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洲留學生具有族群意識強、容易團結,自尊心強、比較戒備,宗教觀念強、比較自律,性格外向、容易沖動,喜歡聚居、時有違法等特點。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存在管理體制落后、法規缺乏、部門協同不暢、校園安全隱患等問題。因此,要建立政府、高校、社區多方參與的非洲留學生協同管理機構,構建在穗非洲留學生信息數據庫、動態協同管理流程與安全管理體系,以實現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的組織協同、信息資源協同、流程協同和安全協同。
【關鍵詞】非洲留學生;協同管理;模式
【作者簡介】劉波,廣東工業大學國際文化教育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加,中非合作進一步拓展與加深,非洲籍外國留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給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管理和服務好這部分留學生成了高校及當地政府非常棘手的重任。由于中非在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加之非洲籍留學生人數的劇增,非洲留學生管理工作出現了不少問題。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由于營商環境、區位優勢和氣候溫暖等因素,是非洲人落腳的首選城市。廣州的非洲籍留學生管理不但面臨著其他城市非洲留學生管理的共同問題,而且因為受到城市大環境的影響,留學生內部變得尤其復雜,安全隱患越來越多,管理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如何切實加強非洲留學生的管理、維護社會和校園安全與穩定是在粵留管工作者們當下共同面對且需立即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在穗非洲留學生的特點
據統計,來穗非洲留學生絕大多數是成年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均已基本形成,宗教信仰、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待人接物、飲食習慣已基本固定。在穗學習期間,他們在生活習慣、風土人情、語言交流等方面難以適應,容易導致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甚至心理問題。通過調研了解,在穗非洲留學生具有非洲人的共同特點:
1.族群意識強,容易團結。在穗非洲留學生雖然來自不同國家,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他們有的信奉伊斯蘭教,有的信奉基督教,但是黑人有發自內心的族群意識,心理認同感、群體內聚力強。因此,他們在面對其他族群時,容易團結,相互支持與配合。
2.自尊心強,比較戒備。由于非洲國家曾經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和種族壓迫,種族心理非常敏感,具有較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防衛本能。由于文化差別,非洲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與他們本國“不一樣的”或者他們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時,總是將“路徑依賴”與“種族歧視”聯系。非洲大多數國家現行的法律體系是從歐洲宗主國如英國、法國等國家移植、遺留形成的。
3.宗教觀念強,比較自律。由于歷史傳統、民族習慣、地理因素等原因,非洲國家大多信奉宗教,宗教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非洲留學生大多信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非洲原始宗教等,宗教禮法對學生的言行影響深遠。
4.性格外向,容易沖動。非洲留學生一般比較奔放、熱情,能歌善舞;但自我約束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有時容易沖動。
5.喜歡聚居,時有違法。據統計,2013年,廣州的外國人臨時住宿登記的超90萬人次,其中居住在出租屋和居民家中的外國人約4萬多人次,涉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天河、越秀、番禺、白云等區域。與北京、上海等不同,廣州四大聚集區域中,越秀、白云兩大區域以非洲籍外國人為主。
二、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模式落后。在穗非洲留學生政府管理模式不適應現代治理的要求。“二級機構、三級管理”的模式的中國公安境外人口管理模式,按屬地管理原則,公安執法面太寬,職能劃分不明確,缺乏有效管理。
2.境外人員管理法律、法規不健全。自1986年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正式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三十年以來,至今共制定、修訂、廢止地方性法規300余件次,其中制定地方性法規140多部。雖然廣州在30年立法實踐中,多項制度在全國是首開先河,但廣州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境外人員活動復雜多樣,一直沒有在國家涉外法規指導下制定出符合本地情況外國人特點的涉外地方性法規和實施細則,從而造成了對外國人管理的“細節空白”。
3.部門之間出現管理銜接真空。目前管理留學生的部門涉及公安、教育、社區等多個部門,但部門之間尚未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一是留學生信息不能共享,存在無人管控“邊界真空”的隱患;二是缺乏協作機制,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實行的是“條塊分割,條條管理”。許多政府機構職能一方面存在交叉,另一方面又存在管理真空,“各管一塊,自掃門前雪”。各管理部門各自為政,對邊界事件,往往容易造成管理真空。
4.校園安全事件反應滯后,缺乏預警機制。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習慣于常規管理和決策,一是缺乏預警機制,由于校園安全事件的偶然性,往往依靠經驗,全員參與,不惜代價,公民權利讓位于安全管理,臨時救治而非預警性干預;二是管理經驗足,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信息傳播不順暢,小道消息漫天飛,甚至捕風捉影,直接影響校園安全管理的秩序與節奏;三是統籌機制不健全。在安全問題上,校內過嚴,而校外則有心無力。隨著留學生的教育與生活需求日益多元,留學生學習、生活的區域不再封閉,而是通過地緣管理變得日益開放。
三、非洲留學生協同管理的模式構建
1965年,美國戰略管理學家H. 伊戈爾·安索夫創造性提出了“協同”的概念。此后,協同成為了管理學中的一個熱詞和新的學術增長點。所謂協同,就是指組織體通過各單元的相互協作,可以使組織整體的價值大于各獨立組成部分價值的簡單總和。自從協同理念引入管理領域,協同理論已成為管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協同管理應用于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可以打破行業、體制等壁壘,多部門協力合作,實現目標、迎接挑戰。一是有利于管理的資源的整合和集成。各協同主體的信息、技術等資源共享、互通,在協作、協調的基礎上進行協同管理,可實現1+1>2的收益。二是可搭建主體多元、規范健全、運行順暢的留學生管理服務平臺和可容性強、功能齊全的管理信息庫,以提升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水平與質量。三是提升人文關懷與文化滲透的質量,充分發揮文化的協同作用,通過一系列留學生管理制度的落實,使跨文化的溝通、理解和融合更有效,最大限度滿足留學生學習、生活需求。
在穗留學生協同管理可以從校內、校外兩個維度構建。校外建立政府、高校、社會多方參與,以高校管理為核心,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與服務,社會提供各種服務產品兼管理功能的運作靈活、統一協調、高效運轉的三角聯合體的宏觀協同管理機制與信息共享平臺。校內建立統一、外事、保衛等部門協同的管理機構,實行“寬進嚴出”的培養方式。
1.組織協同:建立政府、高校、社區多方參與的非洲留學生協同管理機構。在穗非洲留學生主體協同校外是指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機構教育廳、出入境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各區政府、以及招收非洲留學生的高等院校等之間的互動協作。校內則是建立外事、保衛、后勤等部門協同管理機制,建立留學生互相監督幫扶聯動的網絡,設立專人加強校外留學生生活情況的了解,共同做好留學生的在華管理工作。
傳統管理模式下,條塊分割的二維模式(即由縱向層級制與橫向職能制共同構成的矩陣結構而形成的金字塔式層級架構)是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的主要組織結構。各部門各自屬于不同管理系統,自成一體,彼此缺乏信息傳遞、交流與共享,無法開展協同工作。隨著在穗非洲留學生的劇增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條塊型組織結構,建立主體間立體的協同管理模式。建立以教育廳牽頭的協同管理機構—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聯席會。其主要職責是:負責指導和組織高等院校非洲留學生治安防控工作;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完善高等院校非洲留學生服務管理工作的有關政策、規章制度;審定我市高等院校非洲留學生服務管理工作規劃;促進各部門及全社會支持和參與,推動廣州高校非洲留學生服務管理工作健康發展。
(1)信息溝通機制。建立非洲留學生微信、Q群等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協同管理機構的《工作簡報》等形式,在遇重大涉非洲留學生事件時,各協同單位提出處理意見,保持信息暢通。
(2)預案協調機制。明確協同單位在非洲留學生服務管理工作中應承擔的職責,并根據工作職責制定詳細的服務管理措施,以及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報送協同管理機構備案。對于需要多個職能部門支持的措施、預案,由協同管理機構辦公室協調相關部門制定執行。
(3)監督反饋機制。協同管理機構對各成員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并作出通報。各成員單位定期對本單位開展非洲留學生管理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做到思想、組織、資源、責任和措施“五落實”,定期以書面形式將工作總結報送協同管理機構,內容包括學生的出勤率、學習成績、存在問題、下一步工作措施等;遇到突發事件和特殊工作情況,及時報送。
2.信息資源協同:建立在穗非洲留學生信息數據庫。信息資源是協同管理的關鍵要素。在穗非洲留學生管理本質是留學生管理信息的流動、交換與處理過程。當今世界,計算機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在技術上為信息資源共享和管理主體協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信息來源與整合。在穗非洲留學生信息庫建設,應以出入境管理部門的信息為基礎,充分整合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外事管理部門、相關高校等單位的留學生信息,同時動態收集與基層派出所及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相關信息,建立留學生信息資源庫,輔之以相應的應用軟件,通過信息共享等合作,建立全方面、高效率、深層次的在穗非洲留學生信息資源系統。
2.信息共享與處理。協同管理各相關業務部門,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在穗非洲留學生進行動態管控,隨時掌握留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及時全面收集、共享、處理、反饋與研判留學生信息,從而實現動態觀測,預防和減少違法和犯罪。
3.流程協同:構建在穗非洲留學生動態協同管理流程。以部門內部互動和固定業務流程特征的傳統留管理模式對于留學生規模不大時、管理問題簡單時是適用的。但是,隨著在穗非洲留學生人數增加,管理問題日益復雜,工作量不斷增加,由于溝通渠道不暢,各管理主體間的沖突隨即增加,原有模式已不適應發展需要,必須重構管理流程。
4.安全協同:構建在穗非洲留學生安全管理體系。由于非洲留學生的特點,近年來在穗非洲留學生涉嫌違法犯罪率有所增加。為防范在穗非洲留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各個管理主體應協同配合,充分發動和依靠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社會力量,群防群治,構建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從源頭上預防在穗非洲留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保護留學生的安全。
(1)建立安全預警機制。英國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指出,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隨著非洲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和數量逐年增加,各種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建立安全預警機制非常必要。預警機制可提前化解矛盾和沖突,緩沖事件爆發時間,縮小影響,實現從危機救治”向“危機預防”轉化。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建立安全預警機制,引入專家疏導機制,成立安全管理小組,提高留學生應急反應能力。
(2)建立安全應急預案。根據管理制度和可能發生的安全事件,制定安全應急預案及相應的流程。在留學生校園安全事件發生時,迅速啟動預警預案,應急小組立即進入狀態,各部門應各司其職,協同作戰,互相補臺,彌補漏洞,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時,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情勢,及時修正、完善應急預案。
(3)建立事后評估制度。一是要完善信息公開,留學生安全事件發生之后,要通過校內微信、微博、校園網、廣播、報刊有效渠道,公開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處理情況,有效告知管理主體,既對留學生起警示教育作用,又為學校各部門提供突發事件的處理經驗。二是要對安全事件進行事后評估,從校園、心理、經濟和形象效應等四個維度,評估學校留學生安全管理措施的周密性、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為完善管理制度和預警機制提供參考依據。三是認真深入分析事件發生的主客觀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做好整改措施,切實改進服務水平,預防和杜絕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廣州市外國人管理服務研究報告》課題組.創新廣州市外國人管理服務研究[J].城市觀察,2014(2).
[2]潘向瀧,秦總根.廣州外國人犯罪與防控機制研究[J].政法學刊,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