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利
摘 要: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比較快。隨之而來的是新聞工作和法制社會關系被逐漸重視。本文闡述的主要內容是社會輿論導向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作用和怎樣維護法律權威的地位。本文重點對這兩方面進行了闡述,希望找到新聞工作和法制社會的關系。
關鍵詞:新聞工作;法制社會;關系
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促進,新聞工作與法治社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和深化。現階段社會上的新聞官司屢見不鮮,從這些新聞官司中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一些新聞失實的報道的責任在多數情況下不是媒體自身的責任而是信息來源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該明晰新聞媒介的權利和義務。本文的出發點是新聞和法制,以這個角度分析和評價新聞工作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1 新聞工作者的權利和新聞侵權的分類,
1.1 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我國的新聞工作者擁有采訪權,報道權和人身權利不受侵害。
第一,新聞工作者有權利對發生有價值的事件進行報道和采訪。同時將其制成新聞并發表,在報道工作中,因為一些黑暗面會被報道,進而損害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經常受到一些阻礙。采訪權就能很好的保障新聞工作者的權益和生命安全,保證工作的順利展開,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新聞需求。
第二,新新聞工作者享有報道權利,新聞工作者有權對具有價值的新聞進行挖掘采訪,同時進行發布的權利。新聞工作者的報道權不僅反映社會的美好一面,同時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報道,這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公共信息的需求,同時能建立健康的輿論環境。報道權在法律的范圍內不受限制和阻礙。
第三,新聞工作者的人身權利受法律的保障。個人的人身權利受到保障,新聞工作者的人身權利也受到法律的保障。我國的新聞工作者享有生命權、肖像權、健康權、隱私權等,這些權利能夠保障新聞工作者職能的發揮,促進報道的順利進行。
1.2 新聞事件中的侵害名譽,隱私等占多數
第一,名譽侵權事件是常見的新聞官司,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保護,任何人無權踐踏他人的名譽和尊嚴,我國公民的名譽權是指不僅有權維護自身的名譽,同時有權對侵害其名譽的人進行控告,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以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報道新聞事件,維護當事人的名譽權。
第二,侵害隱私事件,隱私權是每個人都關注的權利,然而社會上的很多人求知欲望比較強烈,希望窺探他人的隱私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應該,在工作報道中維護他人的隱私權。但是有的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別人的眼球,希望去窺探他人的隱私,給社會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在新聞工作中侵害他人的隱私權,主要有竊取別人的聊天記錄,非法監視等,為了改變這種不良的新聞習慣,我們應該采取措施對新聞工作者的道德進行規范。
2 保持新聞工作與法律的距離
我國現階段的新聞事件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在此關鍵階段,新聞工作者應該不斷促進新聞事業的發展,同時還應該提高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彌補新聞事業發展的不足之處,不斷促進我國新聞事業和法制建設的協調發展。
現階段的新聞技術發展比較快,一些新聞事件剛剛發生就得到了較快的傳播,可見新聞傳播具有一定的特點,即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大等特點。實踐證明,新聞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起到了監督的作用,一些拖了很久的問題在被曝光之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新聞傳播對我國的司法活動有一些影響,但是我們過分強調新聞傳播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行為原因如下:
一些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想法可能影響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因此一些新聞工作者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能,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法律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輿論監督,應該和法律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尊重法律的地位。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法律比較完善,能夠對社會的美丑和善惡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社會輿論中有許多人的思想不確定性很強,所以法律的判斷比新聞更具真實性。
對社會輿論的過分重視,導致審判人員的精神壓力比較大,一些執法人員可能會出現一些同情憐憫的因素,造成審判不公成公正的情況出現。
3 促進新聞工作和法治社會的共同發展
法律規定新聞輿論能夠參與政治生活,能夠發表自言自由言論,實現對法律的監督,另外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新聞輿論對司法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起到的主要是監督的作用,而不能進行審判,新聞媒介和行政司法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但是他們各司其職,其中法律和行政具有強制性,而新聞輿論的執行力不及法律和行政,但是其作用是對人們的道德進行教育,發人深思,對一些社會行為進行預防。所以應該提取他們的長處,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
3.1 提高新聞工作者專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的同時提升其法律意識
新聞工作者在其職業發展中,其職業道德的發展是基礎,但是提高其法律意識才是關鍵,所以一支高素質的隊伍的建設,能夠不斷促進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3.2 實現輿論監督的條理化
現階段,我國的輿論監督存在一些問題,即制度不完備、監督力度不夠等,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執行力度缺乏條理性,政府和公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造成,輿論監督也存在的盲點,進而影響政府執行的力度和透明度。另外,公眾對政府的的行為不能進行客觀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行為。
3.3 完善新聞法
新聞法是一項專門的法律,在新聞新聞法中融合了民法、刑法等其他的法律,在新聞法中對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行為進行確定,同時規定了其權利和義務,但是新聞法中也存在不足之處,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和新聞工作者進行不斷的配合,不斷努力對新聞法進行完善,同時為輿論營造健康的環境,不斷促進我國新聞工作和法制建設的健康發展。
4 結語
我國的新聞事業在不斷的發展,其和法制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本文主要闡述了社會輿論導向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作用和怎樣維護法律權威的地位。新聞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了真實信息報道,但是報道者的主觀性也是影響報道效果的因素,因此應該通過法律和道德的途徑不約束新聞工作者的行為促進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宣春.《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制化思考》《新聞戰線》.2003.第8期.
[2]孫旭培主編.《新聞侵權訴訟》.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頁.
[3]見蘇力.《法制及其本土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149-152.