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李月 侯一萌 林玲 蔡思佳
【摘要】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伴隨社會文化的不斷深入交流,語言的融合現象頻繁發生,人們對于語言的接受度和容忍度也極大提高。然而,“中式英語”依舊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受到母語干擾會遇到的必然問題,是外語學習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本文以師范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口語測試及課堂觀察形式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中出現的中式英語現象,并從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兩方面提出解決中式英語現象的建議。
【關鍵詞】師范英語專業;英語口語;中式英語;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馮莉,李月,侯一萌,林玲,蔡思佳,渭南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項目,項目名稱: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中“中式英語” 現象及其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7ZYJS002)。
一、引言
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日趨明顯,英語作為交流工具,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本文以渭南師范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口語測試、課堂觀察等實證形式,研究分析師范英語專業學生口語中的“中式英語”現象,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二、研究過程及結果分析
1.研究過程描述。學生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都有九年以上,但作為地方二本院校,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學習方法及策略不夠得當,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經常受到漢語思維影響,在選詞和表達方面的負遷移導致了大量的中式英語的出現。本研究試圖通過課堂觀察與口語測試(包括段落朗讀、情景測試及話題表達)的方式收集并記錄學生們在口語表達中所出現的中式英語錯誤,并進一步分析這些錯誤的類型,進而提出針對“中式口語”現象的應對策略。
2.研究結果分析。
(1)英語語音方面。語言的學習、口語的交流離不開發音。調查發現,1)由于英漢語語音差異,對于元音音標中的長音與短音發音區別度不高,也很難區分/ei/與/i/的差異;2)由于受漢語以及陜西一些地方方言的影響,學生們對于英語中的某些特殊發音中常有發錯。如英語中在漢語里沒有對應的音位的輔音字母 /θ/、/?/、/?/以及漢語中有但發音方式不同的/r/、/h/、/m/、/n/;3)對于輔音中的清輔音在發音中往往用力過猛,誤將其讀為濁輔音。而在語調方面的問題則更大,主要表現為:1)依據漢語習慣,將每個單詞的發音都字正腔圓、咬字清晰地發出來,忽略了英語的連讀以及強弱讀規則;2)說英語時夾雜著漢語的腔調及節奏,忽略了英語的音律感和語調;3)常常忽略了詞匯重音,尤其是對于英語中某些詞匯在詞性轉換時引起的重音調整,如present (n. )與present(v. );record(n. )與record(v. )。
(2)英語詞匯方面。英漢語在語義表達上的差異往往使得學生在詞匯使用表達上會忽視了很多細節而導致錯誤的產生。從本次口語測試及課堂觀察中發現學生口語中的詞匯使用上存在的“中式英語”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1)選詞方面過于追求漢英詞意的完全對等與直接翻譯從而導致表達意思過于繁瑣或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2)常常在口語表達中忽略了英語中的語法詞的正確使用,如冠詞的忘記使用、介詞的混用及濫用以及代詞的使用錯誤在口語的交流中頻頻發生;3)無視于英漢語不同的句式連貫銜接手段方式,往往在口語中省略了連詞的使用,而由于漢語習慣的影響,although與but連用,because與so連用的情況在表達中卻時有發生。
(3)英語語法方面。受不同語系影響,與漢語語法體系相比,英語對于語法表達更為嚴謹、準確性要求更高,而漢語則更側重于語意的準確傳遞。由于這種差異使得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表達的就發層面上更易犯錯,導致中式英語的產生。在研究中主要表現為:1)時態和主謂一致的隨意亂用成為學生語句表達錯誤的高發區,尤其是在復雜時態的使用以及第三人稱動詞使用中;2)受母語影響,多數學生存在只看詞意無視詞性的詞性混用情況;3)對于英語基本句式的表達上往往對于英漢中的差異句式犯錯率較高,如:25 people (were)injured in the air crash. 很多學生的表達中忽略了其中的were。Only in this way (can) we really obtain what we want. 多數學生忽略了其中倒裝形式can的使用。
三、應對策略
1.語言教學方面。既然英漢語的差異明顯存在,同時中式英語無法避免,那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重視它并積極面對。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教學者在缺少語言學習環境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增加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以及語言差異性的講解,在教學中不斷幫助學生構建起雙語對比機制,使學生們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并了解英漢語在使用中的種種差異所在,并不斷通過語言訓練強化語言正確性,以確保學生可以提高自身對于“中式英語”的規避意識。
2.語言學習方面。語言的學習環境對于語言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應盡可能使自己“多聽、多讀”,加強目標語言的“真實”輸入,通過對于真實的語言語料的學習,感受目標語言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并不斷進行語言的歸納總結,熟悉目標語言自身慣用的表達方式及表述習慣,提高對于目標語言使用的敏感度和靈活度,這樣才能保證語言的高質量輸出以及準確表述,從根本上解決“中式英語”問題。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