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楠 徐菲 齊英英
【摘要】作為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產物,中國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目前對“中國英語”的定義、地位等存在很多爭議。本文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數據,旨在糾正現階段人們對中國英語的錯誤理解和認識,指導今后的英語教學以及幫助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念。
【關鍵詞】世界英語;中國英語;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崔建楠(1992.01- ),女,研究生,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齊英英(1993.01- ),女,研究生,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徐菲(1994.12- ),女,研究生,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17YCX062)。
一、引言
當英語被作為一門國際性交際語言廣泛使用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民族運用英語時帶有各自的語言特點和文化特點,這就是英語在國際化同時不可避免地形成的英語本土化。作為世界英語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變體,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同樣是客觀存在的,但它是英語使用過程中與中國特色的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產物,是被規范英語接受的語言形式。但由于受到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的影響,大學生對中國英語這一概念的認識并不清晰。尤其體現在高校英語教學當中。
二、中國英語
近年來,“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頻繁出現在廣播、網絡、報紙中。世界英語的研究最先是由Kachru提出的。他把英語化分為同心圓的三層:內層(Inner Circle)、外層(Outer Circle)和延伸層(Expanding Circle)。內層具體體現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的英語,傳統上被認為是英語本體。外層包括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國,把英語作為殖民統治的工具引進,只是在國家內部使用。延伸層指那些把英語作為外語引進的國家,包括中國、埃及、日本等國。在這些國家,英語主要用于國際交流的需要。
中國英語作為其中一種變體,在許多領域都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1980年,葛傳槼先生首先在他關于翻譯的文章中提出了“中國英語”這一詞,以區別于非“標準英語”-- 中式英語。根據葛先生的說法,中國人在說英文或寫英文時需要表達一些具體的東西,比如科舉、翰林院、五四運動、四書等。所有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英文版本都是中國英語。
后來國內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李文中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得到英語母語者認同的英語變體,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杜瑞清,蔣亞軍,潘樟賢,劉湘青從不同角度繼續證明了中國英語的客觀現實。諸葛桂瑞,汪榕培,李文忠,賈冠杰,杜瑞卿等學者從多個語言層面界定或描述了中國英語(音韻,語氣,詞匯,語法和話語)。李建福,吳小龍研究了中國英語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雖然目前語言學界對“中國英語”的定義仍有爭議,但有三點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它是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其次,它受中國文化和社會影響,表達中國特有事物,具有中國特色;再次,中國英語有益于傳播中國文化,將隨著中國人使用英語的普及和中國特色的形式而逐漸擴充,從而豐富和發展英語和世界文化。
三、調查方法與結果分析
調查采用書面問卷的形式,以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包括會計、計算機、體育、經管、金融、數學、地理等8個專業,共計220份問卷。本次調查內容涉及八個方面。收回有效問卷214份,結果分析如下。
第一個問題:英語(English)有其復數形式(Englishes)嗎?有87.8%的學生不知道或者沒有見過English的復數形式(Englishes)。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English這個詞的時候,語法書和詞典都明確注明English是不可數名詞,沒有復數形式。這個結果與筆者的假設一致。
第二個問題:你聽過或者了解過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嗎?被調查學生中只有5.3%的學生聽說過,這個結果同樣符合作者的假設。
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個特別生疏的概念。在調查過程中,很多學生對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存在疑惑:語言是不可數名詞,Chinese,Japanese 都沒有復數形式,為什么English就可以加復數呢?確實,語法書中的English不能加復數,可是在社會語言學中,英語就有了復數概念了。
第三個問題:你聽過中國式英語(Chinglish)這個說法嗎?79%的被調查者聽過中國式英語(Chinglish)這個說法。第四個問題:你聽過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這個說法嗎?只有11.3%的學生聽過中國英語。第五個問題:你覺得中國式英語(Chinglish)和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有區別嗎?結果顯示,只有17.6%的學生認為以上兩個說法有區別。
這個結果說明,學生普遍對Chinglish這個概念比較熟悉,而對China English卻了解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這與中國目前的英語教學有很大關系。“中國式英語”一直以來被看作是“不標準英語”,要在我們日常英語教學活動中被批評和糾正的。
第六個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英語是標準英語?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認為美國英語或英國英語是標準英語。從而也說明了學生們對英語變體還是很陌生。
第七個問題:你認為“You must give me face. ”這個句子正確嗎?83%的學生認為這個句子是錯誤的。一方面說明學生普遍不接受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對“中國英語”這一概念非常陌生;另一方面,學生不清楚“中國式英語”和“中國英語”的區別。
第八個問題:你希望你的英語老師是外教還是中國教師?88.7%的學生希望自己的英語老師是外教,剩下11.3%的學生認為外教和中國教師都可以。令作者驚訝的是,沒有一個學生希望中國教師來教自己英語。
四、對英語教學的思考
從文化上來講,中國英語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也是兩種文化的融合,承擔著向外輸出中國文化的責任。從教學目標來講,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學生,學習英語并非為了與來自內圈國家的人競爭,而是為了交流和工作上的便利。為了高效地組織教學,英語教學更需要與時俱進。
思考一:何為標準英語?
語言可以體現一個民族進行思維和感知的方式,就像中國人習慣稱呼“我們的大學”而非“my college”,體現了中國的集體主義思想。這種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很難擺脫,也沒有必要擺脫。而我們的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會要求學生在產出時用英語思維,一如既往地強調英美模式,對于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英語表達方式并不太認同。Jenkins認為,如果外圈和拓展圈的英語能被用于正常交際并被理解,就不該被認為是“錯誤英語”。隨著世界英語概念的發展,英語不再是任何國家的母語。
因此,在課堂中應該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變體。教材編寫者可在教材中加入更多原汁原味的材料,涵蓋內圈,外圈和擴展圈,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讓他們意識到英語不再只屬于一個國家,對不同的英語變體增加了了解。其次,每位英語教師應當意識到,允許本土化的英語語音語調和詞匯概念存在,這是英語在實際語言環境中的真實表現。應當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是否能順利地進行交際,而不是具體的一個表達上面。
思考二:外教還是中國教師?
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聘請來自內圈國家的教師,把他們當作英語教學的模范,而且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外教來教更地道的英語。事實上,一位教師的價值并不僅僅是由他們使用語言的能力決定,起作用的因素還有對語言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深刻的見解。比如,中國教師能夠更清楚地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他們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交流,用合適的教學法實施教學。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或許會在教學方法更為靈活,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老師會應用更加適合本國學生實際的方法,因材施教;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的課堂會更具創造性和活力,但以漢語為母語的老師會更加注重學生情感上的關注。
因此在中國的教學模式上,應當更加肯定以漢語為母語的老師的地位。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以更包容的心態對待中國英語。
思考三:中國文化教學是否必要?
最后,在大學課堂中更應重視中國文化的教學。現在的英語教學過于單向,我們對于本國文化以及表達方式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并不會用英語傳達中國的文化,在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出現“失語現象”,并不能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四書(the Four Books)”“鐵飯碗(iron bowl)”之類的表達,注重中西對比,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強大,信息輸出日益顯得重要,這也是把中國英語融入英語教學的重要原因。
五、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英語不再專屬于某個國家,中國英語作為其變體自然有其存在的客觀性,也應當被廣泛地接受和使用。尤其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更應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英語,肯定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的價值及地位,重視中國文化的教學。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對待中國英語。
參考文獻:
[1]Kachru,Braj B.1982.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葛傳槼,漫談由英譯漢問題[J].翻譯通訊,(2):13-14.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4]孫驪.英語國別變體的研究和英語在中國[J].外國語,1989,(2):21.
[5]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