來移居到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 在這里通過經營自己的面包店由此獲得經濟獨立。魯迪斯自視自己為美國“模范少數族裔”代表,她試圖通過“閹割”自己原有的古巴文化身份來愈合心理創傷。因此從上述分析來看,魯迪斯通過刻意忽視自己本民族文化和效仿異族文化來構建自己的身份,也就是對殖民話語進行模擬。然而,魯迪斯與古巴文化無法割舍的聯系注定了她無法完全融入異國主流文化中,也無法在異族文化中獲得完整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
最后,小說最重要的敘述者、最核心的靈魂人物、也是第三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 西麗婭的外孫女皮拉爾。作為古巴的第二代移民,皮拉爾兩歲便被帶離古巴,生在古巴,長在美國,因此她從各個方面都體現了美國文化與古巴文化的沖突與結合。母親魯迪斯試圖通過灌輸美國主流文化將她塑造成一個美國人,然而與外祖母共同生活的記憶讓皮拉爾對外祖母代表的古巴一直存在想象中的依存關系,這種對外祖母的心理依戀使她一直夢想著“回到古巴”。皮拉爾與外祖母親密的關系讓魯迪斯心存芥蒂,魯迪斯想盡一切辦法切斷女兒與西麗婭的精神聯系,她企圖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皮拉爾從而實現對女兒的精神占有和控制,這使得皮拉爾無法形成正常的身份認同。對美國主流文化的抗拒,以及現實古巴與想象中古巴的差異將皮拉爾推向了雙重邊緣化的境地:她既不屬于美國也不屬于現實中的古巴。
然而,正是這種介于雙重文化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身份和經歷使得她擁有了不同于母親魯迪斯和外祖母西麗婭的雙重視角。皮拉爾在反抗母親精神控制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為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這種獨立的自我意識使她避免了極左或極右的意識形態的控制,贏得了較為自由的身份形成空間。成年后對美國文化和古巴社會現實的批判性認識使得皮拉爾將自我身份界定為“古巴裔美國人”。皮拉爾逐漸從作為美國人或古巴人非此即彼的身份選擇困境中解脫出來。從上述分析嚴格來看,皮拉爾可以說是小說中唯一成功獲得完整自我身份認同和構建的角色。作為文化雜糅身份的皮拉爾,她之所以能成功定位自己的身份主要在于她正確的看待了“我者”與“他者”的辯證關系。她并沒有全盤否定作為“他者”的個性身份特征,同時拒絕極端排他性,可以辯證的看待美國文化與古巴文化的優劣所在。
總之,通過對《夢系古巴》小說三代典型女性代表的身份構建進行分析之后,我們不難看出每個人物都在構建自我身份。盡管,小說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性看似并沒有成功構建自己的身份,但這并不否定被殖民文化的個性特征,更不能證明民族文化與異族文化是互不相容的存在。身份構建的失敗只能說明人物的“古巴身份”與歷史相連,不盡相同,會受到各種各樣主觀客觀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比如每個個體的經歷遭遇、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種族差異等等。換句話來說,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承認其具體條件下的實用性或者片面地強調抽象的普遍性,那么必然在其對立面的條件下顯示出謬誤。
目前“后殖民主義理論”這種存在各種可能性和對抗意識的批評范式即是如此,它在一定條件下的有效性, 并不能在另一條件下具有同樣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過選取后殖民主義理論的一個角度--即身份構建切實運用到文本分析中,試圖證明每個理論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切勿盲目或片面理解其表面的普遍性去套用,反而失去了理論存在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Garcia, Cristina. Dreaming in Cuban [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1.
[2] 陳廣滿,申富英.《夢系古巴》中的文化創傷與文化和解[J].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14(2):79-84.
作者簡介
陳天慧(1994-),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英語專業碩士在讀生,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美國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