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靈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任重而道遠,筆者立足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存續情況和慶元“中國廊橋之鄉”優勢,整合資源,因勢利導,彰顯特色,探索具有慶元區域特色、行之有效、社會效應良好、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措施。
1 廊橋與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1.1 浙閩木拱廊橋概況
中國橋梁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精堪的橋梁工藝,木拱廊橋就是其中的一種。木拱橋被譽為“在世界橋梁史中絕無僅有的”的品類,是我國古代橋梁歷史研究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慶元素有“古廊橋天然博物館”和“中國廊橋之鄉”的美譽,慶元縣現存有88座(木拱14座、石拱35座、平梁39座),宋、元、明、清各朝各代建造的廊橋都有,以其時間跨度長、數量多、價值高而著稱。慶元有全國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如龍橋,有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蘭溪橋,有全國現存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黃水長橋,有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橋雙門橋、甫田橋。
如今,木拱橋在浙閩區域內仍部分具有交通、避雨等實用功能,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雖然弱化了現代車輛通行的需求,但其作為“場所精神”的公共空間(“風水橋”和“景觀橋”)的功能日漸突出。在一些重要節日或祭日,廊橋仍舊是人們進行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動的地點。在當地人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對于年齡較長的人們來說,廊橋仍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1.2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慶元先民在建廊橋、用廊橋、護廊橋的過程中,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木拱橋文化,如建橋習俗、祭祀、走橋,橋田、橋山等,這些都是廊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全面了解木拱橋歷史文化以及農耕時期鄉村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載體。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自宋代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木結構橋梁營造的主要技術,并被當地民眾視為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傳承至今。
木拱橋整個拱架不用一釘一鉚,橋中間也不用橋柱支撐,木構件之間完全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把相同規格的桿件別壓穿插,上面的一條縱梁壓在橫梁上,下面的兩條縱梁夾牢橫梁,如此“縱橫”編織在一起,橋梁固若金湯,承重奇強,越壓越牢。廊屋的重量正好壓制了拱橋結構特有的反彈力,非但不會增加橋的負擔,反而平添穩妥。
現今文化遺傳保護并不是進行簡單的、孤立的保護,而是要進行全面、系統、活態的保護,才能真正實現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技術價值。如果,把廊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工作做好,那么,廊橋出現損壞,可以進行修繕;廊橋發生倒塌,可以進行重建,廊橋“非遺”保護是廊橋本體保護的延伸,同時為廊橋本體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2009 年9 月30 日,“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批準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志著中國木拱橋技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已經得到了世界教科文組織的承認?!?】
1.3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社會及文化意義
1)民俗文化價值。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當地社區、群體及其個人和家族視為其文化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由這一技藝建造而成的木拱橋既承擔交通功能,同時還是往來旅人歇腳過夜、躲避風雨的驛站,并發展成為當地社區居民交流信息、聚會娛樂、民俗活動的場所。木拱橋在社區自然、人文環境中成為典型的具有“場所精神”的公共空間。
2)建筑工藝價值。木拱橋營造技藝具備傳統木建筑技藝、木橋梁建造技藝、民間技藝承傳、技藝社會屬性與文化認同等標志性特征。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核心體系,表現在歷代的技藝承傳者在不同的環境下,在與自然的不斷互動中創造出木拱橋建筑藝術與建筑理念,并總結形成較為科學而實用的建筑工藝流程。
2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的主要困境
2.1 建造木拱橋的功能需求減少
隨著社會發展和新技術的運用,現代橋梁建筑技術與多樣化的材料應用,已嚴重擠壓該技藝的生存空間。目前,木拱橋雖然仍存在于閩浙兩省部分區域,相應的營造技藝也還得以延續和應用,但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所導致的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的急劇消失,是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
2.2 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由于需求減少,該技藝賴以生存的建造業務萎縮,主墨木匠這一職業正逐漸失去對后繼從業者的吸引力。過去建造木拱橋是技藝傳承人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如今隨著新橋建造數量的減少,他們或以傳統木工技術為生或兼職其他職業。項目傳承工作主要是建立傳習單位,組建大師工作室,開展傳習活動,給予代表性傳承人經濟、生活補助等,資金投入較少,成果不理想。目前,從事木拱橋建設的木匠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現了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的局面。
3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的措施與探索
3.1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資料搶救性保護
1)傳統營造技藝資料搜集。充分利用一切修建廊橋的機會,運用文字以及錄音、攝像、攝影等現代化手段,對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營造流程、具體環節進行跟蹤記錄,搜集積累詳細第一手資料。
2)史料整理與數字化管理。對相關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建檔,建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電子數據資料庫。并使用有限的資金編輯學校鄉土教材,出版專著,拍攝宣傳片、紀錄片等。
3)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體系研究。調研浙南閩北慶元、泰順、景寧、壽寧、周寧、屏南等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屬地進行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通過現場勘查木拱橋古橋的橋拱,分析其技藝特點及其橋拱長年累月帶來的變化,以期尋找出古人最優秀的造橋工藝。
3.2 傳承人保護與新生代傳承人群的培養
1)建立傳承人幫扶機制。開展造橋藝人專項普查,建立專門的造橋藝人檔案,積極開展傳承人的發現和申報工作,盡力解決他們在技藝傳承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為他們的技藝傳承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不斷壯大傳承人隊伍。浙江共有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18人,其中慶元縣有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3人。
2)深化技藝職稱評定。開展木拱橋造橋工匠的職稱評定工作,出臺《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獎勵辦法》、《廊橋工匠職稱評定辦法》等廊橋文化保護傳承機制,強化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廊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廊橋技藝人才有序傳承的政策保障,延續傳統廊橋文化的生命力。
3)開展技藝培訓。舉辦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培訓,采取現場培訓和請傳承人“傳幫帶”的方式,積極鞏固傳承人群,培養新生代傳承人隊伍,使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世代相傳。
3.3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基地保護
1)建設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生產性保護基地。以實際操作為主,理論教學為輔,對傳統營造技藝進行有效傳承。聘請代表性傳承人、廊橋老藝人,對造橋工匠以及愛好者進行手把手教的方式,讓學習者真正掌握木拱廊橋營造技術和手藝,如慶元縣虹景廊橋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建設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教育基地。以中小學為平臺,開展廊橋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展示其博大精深和奧妙無窮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好的促進傳統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如慶元縣江濱小學。
3)建設木拱橋宣傳展示基地和體驗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展示樣式,充分展現木拱廊橋的特有技藝。采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對廊橋的發展歷史、營造技藝、文化內涵、自然人文、文化保護等進行全方位展示,如慶元縣廊橋博物館。
參考文獻
[1]龍松亮 王麗嫻 張燕,文化景觀遺產視野下的木拱橋遺產保護動向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