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聶榮臻元帥歷來重視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本文從聶榮臻元帥保護佛教圣地五臺山、千年古都北平、河北易縣清西陵、河北冉莊地道戰遺址中看出,不管是戰火彌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發展的和平時期,他總是盡己之力保全保護國家民族的珍貴遺產,為文物保護工作作出了杰出貢獻。
關鍵詞:聶榮臻 文物保護 歷史貢獻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極為豐富。
聶榮臻元帥歷來重視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無論是在烽火彌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發展的和平時期,他總是盡己之力保全保護國家民族的珍貴遺產,為文物保護工作作出了杰出貢獻。佛教圣地五臺山,千年古都北平,規模宏大的河北易縣清西陵,河北冉莊地道戰遺址都是在他的重視關心下得以完整保全下來。
1 保護五臺山寺廟文物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與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和安徽的九華山,合稱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并且以其歷史最為悠久而被列為首位。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在五臺縣石咀普濟寺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部隊進駐五臺山寺廟后,聶榮臻反復要求部隊繼續發揮紅軍長征中的優良傳統,并再三明確保護寺廟文物的意義。聶榮臻要求所屬部隊:出入寺廟,要尊重各廟的和尚喇嘛,要保護好文物古跡。他還反復叮囑:天冷起來了,住進寺廟的部隊一律不準在寺廟內生火取暖,更不允許將空殿的門窗卸下來搭床鋪。部隊認真貫徹了這些要求。五臺僧人都深受感動,稱八路軍是“真正的仁義之師”。
1948年,聶榮臻在路過井陘時住在正豐宿舍,發現了一尊1尺許高的五臺山銅佛像。經仔細詢問,原來是為了制造軍工武器由工業局收購來準備化銅所用。聶榮臻深感如不立即加以保護,這批文物一經破壞將會永遠消失。于是他立即寫信給軍工部長劉鼎,告訴他五臺山文物破壞的嚴重情況,并請軍工部組織人員代為收集并移送文物保管委員會,切不可因制造武器而破壞文物。
附:聶帥為保護五臺山銅佛寫給劉鼎的信:
劉鼎同志:
我過井陘,在正豐舍(段別墅)看見一部(尊)五臺銅佛約尺高,是工業局曾收買來準備化銅用的。請你收集一部分(大大小小)待送文物保管委員會。因為五臺山破壞很厲害,一部東西須得保存才好。
敬禮!
聶榮臻
七日
2 保護易縣清西陵
清西陵是我國現存龐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在建筑科學和文化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1937年10月,晉察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率部來到西陵地區。當地有人看到八路軍武器差,供給困難,就給部隊建議,是否考慮開挖西陵,從地下找出奇珍異寶和黃金白銀,用來武裝八路軍。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八路軍的生存問題,還能購入大量軍火裝備壯大隊伍。
楊成武聽到這些議論后馬上向聶榮臻作了匯報。聶榮臻當即指示:“八路軍不是孫殿英。土匪出身的孫殿英挖了清東陵,這是遺臭萬年的事情。雖說我們為了抗日,也決不能辦此類事情。八路軍不能做第二個孫殿英,絕對不能!清西陵不光是封建帝王的陵墓,還是勞動人民費盡血汗修建的名勝古跡。因此,不能讓敵人破壞,我們更不能損壞,要盡最大努力把他們保護好。”聶榮臻還命令部隊立即撤出清西陵陵區,繼續加強對部隊進行愛護國家文物的教育,放手發動群眾,組織人民武裝,協助八路軍保護文物,免遭敵人破壞。
在1939年5月的大龍華戰役中,楊成武布置戰斗時,將打援安排在西陵邊緣進行,并一再強調要保護西陵,力爭在公路兩側消滅敵人,不讓潰兵竄入西陵。楊成武在回憶錄中說:“可是日軍脅迫他們進攻我們,我們有時也不得不還擊。但我們遵照聶榮臻司令員的多次指示,西陵的一草一木,一柱一石,都要善加保護,將來把它完好地交給后代,便嚴令分區各部隊,戰斗中盡量避開陵區,不準向陵內建筑物打炮、扔手榴彈。這一命令被很好地執行了。即使在同日軍作戰中,我們通常也不在西陵境內進行。”
3保護千年古都北平
平津戰役打響后,隨著戰局的發展,聶榮臻一直思考如何和平解放北平的事情。聶榮臻之所以這樣想,一是為了讓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免遭戰火毀壞,二是他在西柏坡與毛澤東的接觸中意識到了將來有可能會定都北平,應最大限度減小其損失。聶榮臻與羅榮桓商議達成共識后,立即把作戰處處長唐永健叫來,要他迅速趕寫一份電報,詳細分析敵我形勢之后,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建議,單獨向軍委和毛澤東匯報。毛澤東同意了聶榮臻的看法,指出:“今后,我軍作戰主要是奪取大城市。能和平解決的盡量和平解決。北平最好不打!中國人民為解放事業流的血實在是太多了!”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北平成為一座孤城。1月16日,中央軍委給平津戰役總前委發來電報,明確要求:“積極準備攻城。此次攻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跡。……為此你們對于城區各部分要有精密的調查,要使每一部隊的首長完全明瞭,那些地方可以攻擊,那些地方不能攻擊,繪圖立說,人手一份,當做一項紀律去執行。”聶榮臻還指示部隊,在北平城郊的大學和古跡區作戰時不用炮擊,而用步槍、刺刀和手榴彈,同敵人展開近戰和肉搏。為保護古城文化,戰士們不惜多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在軍事力量對比和民族大義面前,傅作義最終同意關于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北平和平解放,千年文化古都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4 保護冉莊地道戰遺址
抗日戰爭中,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華北大平原上,河北冉莊人民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成立于1959年,地道戰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聶榮臻非常關心冉莊地道戰遺址的保護工作。1986年,聶榮臻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1987年春,聶榮臻又委托秘書冒雨前往冉莊地道戰遺址造訪,紀念館工作人員表達了請老首長題寫館名的良好愿望。88歲高齡的聶榮臻不顧自己體弱多病,欣然題寫了“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八個大字蒼勁有力的大字。
縱觀聶榮臻一生,他對文物保護懷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抗戰時期,在對日寇的“反掃蕩”轉移中,他隨身攜帶的行李箱在戰火中丟失,里面有他精心保管的旅歐勤工儉學、北伐戰爭、白區斗爭和長征各個時期的紀念物品。每每談及此事,他常常振扼惋惜。在他晚年,還是力所能及地保護許多革命紀念地、紀念館或碑亭等文物古跡,并進行了大量的題詞、作序或寫賀信等活動。據有關統計,僅從1990年到1992年他逝世前的兩年多時間內,他就為紀念設施、遺址遺跡和書籍報刊題詞作序達228件。這些,都對推動革命傳統教育,保護文物古跡起了重要的作用。
聶榮臻始終把文物保護事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關于文物保護的思想和實踐,都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聶榮臻傳》(當代中國出版社)
[2]《聶榮臻元帥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3]《黨史縱覽》(黨史縱覽雜志社)
[4]《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改革出版社)
[5]《聶榮臻百年誕辰紀念文集》(解放軍出版社)
作者簡介
段煉(1986.9-)女,學歷:本科,單位:聶榮臻元帥陳列館 研究方向:文物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