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地里·玉山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發展,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漸成為當前世界經貿發展的新趨勢。在此背景之下,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既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新趨勢的“中國表達”,也是建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新動態的“中國主張”。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制度必須隨之跟進,與之保障,進而致力于建構更加公平、合理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新秩序,實現知識產權區域一體化的制度創新。
關鍵詞: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刑法保護
2013年9-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東盟國家時,相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合稱“一帶一路”。目前,已有60多個沿線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對參與建設態度積極。這一倡議已被寫入到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了中國國家發展倡議。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并主導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1 “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
小國的目標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則命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恒,同時承擔責任與痛苦。“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倡議決策,是構建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促進亞歐國家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
“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公共產品,對我國而言,既面臨著全方位開放、周邊外交、地區合作、全球發展等機遇,同時又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我國刑法對知識產權犯罪的規制應當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利于打擊犯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加快了我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進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已初具規模,基本上達到了國際標準;然而,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知識產權的刑事立法和司法面臨著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這迫切需要對之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以豐富知識產權刑法理論,服務知識產權刑事司法實踐。
2 “一帶一路”倡議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狀
2.1 實體法方面
我國不僅在《刑法》中針對知識產權犯罪制定了專門的條款,而且在知識產權的專門立法文件中也有相關的針對知識產權犯罪的條款。《刑法》中關于知識產權犯罪的條款有:對商標權的保護,《刑法》第213條規定了假冒注冊商標罪,第214條規定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第215條規定了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對專利權的刑事保護,《刑法》第216條規定了假冒專利罪,第398、第432條規定了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和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泄露軍事秘密罪和過失泄露軍事秘密罪;對著作權的刑事保護,《刑法》第217條規定了侵犯著作權罪,第218條規定了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對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刑法》第219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
知識產權立法文件中關于知識產權刑事保護規定的條款有:《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了對于侵犯著作權性質嚴重并已經構成犯罪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51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于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時,可以沒收違法所得、侵權復制品以及進行違法活動的財物。《商標法》第59條規定了商標侵權的刑事責任,第62條規定了相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的刑事責任。《專利法》第63條規定了對假冒和冒充他人專利的處罰措施,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71條規定了泄漏國家秘密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74條規定了專利管理人員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從事專利管理工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2 程序法方面
根據《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屬于“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是自訴案件的一種,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自行向法院提起訴訟,不需要經過檢察機關就可以啟動刑事訴訟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知識產依法權權利人的起訴,法院應當依法受理,通過刑事訴訟程序依法懲處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法院在受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起訴之后,可能會遇到知識產權權利人對于自己的控訴沒有足夠證據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應該審慎對待,對于其中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案件,可以移送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對該案件立案偵查,公安機關通過偵查可以獲得相關的證據,也可以起到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作用。另外,對于該類案件,如果被害人沒有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而是直接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也應當受理,受理之后應該按照法定程序處理,符合立案條件的應當立案偵查。
侵犯知識產權情節嚴重并對知識產權人的合法利益造成嚴重侵害或者已經嚴重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侵權行為,則屬于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公訴案件,該類案件應當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在偵查過程中,公安機關可以采取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勘驗、檢查、搜查、扣押書證、物證、鑒定、通輯等偵查措施,也可以對犯罪嫌疑人采取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逮捕、拘留等強制措施。偵查之后,對于事實清楚且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應當移送檢察機關審査決定,檢察機關對于符合公訴條件的案件,將會向法院提起公訴。
在知識產權案件處理中,知識產權權利人的訴求不僅是要追究侵權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另外一個重要的甚至最主要的訴求是要通過訴訟解決自己因知識產權被侵犯而導致的經濟損失。與其他類型的刑事訴訟相比,在知識產權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可以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解決當事人因知識產權被侵犯導致的經濟損失,這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經濟利益,也可以緩解司法機關的訴訟之累。
3 知識產權刑事保護的問題
3.1 刑事立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制度正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刑事實體法還是刑事程序法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我國的知識產權刑事保護體系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知識產權刑事保護體系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1)立法的價值取向存在偏差。知識產權是一種民事權利,是一種個人享有的私權(利),不是一種服務于公眾利益的機構享有的公權(力)。知識產權侵犯的是雙重客體,不僅侵犯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侵犯了國家關于知識產權的管理制度,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這就涉及到了對保護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價值選擇問題。(2)立法模式存在弊端。雖然存在知識產權的立法文件,但是我國關于知識產權犯罪主要規定在《刑法》當中,存在不足之處:刑法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必須要保持穩定性,如果刑法的變動過于頻繁,其內容之間的沖突出現的可能性增大,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不斷增多的法律法規難于認知和把握,導致人們對法律產生一種近乎本能的反感。(3)對主觀要件的要求規定過高。我國對知識產權犯罪規定的主觀要件是故意,即若非故意,則不能構成知識產權犯罪,這符合實際需要和刑法的基本理論。但是對于侵犯著作權旳犯罪,除了規定“故意”這一主觀要件之外,還要求“以營利為目的”。(4)保護客體不完整,罪名規定過少。我國對于知識產權規定了7個罪名: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假冒專利罪、侵犯商業秘密罪。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知識產權的客體也得到了擴充,這僅有的7個罪名已經落后于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需要。(5)程序立法不足。我國的立法實踐長久以來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問題,在知識產權刑事立法方面也沒有避免這一問題。相比于刑事實體法的問題,程序法中存在的問題更為明顯。知識產權案件從立案到批捕,再到移送、起訴、判決,案件數量不斷下降,同時也導致了超期羈押、刑訊逼供等現象。程序法是實體法實施的重要保障,空有實體法是完全不夠的。
3.2 刑事司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的刑事司法不能有效地維護知識產權犯罪被害人的權利,受害人往往選擇以民事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較少選擇刑事訴訟的方式,這也有損于我國的刑事司法權威。
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刑事司法存在以下問題:(1)對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嚴重性存在認識上的不足。第一,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私權利共識,但對于私權利是不是最應該受到關注的問題還有不同認識;第二,對于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司法機關也沒有足夠的重視。相對于這類案件,司法機關往往更加重視殺人、強奸、搶劫、放火等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暴力性犯罪案件,認為這樣的案件如果不能及時地偵破和審判,將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也會招致社會輿論的譴責。(2)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有待加強。所謂刑事司法協助制度是指主權國之間依照有關國際條約或雙向互惠原則,協助或代為履行一定的刑事訴訟程序或刑事實體權利的活動。近年來我國的刑事司法協助制度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但是目前仍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
4 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完善
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對法律的保護產生了天然的依賴。刑法作為國家保衛社會的最后手段,是應對犯罪問題的最大威懾。因此,對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4.1刑事立法改革
4.1.1 調整立法的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的立法價值取向依然是更多地將知識產權視為一種公共利益,把知識產權當作社會的共同財富,而對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關注較少。在刑事立法中表現為將知識產權犯罪的量的要求定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對于知識產權犯罪首先考慮的不是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實際損失,而是侵權行為人違法所得的數額。
4.1.2 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刑法
在知識產權犯罪層出不窮,尤其是新型的知識產權犯罪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如何使得法律能及時跟上現實需求非常重要。為了適應知識產權犯罪的新發展,建議在保留《刑法》中規定的同時,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刑法,將知識產權犯罪集中規定在一部法律當中。當知識產權出現新的形態時,可以及時地修改和補充相關規定,以適應調整知識產權犯罪的新需要。當該知識產權刑法與《刑法》的規定不一致的時候,也可以根據法律的適用規則選擇適用。
4.1.3 取消著作權犯罪中“以營利為目的”的主觀要件
對于一般的知識產權犯罪,我國刑法規定的主觀要件為“故意”,但是對于“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我國刑法附加了“以營利為目的”的主觀要件。建議在其中刪除“以營利為目的”這一要求,主觀上只要具有侵權的故意,即侵權行為人知道自己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即可。主觀要件符合協議的規定,與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與西方發達國家達成一致,這也有助于減輕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承擔的壓力,減少西方國家的責難。
4.1.4 擴大知識產權客體的保護范圍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傳統的知識產權之外又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知識產權,例如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地理標志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對于這些新型的知識產權,雖然可以根據其他法律進行救濟,但缺乏刑法這種強制力最強的部門法的保護,效果堪憂。建議將這些新型的知識產權類型納入到刑法的保護范圍,根據不同的類型規定相關的罪名。
4.1.5 調整刑罰結構
第一,將罰金刑上升為主刑,增加罰金刑在知識產權犯罪中的適用。知識產權犯罪侵犯的是知識產權人的私權利,就知識產權的保護而言,刑法的價值取向應當與民法的價值取向保持一致,“知識產權犯罪是一種貪利性犯罪,不應對其處以嚴厲的自由刑,但應當在較為輕緩的自由刑的基礎上加大罰金刑的處罰力度。”;第二,增加資格刑種類。“剝奪政治權利”是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唯一一種資格刑,而且在知識產權犯罪中不能適用,這種單一的資格刑設置不能滿足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需要。
4.2 刑事司法改革
4.2.1 修正和完善相關司法解釋
刑法中關于知識產權犯罪的幾個條文的規定都是概括性的,用語比較模糊,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例如對于什么是“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等,在刑法中僅僅是籠統的規定,對于具體的含義并無說明,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經常會出現這方面的爭議,導致意見上的分歧。在刑法不能及時修改的情況下,修正和完善司法解釋成為必然選擇。
4.2.2 刑事審判制度中的改革
第一,提高知識產權刑事案件一審法院的審級。知識產權案件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知識,否則無法對知識產權案件做出準確的把握;第二,實施民事附帶刑事審判制度。在我國法院的審判中,一直遵循“先刑后民”的基本原則,在知識產權案件中并不合理。實踐中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對同一個知識產權案件,在刑事審判中認定侵權成立,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在隨后的民事審判程序中認定不構成侵權,這就出現了前后之間的矛盾,在程序上很難調節。
4.2.3 完善刑事司法協助制度
第一,擴大刑事司法協助的范圍。在目前的基礎上可以引進“外國刑事判決的承認和執行”。刑事判決的執行是追究知識產權犯罪責任的保障,如果判決得不到執行就不能真正有效追究其責任;第二,與更多國家建立刑事司法協助關系。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其中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缺乏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和協議的現狀,不利于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國際協作;第三,完善刑事司法協助制度國內立法。應當在現有條約和協議的基礎上,著手其他協助形式的基本立法,從而在簽訂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條約或協議的過程中,可以避免國際條約和協議與國內立法之間的矛盾,使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更為順暢。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我國所提出的經濟一體化新主張,它也象征著文化的一體化發展進程。在這里,知識產權保護就必須與時俱進,與政治、經濟一樣得到未來發展保障,以便于我國構建一系列更加公平、合理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新秩序。
參考文獻
[1]孔祥俊.當前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幾個問題的探討——關于知識產權司法政策及其走向的再思考[J].知識產權,2015(01):3-15.
[2]鄭嫻雅.“一帶一路”倡議下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選擇的相關分析[J].法制博覽,2017(30):224.
[3]王宏.“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J].人民論壇,2016(17):85-87.
[4]王曉波.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路徑分析[D].深圳大學,2017.
[5]吳漢東.“一帶一路”倡議下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選擇[J].人民論壇,2017(0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